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導演
Fill 1
文化.藝術
讓影像成為生命的鹽──穿越英雄化敘事的廖克發《野番茄》
跳脫長久以來談論、再現二二八事件的框架,《野番茄》從「雄中自衛隊」跳脫、延伸到影像敘事的邊界,在鬆散而詩意的結構中,映照出關於這個城市、這座島嶼,駁雜、不確定、無處安放的歷史經驗。
2022.5.2
導演
紀錄片
高雄
228
人物專訪
tidf
馬來西亞
歷史
共產黨
Fill 1
文化.藝術
傾瀉在矽膠娃娃的祕密──從失語到存在,《布洛卡區》對社會的大哉問
房間內的矽膠娃娃無條件接受來客傾瀉壓抑的慾望與祕密⋯⋯紀錄片《布洛卡區》呈現矽膠娃娃旅館的運作,員工和娃娃、客人的互動,導演蘇明彥透過人與娃娃共同的「失語」狀態提問:什麼是存在?
2022.5.2
導演
紀錄片
產業
人物專訪
tidf
經濟
社會觀察
親密關係
Fill 1
文化.藝術
背起紀錄者的重負,選擇不要真正離開──《庭中有奇樹》,不願只是城中城的遺影
2021年10月,暗夜大火奪走高雄城中城46條人命。兩個月前才在此拍攝、與居民們建立關係,來自新加坡的導演曾威量和來自新竹的製片劉純佑,怎麼努力讓遺影不只是紀念,而是如實傳達他們生前希望如何被看見、如何被記得的意志?
2022.4.27
導演
紀錄片
高雄
移工
災後重建
新加坡
人物專訪
tidf
社會觀察
Fill 1
文化.藝術
為什麼要拍冤案──施佑倫的《彼岸》,替白紙黑字卷宗填入血肉人生
回顧施佑倫的紀錄片作品,他幾乎形同「冤案導演」。吸引他的,其實不是曲折的「案情」,而是捲入漩渦中的「人」的模樣。紀錄片讓人看見生命的彼岸,看見那些我們自以為知道,卻根本不知道的事。
2022.4.26
導演
紀錄片
司法
人物專訪
tidf
Fill 1
文化.藝術
以影像封存台南消逝的時光與地景──黃信堯在《北將七》的12年漫遊
「電影一路拍了12年,我感覺『它』會告訴我怎麼拍,但我很難講『它』是誰,可能就是北門、將軍、七股這片土地。」綠電開發計畫將怎麼改變這片土地?台南人黃信堯不知道,只是用鏡頭封存此刻的家鄉面貌。
2022.4.26
導演
紀錄片
台南
能源
農業
人物專訪
藝術
tidf
Fill 1
文化.藝術
殘忍,但非如此不可──《惡人之煞》、《二○二○年的一場雨》,李永超不畏成為緬甸軍方黑名單
以2片入圍創下TIDF紀錄,李永超的鏡頭,始終對向緬甸社會裡貧窮、幽暗、殘酷的社會問題,有些主角甚至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和家人。無奈和憤怒,成了他前行的燃料,即便成為緬甸軍的黑名單,亦不悔。
2022.4.26
導演
紀錄片
緬甸
毒品
人物專訪
礦業
tidf
家庭
Fill 1
評論
掀浪者牟敦芾與他的未竟之業
自201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後,「叛逆導演」牟敦芾的《不敢跟你講》(1969)和《跑道終點》(1971)便開始在世界巡迴放映並獲得熱烈迴響,討論著這兩部電影如何擁有改寫台灣電影史的可能性⋯⋯
2022.4.22
導演
香港
中國
產業
電影
歷史
言論自由
LGBTQ+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林盈志/《秋決》1960-1972:一次文物再脈絡化的嘗試
電影文物典藏的意義是什麼?以李行導演經典作《秋決》為例,我們將明白如何透過專業人士的蒐藏研究,將原本「去脈絡化」的文物重新予以「再脈絡化」,除了找回原本在文化歷史脈絡下的意義,也讓人更立體地認識創作者與故事。
2022.2.25
導演
文化資產
電影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蔡曉松/在車上,從彼此眼裡尋找「關於自己的真相」──濱口龍介的文本改編與視覺調度
《在車上》對視線的把持有其特別的操作,那些演員直視觀眾的鏡頭,我認為這是在濱口龍介電影中的暗示:這些時刻,是我們少數能「面對角色真實內心」的時刻。不只是角色能看見彼此,觀眾也在角色的眼中看見他們。
2022.1.4
導演
日本
電影
文學
Fill 1
評論
要讓她們有希望:專訪李美彌導演
李美彌,一位不能不知道的台灣女導演。當八○年代大銀幕上充斥著沾滿血跡的性感女子舞槍弄棒,李美彌以通俗清新的文藝寫實之風,探討了不同人生階段的台灣女性所面臨的生命困境。
2021.12.24
導演
產業
性別平權
電影
歷史
電影不欣賞
1
2
3
4
5
6
…
11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