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導演
Fill 1
文化生活
神鬼、王權、人間──魔幻寫實的張吉安《五月雪》,以戲曲寓言遙祭大馬禁忌傷口
以《南巫》驚豔影壇的導演張吉安,新作《五月雪》一舉入圍金馬9項大獎。他田調多年,將仍是馬來西亞禁忌的五一三事件,用隱喻巧妙地重新顯影,也召喚事件的倖存者開始說話。片中不見白雪或血海,但情感已靜靜落在觀者心中。
2023.11.20
導演
選舉
戲劇
金馬獎
人物專訪
馬來西亞
宗教
認同
歷史
種族歧視
Fill 1
文化生活
唯有愛能趕走命運的寂寞──王禮霖《富都青年》留住底層生命取暖相依
在《富都青年》沉重的宿命和壓迫中,王禮霖透過阿邦阿迪兄弟最想傳達的訊息是:愛是內心最強大的力量。「我在台灣時,也是因為其他人的愛一直拉著我,我才能去勇敢面對不喜歡的事情。」
2023.11.15
導演
血汗勞工
移工
身心障礙者
金馬獎
人物專訪
馬來西亞
家庭
手語
Fill 1
文化生活
躺不了平的番薯仔命──既脆弱又生猛的李鴻其《愛是一把槍》
從影迷到演員,李鴻其以《愛是一把槍》實現了導演夢,甚至擒獲威尼斯影展未來之獅獎。這個金山長大的叛逆小孩,將對生活的認識與對世界的看法寫成劇本,疫情期間用有限的資源,築出對電影的想望。
2023.11.14
導演
電影
金馬獎
人物專訪
COVID-19
Fill 1
評論
孫松榮/蔡明亮電影藝術的庇護所:新極簡主義的《日子》,及其影片展覽
在《郊遊》後或許再也無心投注劇情影片的蔡導,既以實探虛又以虛襯實的手工業技藝,徹底地透過與生活水乳交融的電影,成就藝術無所不在且無時不在的理念,為其所處的電影時代展現一種截然不同的開放性,也將美術館轉為藝術庇護所⋯⋯
2023.11.10
導演
移工
電影
音樂
藝術
展演活動
Fill 1
文化生活
她們的拍片記事──走過90年代狂飆台灣,用電影創作回應性別與時代的導演們
正值台灣國際女性影展30週年,我們專訪4位跟著90年代婦女運動成長、勇於在時代中突破自我、帶動影像敘事體驗的導演賀照緹、陳芯宜、宋欣穎、陳潔瑤,看她們如何用影像回應自己的內心和所處的時代?
2023.11.5
導演
紀錄片
原住民
產業
性別平權
電影
性暴力
家庭
歷史
親密關係
婚姻
Fill 1
文化生活
妳必須每戰必與、超越身分,和她們站在一起──專訪印度紀錄片導演蒂帕.譚拉傑
引發無數女工起身爭取權益的育甘塔電影集社(Yugantar Film Collective)紀錄片,成員之一譚拉傑(Deepa Dhanraj)70歲了還在拍片,並在國族意識愈來愈極化的印度裡,瞄準受壓迫的弱勢族群、政客操作下的族群衝突。
2023.11.5
導演
紀錄片
印度
社運
政治政策
性別平權
電影
性暴力
人物專訪
宗教
罷工
社會觀察
工會
言論自由
媒體
種族歧視
Fill 1
評論
敦北民生走六遍,楊德昌電影場景之旅
楊德昌導演的故事未曾走出台北,他留下來的八又四分之一部作品中,更有6部在敦北商圈取景。40年後再走過取景現場,我們看見楊導在社會劇烈變革的台北,定格了哪些時代的風景?
2023.10.6
導演
電影
文化
歷史
台北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1994年的楊德昌,與他們的《獨立時代》──訪演員鄧安寧、陳湘琪、陳以文
《獨立時代》在1994年問世,是楊德昌「台北三部曲」的起點,也是其電影風格轉向的轉捩點。本文專訪該片三位演員:鄧安寧、陳湘琪、陳以文,將記憶重回九〇年代,談他們各自對楊德昌的印象。
2023.9.1
導演
戲劇
電影
人物專訪
藝術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台男的狂八〇新電影?──在侯孝賢與楊德昌下面的風景
八○年代新電影常是男人彼此相聚,甚至想霸道占據的新領域。幸運的是侯孝賢和楊德昌固然樂於結夥革命、提攜後進,但始終更忠於自己的聲音。我總感覺,對他們來說,那條沒人走過,甚至沒人想過該怎麼走的路,才是我們台灣人、我們電影人更該闖的路。
2023.8.4
同性戀
導演
性別平權
電影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文化生活
專訪濱口龍介:讓觀眾直視無趣的東西,才能提高感受力
以《在車上》橫掃坎城、奧斯卡等全球電影獎項的日本導演濱口龍介,應《一一重構:楊德昌》展邀請來台。濱口「目的就是讓觀眾覺得無聊」的電影風格背後思路是什麼?楊德昌對他有何影響?
2023.7.24
導演
日本
電影
人物專訪
1
2
3
4
5
6
…
14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