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認同
Fill 1
評論
莊瑞琳/我的歐巴馬時代──破除單面向的美國想像
因陸續出版歐巴馬與曼德拉的書,我才開始繞回來理解台灣轉型正義的課題,如果台灣沒有面對過去發生的暴力掠奪,包括白色恐怖與原住民族的地位,恐怕就如科茨對美國人所言,我們將無法想像一個新國家,不論這個國家對你而言意指什麼。
2021.1.15
出版
美國
歐巴馬
認同
歷史
種族歧視
出版觀景台
Fill 1
文化.藝術
在她的歌裡,誰都能跳舞──阿爆(阿仍仍),來自邊緣的連結者
拿下金曲獎3大獎項,聖誕跨年期間的電視、網路、Podcast節目上,都看得到她以排灣語唱電音──坦言在族群歧視環境中長大的阿爆說,同溫層外誰管誰得獎,她要繼續唱自己覺得有意義、自己願意做的事。
2021.1.6
台東
原住民
音樂創作
人物專訪
藝術
認同
文化
金曲獎
Podcast
Fill 1
環境.教育
台語正潮?流行文化領頭後,台語能走向正常化嗎?
近年《花甲男孩轉大人》、茄子蛋等流行影視音樂文化將台語推上年輕人的潮流,台灣七、八年級生目前不到3成講台語,台語要順勢借流行復興,最重要的不是教語言、而是教文化。
2020.11.17
戲劇
教育
音樂創作
文學
認同
文化
語言
讀者投稿
Fill 1
文化.藝術
身處裂縫之間──陳健朗《手捲煙》,一根菸燃起香港青年認同迷惘
由演員跨足編導,30歲的陳健朗以《手捲煙》入圍金馬57最佳劇情長片、新導演等7獎。傳統黑幫片外皮下,他用重慶大廈裡兩個非典型香港人的時代與世代縮影,提問每代港人的認同問題:「我是誰?」
2020.11.16
導演
香港
電影
金馬獎
認同
反送中
社會觀察
種族歧視
Fill 1
人權.社會
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移台後,仍以「撐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當我們罵中國人到香港是蝗蟲,你去台灣,不管人家的社會民生,也是蝗蟲啊!」一些在反送中前就來台的港青,試圖用各種方式撐香港、也撐台灣,繼續「公民抗命」。
2020.10.14
香港
社運
人物專訪
認同
反送中
移民
Fill 1
人權.社會
他們為什麼愛台灣:「命運共同體」的台灣與香港人,真正了解彼此嗎?
這一波港人移台潮,夾帶著明顯的反中情緒和民主認同。然而走出「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敘事後,移民與台灣社會的摩擦可能上演,我們如何思考共好的未來?
2020.10.14
香港
中國
認同
家庭
反送中
親密關係
移民
Fill 1
人權.社會
台灣,似近又遠──不同世代移台港人的融入與隔膜
從僑生、僑民、移工開始,「港仔」一直是台灣社會的一部分。這裡是4個不同世代、不同緣由來台的香港人故事,台灣,對他們各有不同的人情冷暖和意義。
2020.10.14
香港
移工
教育
認同
反送中
港版國安法
移民
Fill 1
評論
持續走在「回家」的路上:重返山林,找回原住民知識的「棲地」
原住民若不再與山林有實質的及情感的連繫,所謂的原住民知識也就難以滋長,「重返山林」常常成為當代原住民打開自身與文化、祖先之連結的關鍵鎖鑰。現今的政府「林先生」,和部落有更好的互動嗎?
2020.10.8
環境
原住民
政治政策
傳統領域
認同
文化
書摘
Fill 1
評論
記憶的縫隙:三種戰爭下的文學
白色恐怖是有社會主義歷史意涵的詞彙,然而被國家暴力碾壓的社會黨人,在台灣集體記憶中,卻因國族認同等複雜因素,已成令人陌生的存在。它們如何在文學裡「眾聲歸來」?
2020.9.18
白色恐怖
228
韓國
書評
文學
認同
國民黨
歷史
Fill 1
評論
萌展/擴大漢語授課「動搖國本」:內蒙古為何爆發保護母語示威潮?
「只剩語言還能有點自治權了,再退能退到哪去呢?」習近平強推「中華民族共同體」,擴大使用統編教材和普通語授課,讓中國少數民族陷入母語「被自殺」的恐慌。
2020.9.7
中國
政治政策
認同
語言
蒙古
1
2
3
4
5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