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文化資產
Fill 1
文化.藝術
高架化開發下縮水的國定古蹟:彰化扇庫搶救2.0,鐵道文資保存再一戰
「活的博物館比不會動的標本更吸引人!」彰化百年扇形車庫今年升格為國定古蹟,被視為扇庫「靈魂」、保留鐵道發展史的三項重要設施,卻因高架化建設而被排除在外⋯⋯開發與文資保存只能二選一嗎?
2022.12.25
白色恐怖
彰化
政治政策
文化資產
台鐵
文化
歷史
台北
Fill 1
我不是偷錢賊!從華光社區到榕錦園區,迫遷十年過後,他們所經歷的傷與痛
「你變成我家的主人了?」離開快10年,華光社區原住戶陳孝明首次回到老家原址,看見家園蓋起養生餐廳,也巧遇經營店主。兩人的不期而遇,除了驚訝,彼此還聊了什麼?本集,我們將聽見有人過著低收的日子,仍被國家追討不當得利至今;有人感嘆,老家變身高檔餐廳,自己卻難以進去消費;有人痛心無法洗刷侵占國土「偷錢賊」的社會屈辱。這些事,來此打卡的遊客會知道嗎?
2022.11.8
都更
社運
政治政策
文化資產
居住正義
拆遷
台北
土地徵收
Fill 1
人權.社會
沒有我們辛苦抗爭,後人也沒景點打卡──在華光社區和榕錦園區之間,那些被空白的聲音
華光社區迫遷抗爭曾在社運史上留下重要一頁,9年後,原地卻成為「一秒到京都」的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被提到最多的是修復建築師的名字。「當初是因為我們的血淚抗爭,才開啟文資保存的討論,現在是古蹟的古城牆那時本來都要拆掉的⋯⋯」
2022.11.2
都更
時事
社運
政治政策
文化資產
居住正義
拆遷
長照
台北
土地徵收
Fill 1
影像
李岳凌、〈戰祭〉團隊、楊錦煌、林文強/跨越山河族群的祭典仰望
歷史上曾文溪因頻頻改道,被戲稱是「青瞑蛇」,這些殘酷且溫柔的記憶和感受,化為信仰的痕跡,沉積為堅毅與從容⋯⋯本文7位攝影者從曾文溪源頭阿里山一路蜿蜒漫走於台南各地,從鄒族戰祭、西拉雅夜祭、漢人的王爺信仰與各式陣頭取景,望進不同族裔的祭典裡,對平安與傳承的寄語。
2022.10.29
台南
原住民
文化資產
社會觀察
攝影
民俗
Fill 1
影像
劉千鈺/中元越洋情誼──基隆與法國的跨國普渡
19世紀末,清法戰爭連延至基隆,造成眾多清兵與法軍傷亡。為紀念犧牲的將士,從2007年開始大沙灣文化祭於每年農曆7月舉辦法國公墓普渡儀式,不僅替外國好兄弟準備法國麵包、紅酒、外幣紙鈔告慰客死異鄉的英靈,也見證歷史上曾經的黑暗,如今成為台法友誼與和解的象徵之地。
2022.8.20
基隆
法國
文化資產
圖文故事
宗教
文化
社會觀察
攝影
歷史
Fill 1
評論
「不只哀悼」暴政史:德國的殖民者紀念碑,該推倒或留下?
本文為《不只哀悼:如果記憶有形狀》書摘,討論德國紀念碑裡潛藏的帝國殖民遺緒──經歷過二戰、戰後的德國,該如何面對帝國殖民時期所留下的非洲「殖民者」雕像?該拆除或留下,又該如何詮釋當年的文化記憶?
2022.8.17
轉型正義
文化資產
德國
非洲
文化
書摘
歷史
戰爭
Fill 1
影像
迎神眾生相──2022大甲媽祖遶境4日記事
大甲媽遶境第三年在防疫下進行,攝影師與媽祖同行、一路往南到嘉義新港奉天宮,觀察苦行的進香隊伍與接駕的在地鄉親臉譜,體會迎神眾生與媽祖間的信仰羈絆。
2022.4.14
台中
嘉義
媽祖
文化資產
在地傳真
攝影
民俗
Fill 1
文化.藝術
疊加島嶼的歷史色層──台灣前輩畫家作品的保存與再發現
時光流轉,許多一度被遺忘的台灣藝術家名字和作品如今重回大眾視野。從民間到公立美術館,畫作的保存有賴各方協力,卻也存在如何推廣利用的認知張力。
2022.4.12
日本
文化資產
藝術
認同
文化
歷史
Fill 1
評論
林盈志/《秋決》1960-1972:一次文物再脈絡化的嘗試
電影文物典藏的意義是什麼?以李行導演經典作《秋決》為例,我們將明白如何透過專業人士的蒐藏研究,將原本「去脈絡化」的文物重新予以「再脈絡化」,除了找回原本在文化歷史脈絡下的意義,也讓人更立體地認識創作者與故事。
2022.2.25
導演
文化資產
電影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人權.社會
二二八版畫《恐怖的檢查》75年後,重新窺見黃榮燦的謎樣足跡
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是記錄二二八事件的傳奇作品,其作者、來自四川的黃榮燦,5年後在馬場町被槍決。藝術家梅丁衍是國內最早研究黃榮燦藝術成就者,我們隨著他的述說,窺見木刻版畫在不同時代脈絡,有何微弱的火光迸發⋯⋯
2022.2.23
白色恐怖
228
文化資產
藝術
解嚴
歷史
共產黨
1
2
3
4
5
6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