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解嚴
Fill 1
評論
以獨立人格,造自己的反──黃明川對談孫松榮
台灣獨立電影先驅、第22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黃明川,與電影學者孫松榮對談獨立電影的經驗和理念,火花十足。黃明川強調,如果沒有「獨立人格」,所做的獨立製片就只是形式。
2022.5.27
導演
原住民
產業
電影
解嚴
社會觀察
歷史
言論自由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林蔚昀/每天看8小時俄國官媒後──資訊戰裡,我們有理解和訴說的義務
「戰爭發生後,我就很難和還住在俄國的媽媽說話。」一名波蘭記者面對俄國家人看電視相信侵略烏克蘭是普丁被迫且必要的行動,而對政治宣傳的影響感到不解。她決定用自己做一個實驗:一週內只看俄國官媒,每天8小時看好看滿。
2022.4.6
時事
解嚴
假訊息
俄羅斯
烏克蘭
媒體
Fill 1
評論
張娟芬/「被流氓」的王信福,那場鹽與火柴的逃亡
長期耕耘死刑、司法議題的張娟芬,在《流氓王信福》中抽絲剝繭寫出一個底層小人物從「奇裝異服」、「夜間遊蕩」到「官定流氓」,在警政和司法中遭遇的不公;更宏觀再現時代與社會背景,看見戒嚴歷史荒謬殘酷的一面。
2022.3.22
轉型正義
司法
228
獄政
解嚴
書摘
歷史
警政
Fill 1
評論
盜亦有道──專訪「秋海棠」錄影帶專賣店老闆陳昶飛
「台灣各大電影科系的老師如果沒有聽過『秋海棠』,就代表他在混。」在上個世紀的海盜時代,「秋海棠」販售的錄影帶和影碟成為台灣影青們的命脈、一種必要之惡的傳奇。看過手裡每一部片的老闆陳昶飛,是影癡、還是生意奇才?
2022.3.18
產業
司法
歐洲
社運
教育
電影
人物專訪
解嚴
經濟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人權.社會
二二八版畫《恐怖的檢查》75年後,重新窺見黃榮燦的謎樣足跡
木刻版畫《恐怖的檢查》是記錄二二八事件的傳奇作品,其作者、來自四川的黃榮燦,5年後在馬場町被槍決。藝術家梅丁衍是國內最早研究黃榮燦藝術成就者,我們隨著他的述說,窺見木刻版畫在不同時代脈絡,有何微弱的火光迸發⋯⋯
2022.2.23
白色恐怖
228
文化資產
藝術
解嚴
歷史
共產黨
Fill 1
人權.社會
悼亡與續命──當藝術走向地方,打開白色恐怖的歷史對話現場
1994年報告劇《春祭》,首次將白色恐怖左翼政治犯故事搬上舞台。二二八事件75週年前夕,各地巡演白恐記憶的再拒劇團,以及將當年故事帶回案發鄉鎮的安魂工作隊,告訴我們藝術如何能帶起更多族群對話和記憶。
2022.2.22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人權
戲劇
228
藝術
解嚴
國民黨
歷史
共產黨
Fill 1
評論
念念不忘,必有「影響」──專訪《影響》雜誌發行人王曉祥
70年代,中視節目《六十分鐘》、《歷史上的今天》,為閉鎖的台灣打開世界之窗,背後靈魂製作人就是王曉祥。但王曉祥不只是媒體人,更是電影人。他和一群台灣年輕影人創辦的《影響》雜誌,聚集了那個年代最敢言的影評人,不抱團取暖、不敬老尊賢,只就影論影,靠不支薪的編輯團存活9年,灌溉了一個世代的台灣電影土壤。
2022.1.28
電影
人物專訪
解嚴
歷史
媒體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時間裡的癡人──試片室、七○年代影癡、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以及其他
曾在蔡明亮《你那邊幾點》、《不散》客串,一頭白色長髮的知名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回憶在有電影檢查、配額制度的七○年代,如何在黨國與城郊邊陲不斷追逐大師作品,以及台映試片室的傳奇過往⋯⋯
2021.11.5
白色恐怖
產業
電影
人物專訪
解嚴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李泳泉/電檢對話錄──那一段剪出來的電影史
電檢處批示:「評論美國蘋果時,要強調還沒有本省的土產水果好吃!」從引發台灣新電影熱潮的「削蘋果事件」主角《兒子的大玩偶》起頭,本文爬梳十幾部電影當年被電檢處審查、文工會「建議」的公文,比戲劇還戲劇的電檢姿態和心理制約一覽無遺。
2021.10.22
政治政策
電影
解嚴
國民黨
歷史
言論自由
媒體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李泳泉/迷航半世紀──我如何從電檢的夢魘中醒來
曾經,台灣電檢處也非常在意「辱華」。紀錄片研究工作者李泳泉從戒嚴時代下、少年的自己如何看到被荒謬剪輯的電影談起,如今他重新檢視電檢處的相關公文檔案,更發現電檢人員與發行片商如何協力「創作」,關鍵情節和對白或被消失、或被刪改,創造獨步全球的電影版本...
2021.9.24
政治政策
電影
解嚴
歷史
言論自由
電影不欣賞
1
2
3
4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