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al Story【S5EP52】

當演算法決定什麼才能被看見的此刻,我們如何重拾觀看的主導權?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TIPF)以「民主的相機」為題,在人人都能拍照的時代,開啟一段民主與專制的對話。
「民主的相機」究竟是什麼?如何透過影像呈現民主?在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展區內,被公認為廿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家之一羅伯.法蘭克的經典影像作品《美國人》(The Americans),被數位輸出於大幅紙張上,觀眾可以極近距離地觀看,如同法蘭克生前期待的影像平權,「讓影像貼近大眾,而不是放在有距離感的玻璃框內」。
TIPF另兩個核心展覽是「在我們得獎之後」(New Wave)與「親愛的台灣」(Dear Taiwan),呈現台灣創作者與公民組織,回應民主的命題方式,同時在與法蘭克作品同時展出下,猶如一場跨世代攝影對話。
這集,TIPF創辦人曹良賓總監與《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帶大家走入首屆台灣國際攝影節,聊聊他們如何看待當代攝影師位置?以及按下快門的瞬間,所感受到的民主空氣。
本集重點: 03:49 AI時代,專業攝影工作將消失? 12:10 「民主的相機」本質是創作自由…… 17:17 批判聲中,羅伯.法蘭克所顛覆的攝影美學 29:08 年輕攝影創作者呈現的「台灣感性」 40:55 尋找何謂「台灣的攝影文化」?
(來賓|TIPF 台灣國際攝影節創辦人、Lightbox攝影圖書室發起人曹良賓總監、《報導者》攝影部主任黃世澤 ;製作團隊|詹婉如、林彥伶)
感謝您的收聽!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深度求真 眾聲同行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今年是《報導者》成立十週年,請支持我們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度過下一個十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