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白色恐怖
Fill 1
評論
【投書】在玉里,遇見走過白色恐怖的精神科老頑童
如果你在玉里養護所(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的前身),遇見一位思覺失調症病人,他自稱因酒後開講「反蔣政府言論」而反覆入獄、是白色恐怖受難者,你會如何回應?這正是我遇到的考驗⋯⋯。
2023.5.22
白色恐怖
精神疾病
認同
心理
歷史
酒癮
Fill 1
評論
林蔚昀/酒色、絕食與軍事化之島──冷戰下被劫持波蘭船員眼中的台灣
1950年代,在共產與西方陣營對壘的國際情勢下,兩艘來自波蘭的輪船被中華民國政府劫持。波蘭船員們被扣留在台灣島上,國民黨想讓他們看見「自由世界」的進步,進而「投奔自由」;但船員們看見的卻是一座「被貧窮、飢餓和恐怖統御」的島嶼⋯⋯
2023.5.16
白色恐怖
中國
原住民
美國
國民黨
文化
國際關係
歷史
波蘭
共產黨
蔣介石
冷戰
Fill 1
文化生活
張鎮宏/《阿根廷1985》:為何他們的轉型正義,一直成為被看見的電影?
今年榮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阿根廷1985》,為什麼在白色恐怖結束數十年後,仍能引發全國跨世代觀眾的「正義」共鳴?張鎮宏從阿根廷的威權歷史談起,重返轉型正義的關鍵時刻,也填補上電影改編的歷史誤差。
2023.2.27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電影
文化
國際關係
歷史
阿根廷
Fill 1
文化生活
高架化開發下縮水的國定古蹟:彰化扇庫搶救2.0,鐵道文資保存再一戰
「活的博物館比不會動的標本更吸引人!」彰化百年扇形車庫今年升格為國定古蹟,被視為扇庫「靈魂」、保留鐵道發展史的三項重要設施,卻因高架化建設而被排除在外⋯⋯開發與文資保存只能二選一嗎?
2022.12.25
白色恐怖
彰化
政治政策
文化資產
台鐵
文化
歷史
台北
Fill 1
評論
何榮幸/《板中青年》返校記──1983板橋高中白色恐怖事件的復歸與平反
板橋高中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白色恐怖史,一群熱愛文學創作的的校刊社成員因幾篇文章被控思想有問題、威脅送警總,《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當年被控是「首謀」之一。近40年後,被消失的《板中青年》第37期終於返校,不義歷史也將留在新校刊。
2022.11.4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人權
社運
教育
解嚴
歷史
媒體
新北
Fill 1
評論
阿潑/反抗的最高境界,是笑著面對:《流麻溝十五號》嘗試的對話與融合
《流麻溝十五號》從政治犯、管理幹部甚至綠島居民都以女性視角出發,讓她們呈現自己的主體性,面對自己的選擇,「當犧牲來臨時,我們微笑以對」。到底誰是「匪諜」?誰能「新生」?
2022.10.26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出版
群眾募資
228
電影
國民黨
家庭
歷史
Fill 1
文化生活
我先走了,你可以好好地活著──陳芯宜用VR跨越死亡撫慰生者
人在面對死亡時的無能與無力,即使重來一次依舊不會有答案。9月甫抱回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的導演陳芯宜,在她兩部VR作品中透過溫暖的結局,期望讓觀眾終究可以試著放下,也希望自己可以放下。
2022.10.18
導演
紀錄片
白色恐怖
電影
科技
人物專訪
藝術
VR
舞蹈
Fill 1
評論
阿潑/文學紀錄片中,政治與家人的在與不在──看《台灣男子葉石濤》、《他還年輕》
在文學上,葉石濤與吳晟同中有異,但在紀錄片中的「再現」,則可異中求同。例如吳晟孫女提醒的「刺」,在各種不同的象徵意義上,很多人也都會被刺到,包含葉石濤。對我而言,那是政治與暴力,而拔掉刺、照料傷的,或許是伴侶或許是家人。
2022.9.11
紀錄片
白色恐怖
政治政策
文學
家庭
Fill 1
影像
謝三泰/在火燒島上──《流麻溝十五號》與政治受難者
前攝影記者謝三泰,從1990年開始,陸續展開昔日白恐政治犯的肖像拍攝計畫,也接下《流麻溝十五號》作者委託,拍攝50年代的台灣女政治犯,並到綠島拍攝同名電影劇照。他為什麼這樣做?
2022.9.4
白色恐怖
台東
228
電影
圖文故事
攝影
歷史
Fill 1
評論
莊瑞琳/漫長的第一代:台灣的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
這本書發表會前幾天,我致電給一位家屬,她說「我願意去新書發表會,但請不要認出我,也不要叫我的名字」。當天我在會場角落靜靜看著這位女士瘦小的身影,像被擠壓了的小黑點。自以為這本書的誕生代表被壓抑的從此可以發聲,一股難以言喻的心情在我體內炸開。
2022.9.2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出版
228
烏克蘭
歷史
出版觀景台
共產黨
蘇聯
1
2
3
4
5
6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