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紀錄片
Fill 1
評論
台澎金馬是持續轉變中的過程──談《金門留念》與《島・國》
金馬台澎是正在形成的過程,《金門留念》與《島.國》這類紀錄片或其他相關觀看與閱讀,都是幫助我們能有意識地的思考與推動這個形成的過程。我們可以去探索與理解彼此認同形成與轉變的社會條件與情境,長出同情理解彼此的力量。
2022.5.9
紀錄片
金門
兩岸
tidf
認同
軍事
馬祖
Fill 1
文化.藝術
讓影像成為生命的鹽──穿越英雄化敘事的廖克發《野番茄》
跳脫長久以來談論、再現二二八事件的框架,《野番茄》從「雄中自衛隊」跳脫、延伸到影像敘事的邊界,在鬆散而詩意的結構中,映照出關於這個城市、這座島嶼,駁雜、不確定、無處安放的歷史經驗。
2022.5.2
導演
紀錄片
高雄
228
人物專訪
tidf
馬來西亞
歷史
共產黨
Fill 1
文化.藝術
傾瀉在矽膠娃娃的祕密──從失語到存在,《布洛卡區》對社會的大哉問
房間內的矽膠娃娃無條件接受來客傾瀉壓抑的慾望與祕密⋯⋯紀錄片《布洛卡區》呈現矽膠娃娃旅館的運作,員工和娃娃、客人的互動,導演蘇明彥透過人與娃娃共同的「失語」狀態提問:什麼是存在?
2022.5.2
導演
紀錄片
產業
人物專訪
tidf
經濟
社會觀察
親密關係
Fill 1
文化.藝術
背起紀錄者的重負,選擇不要真正離開──《庭中有奇樹》,不願只是城中城的遺影
2021年10月,暗夜大火奪走高雄城中城46條人命。兩個月前才在此拍攝、與居民們建立關係,來自新加坡的導演曾威量和來自新竹的製片劉純佑,怎麼努力讓遺影不只是紀念,而是如實傳達他們生前希望如何被看見、如何被記得的意志?
2022.4.27
導演
紀錄片
高雄
移工
災後重建
新加坡
人物專訪
tidf
社會觀察
Fill 1
文化.藝術
為什麼要拍冤案──施佑倫的《彼岸》,替白紙黑字卷宗填入血肉人生
回顧施佑倫的紀錄片作品,他幾乎形同「冤案導演」。吸引他的,其實不是曲折的「案情」,而是捲入漩渦中的「人」的模樣。紀錄片讓人看見生命的彼岸,看見那些我們自以為知道,卻根本不知道的事。
2022.4.26
導演
紀錄片
司法
人物專訪
tidf
Fill 1
文化.藝術
以影像封存台南消逝的時光與地景──黃信堯在《北將七》的12年漫遊
「電影一路拍了12年,我感覺『它』會告訴我怎麼拍,但我很難講『它』是誰,可能就是北門、將軍、七股這片土地。」綠電開發計畫將怎麼改變這片土地?台南人黃信堯不知道,只是用鏡頭封存此刻的家鄉面貌。
2022.4.26
導演
紀錄片
台南
能源
農業
人物專訪
藝術
tidf
Fill 1
文化.藝術
殘忍,但非如此不可──《惡人之煞》、《二○二○年的一場雨》,李永超不畏成為緬甸軍方黑名單
以2片入圍創下TIDF紀錄,李永超的鏡頭,始終對向緬甸社會裡貧窮、幽暗、殘酷的社會問題,有些主角甚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和家人。無奈和憤怒,成了他前行的燃料,即便成為緬甸軍的黑名單,亦不悔。
2022.4.26
導演
紀錄片
緬甸
毒品
人物專訪
礦業
tidf
家庭
Fill 1
文化.藝術
逆時代之流,以文學煉金──專訪朱天文×朱天心:「寫作是這個家最大的事」
無論傾慕或批判,「稿紙糊成」的朱家都是台灣文學界一道不可抹滅的濃烈風景。《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推出《願未央》、《我記得》,父母堅持一輩子獻身文學的誓言,是朱家三姊妹有目共睹的路牌。
2022.3.17
紀錄片
動物保護
人物專訪
文學
家庭
歷史
Fill 1
評論
直面暴力,扮演痛苦──紀錄片如何讓屠殺加害者重現「殺人一舉」?
帶給世人極大震撼的紀錄片《殺人一舉》,讓參與印尼大屠殺的加害者安華.剛果演出自己施暴的經歷,導演奧本海默如何看待這一切?
2022.2.26
紀錄片
轉型正義
印尼
書摘
共產黨
Fill 1
文化.藝術
運動的魔力和魔性──5部運動電影,通往人生的修煉道
運動賽事,勝負關鍵不在天賦、技術、機運,更在領悟。年節正逢疫情升溫,在家防疫時光,《報導者》總主筆楊惠君推薦5部運動影片,題材橫跨女性棒球員故事、禁藥爭議、賽場教練哲學、運動員心理健康……讓我們一起看見勝負之外的賽局,反思人生。
2022.1.27
同性戀
紀錄片
體育
性別平權
電影
棒球
精神疾病
博弈
心理
奧運
自行車
藥物
1
2
3
4
5
6
7
8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