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良賓/為何我們需要公共的攝影圖書館?邁向第7年,Lightbox的影像平權之路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鏡頭無所不在的今日,人人都是攝影師,也是被攝者;你我製造影像,也成為影像;我們在分享影像的同時,也被影像展示。攝影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150多年
1869~1870年間,出生於英屬殖民地、原為美籍後改入法籍的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t. Julian Hugh Edwards)受託拍攝廈門與台灣,成為最初來台的西方攝影師之一,其所攝天然地景及原住民族肖像是目前最早的台灣影像。
來,攝影在台灣社會更是默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記錄下你我的生活、保存了我們的文化、連結著你我的情感,也帶給我們反思和進步的契機。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卻從來沒有機會好好地學習攝影;也沒有人告我們,要重視這些影像,妥善地整理和保存它們。

成立滿6年的「Lightbox 攝影圖書室」,是一個由民間自主發起、為所有人開放、非營利的攝影專門圖書館。Lightbox致力於收集、整理、保存與共享台灣的攝影出版物,以實踐文化平權、知識自由及資源共享的理念。我們把這6年來的工作經驗與心得,濃縮成一篇文字,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為什麼會有一群人要組織起來關心台灣攝影?同時,也期盼讀者能透過這篇文稿,認識更多發生在台灣的攝影故事。

不只是工具書:打造一間以攝影為核心的圖書館
Lightbox以非營利、共建與共享的核心理念運作,在進行各項計畫與合作前,優先考量的是公共性。簡要地說,就是「義先於利」(purpose before profit)。因此,Lightbox的新空間特別採取了無障礙設計
除了硬體方面,當有聽語障朋友參與講座活動,Lightbox也申請手語翻譯員服務,讓更多人得以參與。
,希望能讓高齡者、兒童、輪椅使用者們等不同族群,都能輕鬆入館,同時拓展「自由近用」(free to all)的意義與精神。

成立攝影圖書空間,除了希望能改善社群環境、活絡攝影文化,我們也能從館藏書籍的擴增,以及圖書分類法當中,觀察攝影在台灣的發展樣態,逐步描繪台灣攝影的形貌,並深化從台灣出發的影像觀點。

Fill 1
共創、開放、平權、攝影文化、Lightbox、攝影公共圖書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收藏了5,000多本攝影書,這些珍貴的攝影書籍來自世界各地500個機構和個人的捐贈。(圖片提供/Lightbox)

雖然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明室》一書當中,曾談及攝影的不可分類,但為了有效管理館藏、方便利用,仍需要將館藏系統性地分門別類;即便困難,我們還是針對館藏性質做了幾次修訂調整,每次的討論都有來自圖書資訊、攝影與藝術專業背景的工作夥伴共同參與。

我們參考了目前多種常見的圖書分類法,包含中文圖書分類法、日本十進分類法、美國國會分類法與杜威十進位法等。當中,台灣的中文圖書分類法,關於攝影的分類多以攝影器材、技術等應用性質為主,難以涵蓋當代攝影的多元發展,因此我們制定了專屬分類。

Lightbox現行的圖書分類,大致上以地區粗分台灣、亞洲、歐美3大類,其下類別各自都包含「攝影集」、「攝影史」、「攝影評論」、「攝影雜誌」、「攝影節專刊」、「攝影展覽圖錄」等類;地區之外還有「攝影器材與技術」以及「視覺藝術」,共計20類。然而近期為因應館藏的大量成長、讀者近用性與館內空間呈現等情形,我們規劃調整 Lightbox的圖書分類,將透過更改類名與融合各類的方式,來擴大分類的包容性與減低複雜性,未來新分類會有「攝影集」、「攝影史論」、「藝術史論」、「攝影器材與技術」、「期刊」、「展覽圖錄」等6大類。希望藉由一次次的調整,創建出更加理想且符合當代需求的攝影圖書資源,甚至進一步形構台灣攝影的面貌。

深耕攝影文化,營造影像生產的生態系

除了空間營運,Lightbox也規劃執行各類型的長、短期計畫,例如從2016年便開始的「當代攝影與影像教育推廣計畫」,其中,有作為本土年輕創作者發表平台的「當代攝影討論會」(Photo Talks)、以攝影出版為主體的「攝影書討論會」(Photobook Hour)、橫跨各類型影像的「專題講座」,或是以一對一、真人圖書館形式交流的「Office Hour」等等。探討當代攝影,不只意味著我們對於「攝影正在變成什麼」的好奇,亦即關注攝影的「流變」(becoming),或是對影像「本質」(being)的持續探問與批判思考,也包含了研究者、評論人、策展人、教育工作者的影像觀點。

舉例來說,研究者對於歷史照片當中被擺佈、被拍攝者的細膩觀察、看與被看之間倫理關係的深刻反思,及其對影像檔案所提出的開創性詮釋,鬆動甚或翻轉了影像內外既定的權力結構,更讓老照片當中看似無名、無臉、無史、無能動性的人們得以重獲生機,也讓觀者在歷史影像中重新照見人性,開展出迥異於過往的視角。

另外,我們也提供團體申請參訪與導覽服務,曾經造訪Lightbox的學校師生,從高中、大學到研究所都有。一位永平高中的老師和同學們來Lightbox進行戶外教學,認識不同類型的攝影書及書中所牽涉的各項議題。後來,這些高中同學們回去之後,居然在校內創立了攝影社,讓我們感到很驚喜。

再者,Lightbox也策劃展覽,藉此提升台灣當代攝影的國際能見度。例如,2021年的「香港國際攝影節」(HKIPF),我們邀集了5件台灣影像藝術家作品,以「攝影變體」為題參展,探討靜態與流動影像之間的張力關係,並呈現當代台灣社會的多元樣態。

Fill 1
共創、開放、平權、攝影文化、Lightbox、攝影公共圖書館
永平高中的同學們,在參訪Lightbox攝影圖書室之後,於校內創立了第一屆的攝影社。(圖片提供/Lightbox)
跨域合作,回應「攝」會時事

2018年,為了回應日本攝影社群當時所發生的#MeToo事件,也就是知名攝影師荒木經惟與其長期合作的模特兒KaoRi之間的爭議,Lightbox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了一場大型的攝影論壇。這個事件所牽涉的議題很廣,無法只聽取單項領域的專家意見,因此,Lightbox邀請了藝術家、模特兒、律師、影像學者,以及現場的觀眾朋友們,共同來面對這個困難的議題,辨析當中複雜的權力關係。

這場論壇結束之後,Lightbox的夥伴們在六合法律事務所的協助下,共同完成了一份〈人像攝影契約書〉。我們期盼這份文件,能增進攝影師與模特兒之間的相互尊重與平權意識,保障雙方的權益,減少憾事發生。

Fill 1
共創、開放、平權、攝影文化、Lightbox、攝影公共圖書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於2018年舉辦「#Metoo運動與當代攝影討論會」,邀集各領域專家與觀眾一同集思廣益,並完成一份〈人像攝影契約書〉,以減少日後的憾事發生。(圖片提供/Lightbox)

而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當時有很多的台灣人,在公館地下道的臨時連儂牆上,透過各種顏色的便利貼與手寫的文字、手繪的插畫、海報、標語等,表達了對這場社會運動的想法與感受。當我們得知連儂牆必須恢復原狀、即將被撤時,便邀請攝影家陳斌華參與討論與拍攝,以拼接的方式,攝製精細的全景照,保存了一段民主的記憶。

接著,我們也聯繫了台灣維基數據社群(Wikidata Taiwan)的朋友,在他們的協助下,把影像檔案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Wikimedia Commons),讓這些群眾的聲音,不會被消失或下架,並且以 CC0 的方式,開放公眾下載與自由使用。

此外,在2019年,在春之文化基金會的支持下,我們舉辦了一場大型的攝影論壇「攝影史的挑戰──影像檔案、歷史敘事與記憶政治」。邀請了台灣、日本、東南亞攝影史的研究者,梳理攝影在不同文化下的發展脈絡。

公館連儂牆全景照之一,由200多張照片拼接而成,並CC0方式開放公眾自由下載使用。
攝影文化的未來,由誰決定?

在民主自由的台灣,攝影文化的未來不僅有賴於官方機構、藝術學院的撐持,更需要有專業社群及公民社會的共同參與。亦即,在機構與學院之外,我們還需要具有靈活調度彈性、凝聚社群力量、面向公民社會的藝文組織,來填補上述二者在體制及人力上的不足,讓藝術文化健全地發展。換言之,在台灣藝文生態系當中,我們不只需要持續建制的穩定性力量,更需要有來自社群、非建制的開放性及異質性活力。

文化要有根,根基不固,則沒有未來。圖書館,匯聚了人類知識的精華,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藝術相關書籍,則是藝文工作者們研究、創造與想像力之結晶。當代的圖書館作為家庭與工作場所之外,輕鬆接觸藝術文化的「第三空間」(third space),更具備了「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的功能,對於促進不同年齡、性別、族群等社會階層公眾的平等對話和相互理解、提升公民社會的韌性與共識,更是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圖書館透過書籍的出借(loan),而非租借(rent),來保障公眾在知識與文化上的平等權益,不論是以實體或電子書的形式。倘若書中的知識與文化無法向公眾開放、只有少數人能近用或負擔得起,則恐將演變成所有人的損失,而不會是任何人的勝利。尤其,在2019年《文化基本法》施行之後,文化更正式成為了一種權利
2019年公布施行的《文化基本法》第1條明訂:「為保障人民文化權利,擴大文化參與,落實多元文化,促進文化多樣發展,並確立國家文化發展基本原則及施政方針,特制定本法。」
第二條則載明,國家應肯認並保障多元文化的發展環境,且應提供公共服務,鼓勵不同文化的對話、交流、開放與國際合作。
,而非福利,是每一位作為文化主體的台灣公民,不論年齡、性別、身分、族群、身心障礙等差異,都應當能平等近用的資源,豐富大眾的精神生活。
Fill 1
共創、開放、平權、攝影文化、Lightbox、攝影公共圖書館
Lightbox攝影圖書室採無障礙空間設計,友善不同族群的使用者。(圖片提供/Lightbox)

2019年底,由文化部與教育部共同推動的「公共出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自2020年起在國立台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兩處試行,並讓台灣有機會成為亞洲第一個正式施行公共出借權的國家。對此,我們期盼這項政策能擴延至藝文出版物,特別是本土的攝影出版品,甚或是攝影小誌(Photo Zines)。因為有許多年輕創作者,負擔不起印刷精美的書籍製作成本,多半是以小誌的方式少量的流通與展示自己的作品。

歷經歲月淘洗的藝術文化是公共財,其本質是開放與共享,成立滿6年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堅持非營利,以維護這項基本價值。Lightbox不只是攝影圖書室,更是一場文化、教育及共享精神的社會實踐。我們相信,在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之外,更需要有非營利的方式,讓通往攝影知識的道路是平坦的。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