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高雄
Fill 1
文化.藝術
讓影像成為生命的鹽──穿越英雄化敘事的廖克發《野番茄》
跳脫長久以來談論、再現二二八事件的框架,《野番茄》從「雄中自衛隊」跳脫、延伸到影像敘事的邊界,在鬆散而詩意的結構中,映照出關於這個城市、這座島嶼,駁雜、不確定、無處安放的歷史經驗。
2022.5.2
導演
紀錄片
高雄
228
人物專訪
tidf
馬來西亞
歷史
共產黨
Fill 1
文化.藝術
背起紀錄者的重負,選擇不要真正離開──《庭中有奇樹》,不願只是城中城的遺影
2021年10月,暗夜大火奪走高雄城中城46條人命。兩個月前才在此拍攝、與居民們建立關係,來自新加坡的導演曾威量和來自新竹的製片劉純佑,怎麼努力讓遺影不只是紀念,而是如實傳達他們生前希望如何被看見、如何被記得的意志?
2022.4.27
導演
紀錄片
高雄
移工
災後重建
新加坡
人物專訪
tidf
社會觀察
Fill 1
評論
【投書】期盼台積電帶頭突破屋頂光電瓶頸,成為創造綠能的協力者
台積電即將進駐的高雄市楠梓產業園區即將進入環評大會決議,我們認為台積電用電量龐大,對再生能源有具體需求,如果能夠將一部分導向屋頂光電,可望帶動高雄邁向淨零的城市轉型,將創造環境與社會的雙贏。
2022.4.10
高雄
產業
政府國會
能源
科技
NGO
Fill 1
評論
永遠的菊花田:交工樂隊、台灣民謠搖滾與黑膠形式
黑膠唱片(LP)在鍾永豐與林生祥的音樂與政治成年之路上隱然有重要地位,並開啟從鄉土台灣通往遠方原聲世界的入口;也促使他們以一種史詩的、經由技術介入的形式,回應了7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的時代呼籲──「唱自己的歌」。
2022.1.3
高雄
音樂創作
鍾永豐
認同
經濟
書摘
歷史
語言
移民
Fill 1
評論
做頭家還是做師傅?我的黑手父親與港都拖車師傅的自我實現
在訪問父親與多位拖車師傅後,她發現,比起工業社會的「拍拚出頭天」特質,這群師傅更接近農業社會的「台灣牛精神」,認分而踏實。《我的黑手父親》一書是工人之女對父親職業生命的回望,也是對技術產業生態的深入觀察。
2021.12.6
高雄
產業
社會觀察
書摘
Fill 1
人權.社會
管委會不是萬靈丹,喬友和城中城50條生命的公安教訓:建管、消防應提升稽查權限及橫向聯繫
每次重大火災後,首被檢討的總是消防設備是否足夠,這雖是問題之一,但公安稽查更是火燒能否控制的眉角。專家憂心,現在的修法方向「只是找一個單位(管委會)去負責,推卸責任。」
2021.10.21
高雄
消防員
時事
政府國會
災後重建
公務員
防災
公共安全
Fill 1
人權.社會
城中城裡的弱弱相依:人生最後一段,他們是唯一能辨識彼此的人
「今天是有類似城中城這樣的大樓,才有辦法容納這些弱勢者,不然這120戶居民何去何從?去哪找月租2千元而且不漲價的房子?人家說這裡是鬼樓,其實對住戶來說是天堂,但這個天堂沒有好好維護,就瞬間變成地獄。」
2021.10.19
高雄
時事
災後重建
高齡老人
防災
社工
社會觀察
租屋
Fill 1
評論
李怡志/這裡不是鬼樓──都市更新外,如何從高雄城中城理解社區再生
46人死亡的大火悲劇後,若城中城建築本身已不是弱勢者可返回的安全住家,如何健全社會住宅政策,結合社群的扶持與安老,甚至發展青銀共居方案,是政府必須扶助在地社區的重要方向,而不是都更二字可輕易解決。
2021.10.18
高雄
人權
都更
時事
教育
災後重建
居住正義
防災
社會觀察
歷史
警政
租屋
Fill 1
人權.社會
一把惡火燒出高齡弱勢者居住危機:25年來最嚴重火災,高雄城中城46死41傷
高雄市鹽埕區「城中城」大樓火災造成46死、41傷,這裡曾為兼具百貨、餐廳的住商混合大樓,如今屋齡40年、已有一半樓層廢棄,居住在此的多為高齡弱勢居客,在在造成搶救困難。一把惡火燒出了台灣複合式建築的公安危機。
2021.10.14
高雄
消防員
時事
居住正義
高齡老人
建築
防災
社會觀察
警政
租屋
公共安全
Fill 1
評論
李根政/百年大旱的省思:以伏流水取代興建大水庫
今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中台灣歷經分區供水月餘,豐枯比最極端的高雄地區水情雖也吃緊,卻始終沒亮起必須限水的紅燈警戒,原因就在於「伏流水」蓄水工程⋯⋯
2021.8.31
環境
高雄
時事
政府國會
氣候變遷
水汙染
1
2
3
4
5
6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