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tidf
Fill 1
評論
台澎金馬是持續轉變中的過程──談《金門留念》與《島・國》
金馬台澎是正在形成的過程,《金門留念》與《島.國》這類紀錄片或其他相關觀看與閱讀,都是幫助我們能有意識地的思考與推動這個形成的過程。我們可以去探索與理解彼此認同形成與轉變的社會條件與情境,長出同情理解彼此的力量。
2022.5.9
紀錄片
金門
兩岸
tidf
認同
軍事
馬祖
Fill 1
Podcast
「爸爸為什麼被關?」從一場母子對話,看見后豐大橋案纏訟19年來,兩個家庭的痛與愛
后豐大橋一案還在等待最後判決,但不管結果如何,平冤協會倡議主任柯昀青認為《彼岸》深刻地記錄被捲入冤案的人們面貌與狀態,看見案件、證據、判決之外沒看見的事⋯⋯
2022.5.8
導演
紀錄片
司法
tidf
Fill 1
文化生活
讓影像成為生命的鹽──穿越英雄化敘事的廖克發《野番茄》
跳脫長久以來談論、再現二二八事件的框架,《野番茄》從「雄中自衛隊」跳脫、延伸到影像敘事的邊界,在鬆散而詩意的結構中,映照出關於這個城市、這座島嶼,駁雜、不確定、無處安放的歷史經驗。
2022.5.2
導演
紀錄片
高雄
228
人物專訪
tidf
馬來西亞
歷史
共產黨
Fill 1
經濟產業
傾瀉在矽膠娃娃的祕密──從失語到存在,《布洛卡區》對社會的大哉問
房間內的矽膠娃娃無條件接受來客傾瀉壓抑的慾望與祕密⋯⋯紀錄片《布洛卡區》呈現矽膠娃娃旅館的運作,員工和娃娃、客人的互動,導演蘇明彥透過人與娃娃共同的「失語」狀態提問:什麼是存在?
2022.5.2
導演
紀錄片
產業
人物專訪
tidf
經濟
社會觀察
親密關係
Fill 1
政治社會
背起紀錄者的重負,選擇不要真正離開──《庭中有奇樹》,不願只是城中城的遺影
2021年10月,暗夜大火奪走高雄城中城46條人命。兩個月前才在此拍攝、與居民們建立關係,來自新加坡的導演曾威量和來自新竹的製片劉純佑,怎麼努力讓遺影不只是紀念,而是如實傳達他們生前希望如何被看見、如何被記得的意志?
2022.4.27
導演
紀錄片
高雄
移工
災後重建
新加坡
人物專訪
tidf
社會觀察
Fill 1
文化生活
殘忍,但非如此不可──《惡人之煞》、《二○二○年的一場雨》,李永超不畏成為緬甸軍方黑名單
以2片入圍創下TIDF紀錄,李永超的鏡頭,始終對向緬甸社會裡貧窮、幽暗、殘酷的社會問題,有些主角甚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和家人。無奈和憤怒,成了他前行的燃料,即便成為緬甸軍的黑名單,亦不悔。
2022.4.26
導演
紀錄片
緬甸
毒品
人物專訪
礦業
tidf
家庭
Fill 1
經濟產業
以影像封存台南消逝的時光與地景──黃信堯在《北將七》的12年漫遊
「電影一路拍了12年,我感覺『它』會告訴我怎麼拍,但我很難講『它』是誰,可能就是北門、將軍、七股這片土地。」綠電開發計畫將怎麼改變這片土地?台南人黃信堯不知道,只是用鏡頭封存此刻的家鄉面貌。
2022.4.26
導演
紀錄片
台南
能源
農業
人物專訪
藝術
tidf
Fill 1
文化生活
為什麼要拍冤案──施佑倫的《彼岸》,替白紙黑字卷宗填入血肉人生
回顧施佑倫的紀錄片作品,他幾乎形同「冤案導演」。吸引他的,其實不是曲折的「案情」,而是捲入漩渦中的「人」的模樣。紀錄片讓人看見生命的彼岸,看見那些我們自以為知道,卻根本不知道的事。
2022.4.26
導演
紀錄片
司法
人物專訪
tidf
Fill 1
文化生活
《鬼怪與懷孕的樹》:模糊虛構與紀實的邊界,建構韓戰「基地村慰安婦」真實的生命狀態
除了日軍慰安婦,韓國還有一群更被忽略的婦女:韓戰時為美軍提供性服務的「基地村」慰安婦,多被認為是自願從娼。紀錄片導演朴勁泰、金東鈴從田野中體悟,與其側寫其悲慘與痛苦經驗,不如讓她們積極成為敘述者...
2021.5.4
導演
紀錄片
美國
韓國
性暴力
人物專訪
tidf
歷史
Fill 1
國際兩岸
你,從哪裡來?變動的大時代下,德國紀錄片大師對小人物自我認同永恆的關懷
逾50年的導演生涯,德國紀錄片大師弗柯・克普關注政治變動中,小人物的生活與地方風景,拍攝對象東德女工、納粹倖存者、生活在國境邊陲的人們,為常民生活、地景與身分認同的變遷,留下歷史紀錄。
2021.4.28
導演
紀錄片
德國
人物專訪
tidf
社會觀察
歷史
納粹
1
2
3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