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節觀察

侯鵬暉/不只是評選──Portfolio Review如何成為從在地出發、向國際對話的影像節實驗?
2025年 Photo ONE Portfolio Review活動現場。(圖片提供/Photo ONE 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當代攝影節的型態,已從單一展演轉化為促動文化生態的生成場域。今年(2025)5月於華山落幕的《Photo ONE 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便是一個關鍵案例。在活動結束3個多月後回望,更能清晰看見其策略的精準性:它不求規模的龐大,而是以高強度的「專家面對面 Portfolio Review
國際攝影節、藝術設計領域行之有年的重要機制。通常指由創作者攜帶個人作品集,向該領域的資深專家(如策展人、藝評家、畫廊經營者、出版社編輯等)進行一對一的介紹與解說,藉此獲得專業評論、建議,甚至是展覽、出版等未來合作的機會。
」為核心,向外輻射出攝影書市集、國際講座與首次導入的攝影博覽會,共同構成一個集交流、出版、收藏與論述為一體的實踐場域。

而當一個攝影節以『創作育成』與『國際連結』為核心價值時,也引發了進一步思考,這樣的機制,將如何影響台灣整體的攝影創作生態?它在創造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什麼挑戰?

制度機制中的變奏:Photo ONE 的 Review 設計

攝影節的歷史可追溯至1970年創立的法國亞爾攝影節(Rencontres d’Arles),該節慶透過倉庫、教堂等非典型空間,使攝影作品的展演內容得以與空間屬性產生對話與呼應,強化影像敘事的現場感,並在日後逐漸展現攝影作為「節慶形式」的嶄新道路,逐步發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攝影節之一。2006年,亞爾首度導入portfolio review機制,促使創作者與策展人、評論家、出版人等專業人士之間建立起實質交流的環節。近年來,全球各地攝影節亦多設有類似機制,然而在多數國際攝影節中,review通常多為附屬項目,展覽策畫才是節慶的主體架構,review也因而難以成為整體活動的重心。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2025年,Photo ONE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裡曾是米酒作業場的中4B館進行Portfolio Review。(圖片提供/Photo ONE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

在此脈絡中,Photo ONE選擇以作品集面談作為活動主軸之一,可說是一種具備在地策略意識的實踐。自2019年創辦以來,活動已邀請來自歐美與亞洲、橫跨評論、出版、美術館、藝廊與教學等領域的數十位攝影專業人士參與,逐步形塑出結合理論與實務經驗的評審陣容。Photo ONE所採用的「Portfolio Review專家面對面」命名,結合了此活動形式的國際語境,同時亦呼應台灣攝影教育者吳嘉寶曾提出的「在此會面 Meeting Place」概念:相較於傳統review所隱含的審查者與被審查者之間的上下關係,更強調交流、理解與媒合的平權精神,建立一種透過對話實現專業互動與文化轉譯的交流平台。

更重要的是,Photo ONE在同類型活動中有個相對少見的評選制度設計。流程中並不限於評審實際面談過的參與者,而是設置所有portfolio的集中展示機制,並由評審共同參與最終決選,即便是未經面談的作品,也能納入評估視野。此制度亦曾獲2019年擔任評審的日本攝影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於《日本カメラ》專文
飯沢耕太郎(2019)。〈ポートフォリオレビューをあらためて考えてみる〉。《日本カメラ》, 2019 年 5 月號,頁 164–165。
中特別肯定,認為Photo ONE的集中展示與共評機制,在同類型活動中展現出難得的制度責任感,提升了評選的公平性與制度透明度,也拓展了創作者在正式評選之外被看見與建立連結的空間。

此外,「公眾交流時間」亦為Photo ONE 在 review活動中的創新制度,於此時段,所有參與portfolio review作品將一同公開展示,觀眾可自由觀摩,參與者亦能與專家評審、出版人及其他創作者直接對話,進一步理解作品傾向與評價視角。此種開放式互動使review不再只是封閉的點評程序,成為強化台灣本地攝影創作氛圍與培養觀眾參與感的共享平台。

若說由專家評價所促成的作品後續發展,是透過縝密規劃逐步累積的展演與出版文化資產;那麼Photo ONE中如攝影博覽會、書市集、幻燈會與公眾交流等多元節目,則展現出影像文化得以在現場中被即時生成、轉化與流通的能力,活絡創作社群與觀眾之間的共感與對話,進一步體現Photo ONE作為公共影像節慶平臺所承載的實驗性與文化動能。

創作轉化的實踐場域
Fill 1
Billy H.C. Kwok以《Last Letters》獲得2019 Photo ONE Portfolio Review最佳作品獎。(圖片提供/Photo ONE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
Billy H.C. Kwok以《Last Letters》獲得2019 Photo ONE Portfolio Review最佳作品獎。(圖片提供/Photo ONE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
從近年入選與得獎者的後續發展來看,2019年,Billy H.C. Kwok以《Last Letters》獲得最佳作品獎,該系列作品後續被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納入典藏。而林軒朗、黃郁修、黃亦晨等人亦在近年入選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Kiyosato Museum of Photographic Arts)主辦的「Young Portfolio」徵件計畫
「Young Portfolio」是日本的清里攝影美術館從開館的1995年開始持續至今的徵件比賽,以收集年輕攝影家的原作為目的,只要35歲以下作者,不限國籍皆可參加。
,並陸續有作品被典藏。

曾透過review獲得大賞的李岳凌,也於獲獎後與日本出版社赤赤舍合作出版攝影書《Raw Soul》,成為該社首位來自台灣的作者。2020年大賞得主李雅妍目前也正與赤赤舍進行出版編輯製作;蘇厚文同樣透過Photo ONE促成與該社的合作,出版《流動的邊界》。這些出版成果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創作者本身所具備的視覺潛力與敘事強度,在合適的機制與場合中得以被識別與延伸的結果。

赤赤舍對於這些作品的回應,並非僅著眼其「台灣性」的文化表徵,也關注其是否能在當代語境中提出具穿透力的觀看架構與敘事張力,進一步與日本攝影創作形成橫向對話。這些例證顯示,不僅是評選與推薦,與專家共同review作品,更是讓創作語言得以進入國際出版轉譯過程的實踐嘗試。從提案、選件到與編輯的反覆討論,皆有助於創作者深化作品結構與掌握語意組織,逐步建立起與出版體系對話的條件。

亞洲攝影節中的策略分歧

若將Photo ONE與亞洲另一指標──京都國際攝影節(KYOTOGRAPHIE)並置,其策略的特殊性便更加清晰。KG自2013年創辦以來,即以「城市即展場」為核心概念,選擇町家、神社、舊校舍與歷史建築等空間策劃主題展覽,建構出融合都市觀光、文化敘事與攝影展演的綜合體驗,形構出一套以展覽為導向、串連創作與曝光資源的正向循環機制。

而Photo ONE則採取一條相對精準的路線,將「Portfolio Review」從附屬活動提升為整體的核心,透過創作者與專家之間的密集對談,建構出一套實作導向、逐步拓展國際連結的策略架構,自創作端出發,聚焦於核心社群的深層互動與長期育成,構成以育成與交流為導向的節慶實踐模式。

Fill 1
Portfolio Review是Photo ONE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的重要活動,賦予創作者一個能與國際接軌的平台。(圖片提供/Photo ONE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
Portfolio Review是Photo ONE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的重要活動,賦予創作者一個能與國際接軌的平台。(圖片提供/Photo ONE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

這種「以小博大」的槓桿策略,其成果的衡量標準,便不單在於觀眾人次,而在於每次促進交流的具體成效:例如促成黃郁修、林軒朗等人赴日舉辦個展,或如《Photo & Culture, Tokyo》報導所肯定的,它成功凝聚了難得的跨國攝影文化互動。

台灣攝影文化中的角色與未來挑戰

然而,當本地創作逐步進入國際評價體系,也值得關注其中可能伴隨的微妙轉變。當創作者需回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與制度條件的評審觀點時,其影像語言與敘事取向是否會傾向迎合外部評價標準,而相對削弱原本植根於台灣社會經驗、歷史記憶與媒材條件所孕育的視角與表達方式?

相較於多數國際評審所處的成熟攝影生態,台灣在制度建構、公共典藏與攝影媒材發展等面向仍有深化空間。在這樣的結構落差下,如何在追求國際連結的同時,持續保有自身觀點的厚度與語言的多樣性,將是創作者與活動主辦方需長期面對與回應的文化課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開創組織永續經營之路
報導者支持方案上線,用你的方式支持報導者!

瞭解更多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

即時追蹤最新報導

開啟文章推播功能得到報導者第一手消息!

開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