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藝術
Fill 1
影像
汪正翔/從照片到檔案:馬格蘭形象與勒內・布里的檔案展
瑞士攝影大師勒內.布里的亞洲回顧展在北美館開幕,在一個以當代藝術為主的場館當中展出紀實攝影,會掩蓋攝影的本質嗎?又或者透過投影、檔案櫃、錄像等裝置,立體化一個攝影家的人生軌跡與照片以外的世界?作者觀察策展者如何調度照片內容、視覺與展出形式之間的關係,提出攝影作為影像、作為檔案的視覺文化探問。
2023.3.25
攝影論壇
藝術
Fill 1
評論
人與電影的內在關係:專訪《少年吔,安啦!》導演徐小明
1992年上映的《少年吔,安啦!》被譽為「台灣黑幫電影神作」。30年後數位修復版上映,引起觀影熱潮。本文專訪導演徐小明,從他的回憶出發,回想當時的電影製作環境,也回顧他對這部經典電影的創作理念。
2023.1.27
導演
電影
人物專訪
藝術
電影不欣賞
Fill 1
文化.藝術
你的鄉愁,不是我的歌──運動、劇場、去中心化,80年代遺落的文化提問
解嚴前後的80年代是社運的新時代,也是生猛的藝術能量,在意識形態與認同的混沌間迸發的時代。走過狂飆的80年代,年過70仍堅持在邊緣做小劇場、始終以質問姿態追尋自由的王墨林,如何看待「體制外」成為主流的今天?
2023.1.8
戲劇
社運
兩岸
藝術
解嚴
認同
文化
歷史
Fill 1
文化.藝術
鄉土、母土、本土──漢聲與七○年代的文化翻土
文學界有轟轟烈烈的鄉土文學論戰,「台灣藝術」也在70年代的連串外交挫敗中展開辯證過程。在當時藝術下鄉的風潮中,意外捲動了一場文化翻土,使台灣化的「鄉土」覆蓋復興中華文化的「母土」。而在此時代變革中,《漢聲》雜誌扮演了在旱地上提鍬翻土、種出豔色花蕊的重要角色。
2022.12.15
出版
外交
美國
兩岸
人物專訪
藝術
認同
文化
民俗
歷史
冷戰
Fill 1
影像
沈昭良/潛行與浮現──關於麻豆大地藝術季的「潛行攝影計畫」
「潛行攝影計畫」是以廣義概念下的曾文溪為標的,在田調基礎下,親炙土地,融入環境的攝影計畫。在拍攝實務上,則採沿曾文溪向上溯源、向下梳理以及流域外擴,以直接純粹的攝影表現,結合當代語境、展呈與論述,進行跨場域、世代、類型、風格,含括空中、地面以及水下視角的立體、集體與環繞式視覺書寫。
2022.12.8
台南
藝術
攝影
Fill 1
影像
當代攝影書十二講──第十二講:國別|台灣(Taiwan)
張乾琦《鍊》呈現外在現象、和探尋內在意識的夏宇《第一人稱》,一個如窗、一個如鏡,展演台灣當代攝影書的多元風貌。
2022.11.19
攝影論壇
書評
藝術
攝影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Fill 1
評論
郭力昕/再寫張照堂:一個燦爛的存在
獲第59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攝影家張照堂,不只靜照聲譽卓著,亦為台灣實驗電影先鋒。一生冷眼看世界、又積極擁抱塵世的張照堂,真正熱情以對的仍是人、生活,和從中提煉的藝術作品。那些經典的影像,成為啟蒙了無數同代與後代影像藝術家的養分,與台灣攝影史上無可取代的資產。
2022.11.15
紀錄片
出版
金馬獎
藝術
家庭
文化
社會觀察
攝影
Fill 1
文化.藝術
《寫給滅絕時代》備忘錄:一場國際永續實驗,在劇場展開人與地球對話
藝術創作也能「減碳」?國家兩廳院加入「永續劇場聯盟」(STAGES)與14個跨國劇場機構一起挑戰零差旅、自力發電、低耗能的綠色革命,首發實驗《寫給滅絕時代》實踐過程帶來什麼樣的挑戰與反思?
2022.11.7
原住民
產業
戲劇
教育
能源
藝術
礦業
文化
氣候變遷
Fill 1
影像
沈昭良、黃郁修、彭一航、李雅妍/鑽進台南人文地景的生態時空
路口的吉祥物地標、巷弄裡的廟宇、菜市場附近的老店、流動的人群⋯⋯曾文溪流域裡,每個聚落鄉鎮像是錯落的舞台,一日又一日等速地開演在地的人文影像,透過鏡頭重新凝視這些已存在當地多年、當地人視為日常的空間,細微地書寫感受大台南地區的當地產業與常民生活樣貌。
2022.10.29
台南
藝術
社會觀察
攝影
Fill 1
文化.藝術
我先走了,你可以好好地活著──陳芯宜用VR跨越死亡撫慰生者
人在面對死亡時的無能與無力,即使重來一次依舊不會有答案。9月甫抱回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導演陳芯宜,在她兩部VR作品中透過溫暖的結局,期望讓觀眾終究可以試著放下,也希望自己可以放下。
2022.10.18
導演
紀錄片
白色恐怖
電影
科技
人物專訪
藝術
VR
舞蹈
1
2
3
4
5
6
…
19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