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同性戀
Fill 1
國際.兩岸
卡達世足FIFA現形記──瘋狂、黑金、死傷不斷的血色世界盃
卡達世界盃的參賽選手,不僅得面對酷熱氣候與首度延至年底出賽的雙重挑戰,場外的FIFA政治貪腐、人權侵犯與大量移工死傷等爭議,更讓本屆世足蒙上血色陰影。
2022.11.13
同性戀
血汗勞工
勞權
時事
移工
法國
足球
世界盃
中東
COVID-19
NGO
LGBTQ+
卡達
Fill 1
國際.兩岸
在基輔,一座無法見光的同志庇護所,和他們那面飄到台北的旗
台灣同志遊行20週年的台北街頭,出現一面來自烏克蘭的旗幟。10月初,《報導者》前往基輔,走進旗幟的來處──基輔同志遊行(KyivPride)組織,他們說:「烏克蘭代表的價值,就是自由。追求每個人的人權跟自由,是對俄國反抗的一部分。」
2022.10.29
同性戀
人權
司法
社運
性別平權
社群媒體
俄羅斯
烏克蘭
NGO
跨性別
LGBTQ+
戰爭
Fill 1
影像
2022台灣同志大遊行20週年:從三大亮點,看見打破框架後的無限可能
從希望同志被看見到爭取婚姻平權,20年來台灣同志遊行隊伍、活動有什麼樣的變化?還有哪些未竟之事?《報導者》在現場記錄這場多元盛宴,不論國籍、性別、性向,在這裡努力被看見、被理解⋯⋯
2022.10.28
同性戀
時事
社運
性別平權
婚姻平權
烏克蘭
攝影
NGO
跨性別
LGBTQ+
Fill 1
27歲時,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明天:我是愛滋帶原者,這是我經歷的、我想說的
今年是台灣啟動愛滋(HIV)「雞尾酒療法」25週年,當科學已能成功對抗HIV病毒之後,人類可以戰勝不理性的恐懼嗎?這一集,拉拉要分享他「多活20年」後的人生體悟,分眾報總監惠君與醫藥記者陳潔則從醫藥與社會發展對照,告訴我們可以如何理解這個疾病與感染者們——她被先生傳染後的勇敢故事、也有愛滋寶寶無人收養的難受記憶——問題不在於愛與性,而是病毒;可怕的不是疾病,是汙名。
2022.9.7
同性戀
醫療
人權
司法
性別平權
愛滋病
公衛
Fill 1
國際.兩岸
新加坡「同性性行為除罪化」政策背後,加倍保守的「護家」之國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1日宣布,將廢除〈刑法377A〉條文,使同性性行為除罪化。但同時他也祭出修憲計畫,要把「婚姻限定一男一女」正式寫入星國憲法,守護「傳統家庭價值」。
2022.8.24
同性戀
時事
司法
新加坡
婚姻平權
家庭
社會觀察
Hello World
Fill 1
生活.醫藥
「藥命」的意外人生──由世紀黑死病裡豁免,HIV帶原者的第二條生命線
愛滋(HIV)曾是「20世紀的黑死病」,一經確診等同宣告不治。「雞尾酒療法」改變了HIV帶原者的生命線,面對意外多出來的人生,以及至今仍難擺脫的社會歧見,他們想說什麼?
2022.8.14
同性戀
醫療
人權
性別平權
愛滋病
公衛
Fill 1
生活.醫藥
如果還有明天──HIV帶原者20年的生命許願,漫長的愛滋奮戰歷程
一群台灣最早使用雞尾酒療法的愛滋帶原者,經歷20年的治療,重回當年許下心願的樹下。他們如何以生命呈現台灣愛滋演進與防治的社會歷程?
2022.8.14
同性戀
醫療
人權
司法
性別平權
愛滋病
宗教
社會觀察
歷史
公衛
Fill 1
一支專線、一場私密下午茶,她們如何走過孩子出櫃的家庭碰撞?
昨天是父親節,大家怎麼度過?父母與孩子的相處,一直以來都是個大哉問,今天兩位「櫃父母」媽媽來節目分享,在知道、發現孩子是同志之後,她們從承認、不抗拒到真正接納的10年「出櫃」心路⋯⋯
2022.8.8
同性戀
家庭
LGBTQ+
Fill 1
文化.藝術
運動的魔力和魔性──5部運動電影,通往人生的修煉道
運動賽事,勝負關鍵不在天賦、技術、機運,更在領悟。年節正逢疫情升溫,在家防疫時光,《報導者》總主筆楊惠君推薦5部運動影片,題材橫跨女性棒球員故事、禁藥爭議、賽場教練哲學、運動員心理健康……讓我們一起看見勝負之外的賽局,反思人生。
2022.1.27
同性戀
紀錄片
體育
性別平權
電影
棒球
精神疾病
博弈
心理
奧運
自行車
藥物
Fill 1
回到那借精求子、面試結婚的時代,她/他們成家的N種方法與愛的代價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志工Amy,曾遇過一位女同志身分的媽媽向她求助。這位「拉子媽媽」一度進入異性戀婚姻、有了孩子;離婚後,前夫不斷告訴孩子:「媽媽有病,離婚都是因為媽媽是同性戀害的。」Amy發現,其實這位媽媽就住在她家巷口,「那一次我才發現,這些故事都不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2022.1.27
同志家庭
同性戀
育兒
家庭
親密關係
收養
少子化
1
2
3
4
5
6
…
9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