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綠色小組
Fill 1
評論
謝以萱/紀錄片盛宴後的迴響──從紀錄片影展看台灣資源分配不均
作為影展團隊的一員,看到這篇在影展結束後刊登出來的文章相當高興,辦一個文化活動最怕的就是「船過水無痕」,煙花似的轉瞬即逝,但卻沒留下太多討論,那會讓活動只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而沒有充分地與大眾溝通。陳斌全在《報導者》為文〈紀錄片的盛宴後──關於TIDF的幾點反思〉是其中一篇重要的文章,觸發不少討論,但回應斌全的文章前,我想先簡單談談我理解的影展。
2016.5.22
綠色小組
紀錄片
產業
tidf
Fill 1
評論
陳斌全/紀錄片的盛宴後──關於TIDF的幾點反思
如何能夠秉持紀錄片本質,將影展形式推陳出新,令其有別於商業影展,在影展內容與影展形式兩方面,都能符合紀錄片的氣質,打破觀看影展的「階級」行為,是未來可以嘗試的方向。
2016.5.18
綠色小組
紀錄片
tidf
Fill 1
環境永續
棒打鎮暴警察沒在怕,我身騎白馬闖街頭
抗爭者、紀錄者,這兩種身分在白馬身上並非壁壘分明。30歲時,在台北當電焊技工,工作穩定,休假回高雄後勁,只是出門吃個點心,路過抗議人群,越看越熱血激昂,從此成了長期專職的抗爭者,同時也成為綠色小組的一員。
2016.5.9
綠色小組
紀錄片
反五輕
人物專訪
Fill 1
文化生活
搞綠色的變賣古董的,傅島:我只在意真假
在波瀾壯闊的80年代,滿腔青春血與熱的他不經意被捲入浪潮,以傅島為名,拿起攝影機,踩上綠色的浪頭;在激情冷卻的90年代,被運動高潮抽吸到疲乏窘困的他,轉身離開街頭,以黃樂山之名,手捧歷代出土文物,回歸生意子的天賦本色。從極左走到極右,旁觀者看得不解、詫異,他自若得像只是推開一扇門,從這邊走往那邊。
2016.5.9
綠色小組
紀錄片
人物專訪
tidf
Fill 1
文化生活
綠色小組鏡頭下,差點被時間偷走的3,000小時
「綠色小組」在1990年底決定解散,他們的工作室留下一整面牆、1,800多卷的錄影帶。經過30年,成員早已分散各處,有的帶子也已經慢慢脫磁、斷裂,被抹成低彩度的影片。這些年,除了一處處尋回當時鮮明的畫面,更得找到那批在時間的高轉速裡,負責抵抗遺忘的錄影帶。
2016.5.9
綠色小組
紀錄片
tidf
Fill 1
評論
邱毓斌/廣場的歌聲:綠色小組《你怎麼不憤怒!野百合學運》觀後
當年那些抗爭事件,或許對部分人來說已經是過去式,但是對更多人來說,那些年的奮鬥還沒有成功;廣場上的台灣民謠、美麗島、國際歌歌聲或許已經飄遠,許多人在各自的社會位置上,抗爭仍在進行中。
2016.5.8
綠色小組
紀錄片
tidf
Fill 1
政治社會
綠色小組30年:扛著攝影機當武器的年輕人
人們聚集在夜市口,抽煙張望,或心不在焉繞著攤子,直到一台小發財車開進了他們的視線,才真正躁動起來。「國民黨打人了!國民黨打人了!」下車的小販大聲呦呼,手裡搖晃一只黑色方盒,那是這個夜晚齊一的信號,他們擠上前,匆忙把黑盒用報紙包一包,塞進夾克裡,在警察來前散了……
2016.5.4
綠色小組
紀錄片
社運
tidf
歷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