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解嚴
Fill 1
評論
《茶室女人心》:萬華茶桌仔、茶店仔的故事,與疫後阿公店的風情變化
2023年初,COVID-19疫情趨緩落定後,「頭北厝」阿公店專區開門復業的店家明顯增加,或許這就是萬華阿公店產業,新近打造的雙面女郎風貌──白天「茶桌仔」、晚上「茶店仔」。
2023.6.22
產業
解嚴
社會觀察
書摘
COVID-19
歷史
台北
移民
Fill 1
文化生活
你的鄉愁,不是我的歌──運動、劇場、去中心化,80年代遺落的文化提問
解嚴前後的80年代是社運的新時代,也是生猛的藝術能量,在意識形態與認同的混沌間迸發的時代。走過狂飆的80年代,年過70仍堅持在邊緣做小劇場、始終以質問姿態追尋自由的王墨林,如何看待「體制外」成為主流的今天?
2023.1.8
戲劇
社運
兩岸
藝術
解嚴
認同
文化
歷史
Fill 1
評論
郭怡汝/生而為台灣人,不可不知金馬事──讀《斷裂的海》
在歷史動盪中,台灣與金門、馬祖組成偶然共同體。經歷熱戰的過去,與新冷戰下的此刻,群島應該如何長成更包容的生命共同體?郭怡汝認為,《斷裂的海》提供理解與解答的機會。
2022.12.10
金門
兩岸
書評
解嚴
認同
社會觀察
軍事
戰爭
馬祖
Fill 1
評論
何榮幸/《板中青年》返校記──1983板橋高中白色恐怖事件的復歸與平反
板橋高中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白色恐怖史,一群熱愛文學創作的的校刊社成員因幾篇文章被控思想有問題、威脅送警總,《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當年被控是「首謀」之一。近40年後,被消失的《板中青年》第37期終於返校,不義歷史也將留在新校刊。
2022.11.4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人權
社運
教育
解嚴
歷史
媒體
新北
Fill 1
評論
以獨立人格,造自己的反──黃明川對談孫松榮
台灣獨立電影先驅、第22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黃明川,與電影學者孫松榮對談獨立電影的經驗和理念,火花十足。黃明川強調,如果沒有「獨立人格」,所做的獨立製片就只是形式。
2022.5.27
導演
原住民
產業
電影
解嚴
社會觀察
歷史
言論自由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林蔚昀/每天看8小時俄國官媒後──資訊戰裡,我們有理解和訴說的義務
「戰爭發生後,我就很難和還住在俄國的媽媽說話。」一名波蘭記者面對俄國家人看電視相信侵略烏克蘭是普丁被迫且必要的行動,而對政治宣傳的影響感到不解。她決定用自己做一個實驗:一週內只看俄國官媒,每天8小時看好看滿。
2022.4.6
時事
解嚴
假訊息
俄羅斯
烏克蘭
媒體
Fill 1
評論
張娟芬/「被流氓」的王信福,那場鹽與火柴的逃亡
長期耕耘死刑、司法議題的張娟芬,在《流氓王信福》中抽絲剝繭寫出一個底層小人物從「奇裝異服」、「夜間遊蕩」到「官定流氓」,在警政和司法中遭遇的不公;更宏觀再現時代與社會背景,看見戒嚴歷史荒謬殘酷的一面。
2022.3.22
轉型正義
司法
228
獄政
解嚴
書摘
歷史
警政
Fill 1
評論
盜亦有道──專訪「秋海棠」錄影帶專賣店老闆陳昶飛
「台灣各大電影科系的老師如果沒有聽過『秋海棠』,就代表他在混。」在上個世紀的海盜時代,「秋海棠」販售的錄影帶和影碟成為台灣影青們的命脈、一種必要之惡的傳奇。看過手裡每一部片的老闆陳昶飛,是影癡、還是生意奇才?
2022.3.18
產業
司法
歐洲
社運
教育
電影
人物專訪
解嚴
經濟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文化生活
二二八版畫《恐怖的檢查》75年後,重新窺見黃榮燦的謎樣足跡
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是記錄二二八事件的傳奇作品,其作者、來自四川的黃榮燦,5年後在馬場町被槍決。藝術家梅丁衍是國內最早研究黃榮燦藝術成就者,我們隨著他的述說,窺見木刻版畫在不同時代脈絡,有何微弱的火光迸發⋯⋯
2022.2.23
白色恐怖
228
文化資產
藝術
解嚴
歷史
共產黨
Fill 1
文化生活
悼亡與續命──當藝術走向地方,打開白色恐怖的歷史對話現場
1994年報告劇《春祭》,首次將白色恐怖左翼政治犯故事搬上舞台。二二八事件75週年前夕,各地巡演白恐記憶的再拒劇團,以及將當年故事帶回案發鄉鎮的安魂工作隊,告訴我們藝術如何能帶起更多族群對話和記憶。
2022.2.22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人權
戲劇
228
藝術
解嚴
國民黨
歷史
共產黨
1
2
3
4
5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