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同志家庭
Fill 1
評論
「個人即政治」:談1990年代以降的台灣女性私電影
從私我出發、看似細瑣的女性個人紀錄片,實則透露主觀認知如何鑲嵌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並建立私領域的自主與女性集體歷史發展的交集。從這些私電影,方能得見家庭及社會文化結構是如何深入到微小而日常的生活肌理及個人的內在意識。
2022.6.24
同志家庭
導演
紀錄片
性別平權
育兒
家庭
社會觀察
親密關係
電影不欣賞
Fill 1
回到那借精求子、面試結婚的時代,她/他們成家的N種方法與愛的代價
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志工Amy,曾遇過一位女同志身分的媽媽向她求助。這位「拉子媽媽」一度進入異性戀婚姻、有了孩子;離婚後,前夫不斷告訴孩子:「媽媽有病,離婚都是因為媽媽是同性戀害的。」Amy發現,其實這位媽媽就住在她家巷口,「那一次我才發現,這些故事都不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2022.1.27
同志家庭
同性戀
育兒
家庭
親密關係
收養
少子化
Fill 1
走進同志家長的內心劇場,他們在學校、婦產科、跟同溫層外遇見的事
這一集,你將聽到兩個爸爸、兩個媽媽、一個單身爸爸的成家故事,發現他們對孩子的愛與擔憂與世間父母並無不同,「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真的很不想再當『同志』,我真的很想把我們跟全世界的人都變得一模一樣,包括生活、包括婚姻、包括生育,」陳鎮川是這麼說的。
2022.1.26
同志家庭
同性戀
育兒
家庭
親密關係
少子化
Fill 1
人權.社會
等待「合法與合格」的家長們:跟著志工,打開同志家庭那本難念的經
這些同志家庭受訪時,談到社會質疑,有無奈有激動,但沒有懼怕。經歷了一輩子自我證明的過程後,經過縝密思考跟規畫而成為家長的他們,展現出保護孩子的決心。
2022.1.25
同志家庭
同性戀
社工
育兒
家庭
親密關係
收養
少子化
家暴
Fill 1
我跟我媽都是女同志:「我做這本書,是想知道台灣老拉是怎麼活下來的。」
快60歲的同平安回憶當年,怕被同事和弟弟知道自己是女同志,她偷偷租一個信箱買女同雜誌,看完就趕緊銷毀;也曾被媽媽拉去相親,她卻在心中暗想喜歡女生的自己「注定得孤單一生」。後來她才察覺,其實自己的媽媽也喜歡女生⋯⋯
2021.10.26
同志家庭
同性戀
家庭
Fill 1
評論
林孟皇/《月薪嬌妻》:摒棄性別刻板印象與偏見,追尋最大幸福的人生
主婦社經地位與勞動貢獻不成正比、單身女性的負面標籤、日本的夫妻別性之爭、事實婚和同性伴侶的法律保障⋯⋯新垣結衣、星野源不但拋出結婚震撼彈,定情之作《月薪嬌妻》也拋出許多重要社會議題,關於人生、家庭、婚姻樣貌的新思考。
2021.6.11
同志家庭
同性戀
人權
戲劇
司法
日本
性別平權
婚姻平權
育兒
家庭
法律人追劇
Fill 1
文化.藝術
怨久了,也愛了──解開爆炸的約束,鄭有傑《親愛的房客》從不幸的缺口探索幸福的入口
年過不惑,鄭有傑收起「爆炸」怒吼,深受是枝裕和影響的他,如何在台灣的雲霧中,探索人間的罪與愛?
2020.10.28
同志家庭
同性戀
導演
電影
金馬獎
人物專訪
家庭
收養
LGBTQ+
Fill 1
影像
沈柏逸/本土同志身體與當代風格的幽靈:楊登棋作品《父親的錄影帶》
2019年台北美術獎首獎《父親的錄影帶》以同志議題和父子之間的私密交流為題,但運用當代攝影潮流語彙的作法,卻也讓人思考台灣本土作品能否脫離承襲西方、走出新風格。
2020.2.16
同志家庭
同性戀
藝術
認同
家庭
攝影
Fill 1
人權.社會
多元成家啟示錄:打破「正常家庭」迷思
主流社會常將情慾與成家掛鉤,當「相愛、結婚、生子」成為社會秩序,《解套》一書卻點出兩者不必非得綑綁。愛有很多種形式,家庭也是。
2019.12.30
同志家庭
同性戀
性別平權
婚姻平權
書摘
親密關係
Fill 1
人權.社會
同婚合法後 ,法國女同志有望在2020年適用人工生殖
2013年法國同性婚姻正式合法,早於台灣5年通過同志婚姻,現在將焦點轉向單身女性及女同志適用人工醫學生殖的權利。而台灣何時可以走往下一步?
2019.12.4
同志家庭
同性戀
政治政策
法國
性別平權
人物專訪
家庭
1
2
3
4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