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公投
Fill 1
影像
2021《報導者》年度照片選:多走一步,示意有光
新興毒品與菸品、網際世界的虛實、土地與法律的探尋、森林與人性的拉扯、海洋漁業的追蹤、真相的挖掘⋯⋯在路徑上灑落些許數位銀鹽和記者意志,在那前方未明之處,示意有光。
2021.12.29
環境
香港
體育
人權
勞權
原住民
產業
教育
能源
緬甸
電影
科學
毒品
農業
藝術
海洋
防災
Tibet
漁業
公投
六四事件
攝影
心理
COVID-19
民俗
公衛
疫苗
LGBTQ+
土地徵收
軍事
電子煙
森林
盜伐
Fill 1
政經.產業
公投四案皆未通過,台灣將面臨什麼挑戰?
台灣第一次沒有綁大選的公投結果出爐,核四、反萊豬、公投綁大選、三接遷離藻礁皆未通過,但不通過代表什麼?將有哪些挑戰?政府能否回應民意?《報導者》完整記錄與解析。
2021.12.18
選舉
政府國會
能源
政治政策
食安
農業
核電
公投
經濟
社會觀察
國際關係
藻礁
Fill 1
評論
【投書】藻礁公投前的省思:「預防原則」是捍衛環境的有效準則嗎?
攸關能源與環境的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公投案引發環團內部矛盾,但做出不同選擇,就是背離環境價值嗎?戴興盛認爲這只是反映了在氣候變遷脈絡下,環境運動過往的「預防原則」已無法解決問題,人們必須在各種方案間做出權衡⋯⋯
2021.12.15
環境
時事
能源
公投
氣候變遷
藻礁
Fill 1
政經.產業
公投四案,同不同意都應思考的問題
公投並非萬靈丹,無論結果是否通過,將各面臨不同問題。《報導者》採訪學者專家,解析正反論述、結果出爐後將衍生的後續議題,提供民眾在政黨動員之外的思考空間。
2021.12.13
環境
時事
能源
政治政策
民進黨
美國
食安
核電
公投
食物
國民黨
國際關係
藻礁
Fill 1
評論
【投書】重啟核四公投的脈絡性思考
科學、科技與社會(STS)的重要學者、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榮譽教授傅大為投書《報導者》,認為「重啟核四公投遠非一個單純的議題,它其實牽動了蔡政府能源轉型、非核家園整套的科技與政經機制的細節。希望國人能夠好好應對。」
2021.12.2
環境
時事
能源
科技
核電
公投
Fill 1
政經.產業
首投族如何看兩項能源公投?一場年輕世代審議式民主的思辨
政大創新民主中心與《報導者》邀請8位大學生首投族,針對攸關能源轉型的核四和藻礁兩題,進行焦點團體和模擬投票。不論最後意向是否改變,大家都肯定這場討論對了解不同立場相當有幫助,並感受到什麼是「民主對話」。
2021.11.29
環境
空氣汙染
政府國會
能源
政治政策
核電
公投
氣候變遷
藻礁
Fill 1
評論
【投書】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公投,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觀點和建議
社會運動的目標是為了促成正面改變,而不是為了輸贏。地球公民基金會建議對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與海域公投案投「不同意」,也籲請尊重決定投下同意票的選民。本投書從幾個觀點,提供公眾參考。
2021.11.28
環境
空氣汙染
時事
能源
民進黨
公投
NGO
藻礁
Fill 1
環境.教育
能源轉型路徑針鋒相對,藻礁公投凸顯環團分裂
藻礁公投意見發表會正反方辯論名單,赫然出現「環團vs.環團」局面,背後揭示環團正面臨能源轉型路徑的路線分裂。《報導者》訪問多位環團人士、分析3年來民意以及能源發展局勢如何影響環團抉擇;也提問:藻礁、核四重啟兩公投案,過或不過各會產生什麼效應?
2021.11.15
環境
時事
能源
民進黨
核電
公投
國民黨
NGO
Fill 1
評論
支持率92%的獨立公投,為何以失敗收場──庫德族人的勇氣與借鏡
「台灣與庫德族的命運驚人地類似。我們都是民主國家,卻都受制於鄰近的大國。」 來自伊拉克庫德自治區的台灣女婿許善德介紹庫德族自治運動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隱然是台灣未來的重要借鏡。
2020.12.17
ISIS
中東
公投
國際關係
庫德
Fill 1
政經.產業
「全台罷免潮」興起,是深化台灣民主、或停留在動員對決?
2016年降低罷免門檻、2020年初罷韓成功後,全台各地興起罷免潮,這是黃國昌所說「民主開始深化的時刻」,還是多半淪為政治動員?從台北社子島里長罷免案現場,或可反思罷免的極限何在...
2020.11.26
選舉
時事
立委
政府國會
政治政策
公投
罷免
1
2
3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