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報導者》年度文章推薦:在自己的位置上,繼續做一點事情
(設計/黃禹禛)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2021,我們經歷了隔離、經歷了告別、經歷了重生。那麼,就在自己的位置上,繼續做一點事情。

在即將步入同樣不可測的2022年的此刻,《報導者》會持續透過當事人的聲音,帶讀者抵達難以前往的現場,帶回正在發生的重要的故事。以下是《報導者》團隊選出2021年最希望「再看她一眼」的文章/影像/聲音,願從中找到療癒的力量和勇氣,持續堅定前行。

★推薦人:何榮幸(基金會執行長)

推薦報導:記者化身採訪,「原保地假買賣」一條龍手法大揭露

最高法院大法庭法官們參考本文,做出了「假人頭買賣一律無效」重要裁定,以司法扼止原保地大量流失亂象。

Fill 1
仲介業者在原鄉部落道路邊張貼滿滿的售地廣告,山區土地包含原住民保留地的交易活絡可見一斑。(攝影/陳曉威)
仲介業者在原鄉部落道路邊張貼滿滿的售地廣告,山區土地包含原住民保留地的交易活絡可見一斑。(攝影/陳曉威)

推薦報導:何桂藍:我不接受任何限制言論自由的保釋條件

港版《國安法》讓香港民主走向死亡,香港民主派鬥士絕不屈服的法庭陳辭令人無比動容。

★推薦人:李雪莉(總編輯)

推薦報導:習時代下,黨讓中國人讀些什麼?

《沒有自由的「偉大復興」》是我們為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所做的專題,這系列有幾篇是記者在中國牆內冒著危險而採訪的內容。我想未來幾年,採訪會更困難,記者會更危險。活在帝國邊緣的我們,必須知己知彼。

推薦報導:伊柏/審查的鐵拳、市場的誘惑──簡述中共政權下的影像抗爭、收編和流散

電影是藝術,也經常成為政治的工具。這篇深度評論是中國第一線影人對中國電影史最精闢的觀察與分析,熱愛電影又關注中國的你,千萬別錯過。

Fill 1
講述中國共產黨創建故事的「建黨百年獻禮大片」電影《1921》,出自中國第五代導演黃建新之手。(攝影/AFP/Wang zhao)
講述中國共產黨創建故事的「建黨百年獻禮大片」電影《1921》,出自中國第五代導演黃建新之手。(攝影/AFP/Wang zhao)

推薦報導:黃雪琴:我其實並沒有踏得多前,只是社會退得太後,每個人退得太後

黃雪琴揭開了中國的#MeToo報導,之後因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觀察筆記,持續被中國官方騷擾,在9月時被中國官方拘捕。這是雪琴在被囚禁前接受的最後一個深度採訪,非常可貴且重要的訪談內容。她對社會的期待很樸素,就是守好本分與良心,從生活小事來抵抗。

★推薦人:楊惠君(編輯部顧問)

推薦報導:京劇還魂記──以文學作化骨散,王安祈不容失敗的「國光任務」

當我們談台灣民主化過程、轉型正義,少用表演藝術視角來看。但過去60年,「台式京劇」孕生過程,其實是極為深刻且具代表性的一場文化轉型正義工程。80年代,內有政治本土化、外因兩岸交流開放,台灣京劇在內外夾擊幾乎斷氣,傳統藝術若無法證明足以恆久發展下去的價值,無法找到與當代社會呼應的氣息,便無生路和出口。

集戲迷、劇評、戲作家三位一體的王安祈,是把京劇拉出政治泥沼、踏上文化本位,讓傳統藝術與在地臍脈連通,為新京劇最關鍵的引路人,更一手重塑打磨台灣國家級京劇團國光劇團品牌光環。儘管如此,「國家級京劇團」存在與定位的挑戰不斷。年初時採訪她,感受到她把京劇「去國劇化」而轉身為「當代動態文學」過程的步步驚心,直言:「我們沒有失敗的空間。」不料,年底即傳出國光劇團將重新定位,朝向IP及文創發展,「減少演出,技術轉移」,王安祈日前宣布將卸除總監一職,引起藝文界震盪,顯示出,京劇在台灣的轉型迄今仍在陣痛之中。

我想重新推薦這一篇人物專訪給讀者,共同思考:藝術的普世價值在哪裡?外來與本土文化是否為二分法?創新是否是科技無限的延伸?當然還有,再一次凝望過去3、40年來,為台灣藝術找路人的心意與身影。

推薦報導:為什麼他們提起全球首件COVID-19公民訴訟(上):在義大利經濟心臟,尋找政府防疫連環錯誤的真相 為什麼他們提起全球首件COVID-19公民訴訟(下):14年沒更新的防疫計畫,與被下架的檢討報告

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是COVID-19這場世紀大疫留給人們最深刻的省思──我們該永遠在意「過程」,無論防疫結果與其他國家社會相較是輕或重;我們該永遠警覺,做為一個公民的義務是儘管重大時刻亦不得輕放超乎國家機器應掌的權力,無論執政者是否是你支持的政黨。

《為什麼他們提起全球首件COVID-19公民訴訟》的2篇系列報導,專訪多位義大利疫情高峰時親人染疫去世的家屬、前醫院院長,以及帶領集體訴訟的律師等關鍵人士,第一手還原病毒在義大利最富裕的北部倫巴底(Lombardy)大區失控原因的報導,相關人由「我們要控訴」轉化為「心平氣和,永遠團結」的公民訴訟所清理、披露、檢討的所有面向,亦是台灣該虛心檢視的一切。

Fill 1
COVID-19、公民訴訟、義大利、經濟、防疫、真相
2020年6月,一群義大利COVID-19死者遺屬在貝加莫(Bergamo)地檢署遞狀,向提起防疫疏失刑事訴訟的檢察官提供第一手證詞。(攝影/鄭傑憶)

推薦報導:It's OK not to be OK!菲爾普斯、大坂直美挺身高呼,不只金牌、運動員也需要尋求「幸福感」

在進行《獎牌下的陰影──誰做選手的心靈隊友?》專題陪訪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我腦海裡閃過很多體壇稍縱即逝的流星面孔,曾經那麼耀眼,再見到名字時,是吸毒、販毒或犯罪,負面消息出來時,多數是惋惜、不解、遺憾或是讉責。過去我們不會想到,這些失控或偏離的行為,也可能是導因於運動文化、競爭本質、封閉環境下心理健康疾病的另一種隱藏的「運動傷害」。

運動極為迷人、也具高度渲染能量,我們受選手締造的紀錄、拿到的獎牌,或超越極限或刻苦堅毅的精神感動激勵,甚而將自我難以企及成就的幻想投射其中、讓平凡渺小的人生獲得升華,我們有多麼歌頌這樣超人非凡的精神,就可能令他們多麼害怕坦露與直視自己的脆弱。關於運動員在追求成績突破之下,也能感受到從事這個領域本身的「幸福感」,是運動領域的人、以及觀看運動的我們,都要學習的事。

美國時代雜誌《TIME》把2021年的年度運動員頒給了體操選手拜爾斯(Simone Biles),這是第一次,不是因為一位選手拿到了多面奧運獎牌給予表彰,而是選手坦承心理健康因素而退賽。運動文化典範的翻轉,是這個時代最需要關注與覺醒的議題。

Fill 1
★推薦人:劉致昕(副總編輯)

推薦報導: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長期照顧者的獨白

原來,「家」,有時沉重到讓自己忘了可以求救、該求救、怎麼求救。

Fill 1
曾陷入老老照顧困境、現為照顧者「心理支持員」的黃阿姨,完全能理解當外在波動與內在壓力下,照顧者的無聲吶喊。(攝影/陳曉威)
曾陷入老老照顧困境、現為照顧者「心理支持員」的黃阿姨,完全能理解當外在波動與內在壓力下,照顧者的無聲吶喊。(攝影/陳曉威)
★推薦人:張子午(主編)

推薦報導:千萬罰鍰也難嚇阻,非法魚翅如何被送上你的餐桌

許多東西與議題存在社會已久,成為一種日常默契,但總覺得有哪裡不對勁,比如傳統宴會桌上的魚翅,到底是怎麼來的?藉由踏實的採訪與分析,呈現地下版「產地到餐桌」的樣貌。報導為我們釐清周遭世界的運作方式,依然重要。

Fill 1
位於高雄茄萣區的魚翅加工廠,數百片魚翅正在加工曝晒。加工廠負責人受訪時表示,並不清楚他們收購的鯊魚鰭是否來自非法捕撈。(攝影/楊子磊)
位於高雄茄萣區的魚翅加工廠,數百片魚翅正在加工曝晒。加工廠負責人受訪時表示,並不清楚他們收購的鯊魚鰭是否來自非法捕撈。(攝影/楊子磊)
加碼聽Podcast:追蹤台灣非法魚翅生產鏈:船東、餐廳、店家怎麼說?揭開餐桌上的祕密 完整專題:血淚漁場三部曲│未竟的遠洋治理:從非法魚翅、強迫勞動到觀察員之死
★推薦人:何柏均(主編)

推薦報導:COVID-19國產疫苗信任危機走火關鍵──比臨床試驗更需要「解盲」的決策過程

在疫情最混亂的時刻,因疫苗數量不足帶來的政治口水滿天飛,但此文用深入淺出的分析,把「真實情況應該怎麼做」告訴更多人,在這個疫苗已多到過量的時刻,回頭看看那段荒唐,更值得珍貴。

推薦報導:林育信、李智凱、黃克強的3個奧運夢──他們翻滾的不只體操、時代,還有自己的人生

看到落淚,就值得推。

Fill 1
李智凱進軍東京奧運男子體操鞍馬決賽,以招牌的湯瑪斯迴旋,秀出備戰多時的高難度動作,鞍馬上飛舞45秒後完美落地。那一刻,台灣人腦海中飛過《翻滾吧!男孩》紀錄片畫面,為所有選手獻上祝福。(插畫/鄭涵文)
李智凱進軍東京奧運男子體操鞍馬決賽,以招牌的湯瑪斯迴旋,秀出備戰多時的高難度動作,鞍馬上飛舞45秒後完美落地。那一刻,台灣人腦海中飛過《翻滾吧!男孩》紀錄片畫面,為所有選手獻上祝福。(插畫/鄭涵文)
★推薦人:嚴文廷(資深記者)

推薦報導:刻劃啟蒙的輪廓──黃土水與《甘露水》,百年尺度的遺產與見證

台中張醫師家族用生命保護《甘露水》半個世紀,終於等到時機成熟年代,無償讓沉睡的女神再度重現在台灣人面前,讓我們認識日治時代奉獻生命給藝術的雕刻家黃土水。

Fill 1
北師美術館地下室裡,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的團隊正加緊腳步整理《甘露水》,盼望讓她以美好的形象重新與大眾見面。(攝影/楊子磊)
北師美術館地下室裡,日籍修復師森純一主持的團隊正加緊腳步整理《甘露水》,盼望讓她以美好的形象重新與大眾見面。(攝影/楊子磊)
★推薦人:曹馥年(資深記者)

推薦報導:從牛樟木到肖楠、扁柏,揭開國產珍貴木材的神祕地下市場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案情大抵類似的盜伐新聞。山老鼠被逮了,珍貴木材被查扣,檢警與林務單位呼籲別購買來路不明的木材,盜伐案件卻不曾休止。這套深入前進現場的專題,看見山林守護者的艱困挑戰,更揭露極少攤在陽光下的「供應端」與「需求端」面貌。此篇對於台灣珍貴木材地下市場的直擊與拆解,說明盜伐在強大市場需求下的難以禁絕,以及查緝的灰色地帶。

Fill 1
牛樟木、肖楠、扁柏、國產珍貴木
台灣全面禁伐天然林30年,然而對珍貴木藝品的欣賞與喜好卻已深植民間部分族群,成為一個依靠口耳相傳的地下市場。(攝影/余志偉)
★推薦人:孔德廉(記者)

推薦報導:城中城裡的弱弱相依:人生最後一段,他們是唯一能辨識彼此的人

從大火看見城中城的結構與困境,再向下延伸出無數個城中城的同樣問題。

Fill 1
廢墟、城中城、火災
多年前從高雄城中城大樓廢棄樓層破窗長出的樹,被10月14日凌晨的猛烈大火烤得乾枯大半。在此相依共存的弱勢族群住戶,也在這場惡火中死傷慘重。(攝影/楊子磊)
★推薦人:林雨佑(記者)

推薦報導:能源轉型路徑針鋒相對,藻礁公投凸顯環團分裂

三接和藻礁,用公投吹起多元價值衝突的號角。同島一命,沒人能置身事外。

Fill 1
護藻礁、重啟核四這兩項能源議題的公投,讓環團陷入了分裂的矛盾困境,更考驗未來對能源轉型的價值選擇。(攝影/唐佐欣)
護藻礁、重啟核四這兩項能源議題的公投,讓環團陷入了分裂的矛盾困境,更考驗未來對能源轉型的價值選擇。(攝影/唐佐欣)
加碼推薦:公投四案皆未通過,台灣將面臨什麼挑戰?
Fill 1
★推薦人:林慧貞(記者)

推薦報導:小社會裡的替罪羊──幾無容身處的農村感染者,艱難復歸路

疫情映照出台灣社會百態,有光明也有黑暗,在危難時刻你想成為什麼人?你希望如何被對待?或許這是這場世紀大疫之下,病毒帶給我們最珍貴的反思。

Fill 1
人情網絡緊密的小社會裡,染疫的消息傳遞飛快,對確診者而言猶如雙面刃。(情境圖,非當事人所在社區)(攝影/陳曉威)
人情網絡緊密的小社會裡,染疫的消息傳遞飛快,對確診者而言猶如雙面刃。(情境圖,非當事人所在社區)(攝影/陳曉威)
★推薦人:陳潔(記者)

推薦報導:COVID-19病毒變身全解析:從Alpha、Delta到Omicron,重要變異怎麼發生?疫苗保護力追得上嗎?

人類花了短短一年時間製造出全新疫苗,已是世界奇蹟,但我們卻忽略,病毒並不是一個容易打敗的對手,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想盡辦法活下去。為了存活,病毒彼此競爭、向外傳播,甚至,藥物和疫苗也像雙面刃,一不小心就會鍛鍊出更強大的病毒。病毒給我們考驗,我們也磨練病毒,這是一場還看不到盡頭的競速賽。

Fill 1
variant-banner-v3-gif
(設計/黃禹禛)
★推薦人:楊智強(記者)

推薦報導:掛著「友好」微笑的戰狼──中國共產黨如何操縱全球菁英、改造世界

先從這篇文章開始了解中共對世界的滲透,再進一步閱讀《黑手》(Hidden Hand)這本書,看作者如何解析中共操控世界的細節。

推薦報導:台灣援港兩年後:國安法流亡潮再起、台港關係動蕩,下一步怎麼走?

文章清楚呈現了流亡港人對台灣政府的期待,政府的作為以及無作為的兩難。

同場加映:流亡港人Andy:我彷若墜入今際之國,人生現在才要開始闖關

Fill 1
Andy在台灣重新開始的同時,也試著找尋幫助手足的方式。(攝影/楊子磊)
Andy在台灣重新開始的同時,也試著找尋幫助手足的方式。(攝影/楊子磊)
★推薦人:陳德倫(記者)

推薦報導:求救訊號被凍結的照顧者,何以走向10年不斷的長照弒親悲劇

沉痛案件是結束,更隱而不見的悲劇是此前漫長歲月的踽踽獨行。家是愛與恨、不忍與責任交織的場所,如果國家能以法律衡量罪與罰,卻無法以公共資源分擔照護者身上不可承受之重,阻止最後一張骨牌倒下,大概是體制對自身最大的諷刺。

Fill 1
每一起長照弒親判決的背後,都深刻反映著一但步入照顧生涯後的重重困境:經濟的壓力、睡眠與健康的剝奪、孤立的社會處境、面對眼前持續衰敗生命的無望感⋯⋯。(情境圖,非當事人)(資料照片/曾原信)
每一起長照弒親判決的背後,都深刻反映著一但步入照顧生涯後的重重困境:經濟的壓力、睡眠與健康的剝奪、孤立的社會處境、面對眼前持續衰敗生命的無望感⋯⋯。(情境圖,非當事人)(資料照片/曾原信)
Fill 1
★推薦人:柯皓翔(數據記者)

推薦報導: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

人類憑藉現代科學發展,在短短1年內研發出COVID-19疫苗,啟動史上最大規模、最快速的群體接種。等待疫苗到貨、評估施打風險、經歷接種的副作用,是許多人2021年的共同回憶。期待2022年,我們離解封之日更接近。

Fill 1
(設計/黃禹禛)
★推薦人:藍婉甄(Podcast製作人)

推薦報導:以花為橋,設計更好的方式說再見──喪禮花藝師,陪伴翻閱生命終章

大病後重生,讓翁采宜決定用擅長的花藝來搭建生者與死者最後告別的畫面。在如此變動的年代,或許活在當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練習如何說再見。

加碼聽Podcast:練習好好說再見:專訪喪禮花藝師,當告別來臨,如何少一些遺憾?
Fill 1
★推薦人:賈凡逸(產品經理)

推薦報導:雲霧裡的新世代:中學生當下線,電子煙次文化一路向下衝擊校園

由於落在法規的曖昧中空地帶,近年來電子煙在校園當中正在快速流竄,中學生如何進入電子煙的買賣市場?身處第一線的校方又如何努力處理這樣的困境?這篇報導的訪談資料非常豐富,帶領讀者以全面的視角理解這波灌進校園中的大浪。

Fill 1
電子煙的機子小,容易藏。圖為一位國中生在受訪時突然拿出他帶到學校的電子煙。(攝影/張家瑋)
電子煙的機子小,容易藏。圖為一位國中生在受訪時突然拿出他帶到學校的電子煙。(攝影/張家瑋)

推薦報導:見證傷痕與守護山林:第一線與山老鼠鬥智的巡山護管員

對於生長在多山之島的台灣人來說,「盜伐」是個必定曾經聽過,卻總是感覺距離自己萬分遙遠的抽象詞彙。透過文字記者與攝影實際踏入現場,這篇報導揭開森林護管員查緝山老鼠所面對的人力、裝備的困境,並看見山林中被啃噬與新生的生命。

Fill 1
見證傷痕、守護山林、山老鼠、巡山、護管員
日治時期到1980年代伐木留下的樹頭殘材,成為山老鼠最覬覦的目標,在盜伐案件中占比最高,達61%。(攝影/余志偉)
★推薦人:方泰鈞(工程部主任)

推薦報導:在罪與罰背後架起對話橋梁──洪當興家暴殺人案中,孩子的聲音與人性面貌

易地而處、同理而視,本案的鑑定團隊和更一審承審法官讓我看見,孩子的聲音是如何在司法中毫無修飾地被聆聽,成為兒童最佳利益評估中的重要環節。

Fill 1
從2019年9月到2020年5月,鑑定團隊耗時近9個月,從開始擬定計畫、法院程序、建立關係到執行訪談與撰寫報告,完成了這個史無前例「聆聽殺人犯子女」的任務。(設計/黃禹禛)
加碼閱讀完整專題《家暴案的罪與罰》,看見「莽夫」標籤下的台灣當代婚姻實況。
★推薦人:周敏涓(工程師)

推薦報導:2021年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

讓我們回到那一年的現場,一起目睹。

Fill 1
《報導者》攝影記者楊子磊記錄反南鐵東移抗爭,獲得2021年台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類」第一名。(攝影/楊子磊)
《報導者》攝影記者楊子磊記錄反南鐵東移抗爭,獲得2021年台灣新聞攝影大賽「系列照片類」第一名。(攝影/楊子磊)
★推薦人:林珍娜(設計部主任)

推薦報導:【新聞漫畫】我的家被買走了?──這些年,流失的原住民保留地

天冷泡湯前可以先了解一件事。

Fill 1
這些年來,原保地為何會從原住民手中大量流失?各族人賴以為生的家與土地,又是如何被外來力量買走了?這些長期存在的亂象,能夠找到治標與治本的解方嗎?(設計/黃禹禛)
這些年來,原保地為何會從原住民手中大量流失?各族人賴以為生的家與土地,又是如何被外來力量買走了?這些長期存在的亂象,能夠找到治標與治本的解方嗎?(設計/黃禹禛)
Fill 1
★推薦人:黃禹禛(資深設計師)

推薦報導:許哲嘉《捕鰻的人》──中年男人成長傷痕的生命之詩

《捕鰻的人》記錄社會上少見的生活樣貌,窺探這產業的一角之外,更從逐鰻而居的人身上看見強大的環境適應力,以及他們修補破碎生命的強韌。

Fill 1
無論海洋、鰻魚與人,個體成長與族群傳承,面臨苦難後能否存活?受傷後能否修復重生?自然界生物生命力的差異與潛能,永遠是一個有無限想像的謎。(圖片提供/許哲嘉)
無論海洋、鰻魚與人,個體成長與族群傳承,面臨苦難後能否存活?受傷後能否修復重生?自然界生物生命力的差異與潛能,永遠是一個有無限想像的謎。(圖片提供/許哲嘉)
Fill 1
★推薦人:江世民(設計師)

推薦報導:西藏、印度⋯⋯哪裡是我家?不同世代流亡藏人的身分認同與未來想像

即使新舊派思維不一,但選擇回到村中的藏人,都因為對藏民族的愛而各司其職服務社群,實在太窩心。

Fill 1
從翻山越嶺逃離壓迫的第一代藏人,到了在印度出生、看著寶萊塢電影長大的新生代,跨世代的海外流亡藏人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已出現不一樣的見解。(攝影/楊子磊)
從翻山越嶺逃離壓迫的第一代藏人,到了在印度出生、看著寶萊塢電影長大的新生代,跨世代的海外流亡藏人對於自己的身分認同,已出現不一樣的見解。(攝影/楊子磊)
Fill 1
★推薦人:余志偉(攝影部主任)

推薦報導:致我們還能這般生活的日常──與舞台的距離【系列之七】

因為疫情,讓「距離」成了人與人相處的重要關鍵字。一群熱愛演出的職業京戲表演者,因為「距離」而被迫告別最愛的舞台,他們的熱愛並沒有消失,而是以其他方式依續著,重新發現自己與舞台的距離,與表演的熱愛。

★推薦人:楊子磊(攝影部副主任)

推薦報導:送行者的防疫告白──我們維護確診死者最後尊嚴,卻深陷感染風險

在疫情延燒的日子裡,親人生死離別因防疫的隔絕而更顯悲傷,所幸還有那群身穿防護衣的人,一次次代替無法在場的家屬道別,那鞠躬與合掌,除了是對亡者致意,也是生者莫大的撫慰。

Fill 1
COVID19、送行者、染疫死亡、殯葬業
在疫情風暴前線的送行著,背負著極大的染疫風險,見證一幕幕來不及告別、天人永隔的遺憾。(攝影/楊子磊)
Fill 1
★推薦人:陳曉威(攝影)

推薦報導:重返人間──陳映真的烏托邦,與4位《人間》雜誌工作者的第一件差事

除了回顧一本傳奇刊物如何實現社會與媒體理想、為台灣留下時代縮影,更可看到參與其中的個人經歷挫折、面對自身的弱點,在共同的價值以及精神力量的鼓舞下持續摸索與實踐。(延伸閱讀《法蘭西特派週報》:D)

Fill 1
前《人間》雜誌攝影記者鍾俊陞從家中搬出雜誌、底片印樣以及陳映真手繪的插畫等收藏。(攝影/蘇威銘)
前《人間》雜誌攝影記者鍾俊陞從家中搬出雜誌、底片印樣以及陳映真手繪的插畫等收藏。(攝影/蘇威銘)
★推薦人:林彥廷(攝影)

推薦報導:一片土地,四種身分證──越洋採訪戰火中的巴勒斯坦人心聲

以完整的脈絡爬梳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從巴勒斯坦受訪者的身分角度,提供讀者更深切的感受。輔以明確的圖表與第一線的新聞照片,將時間線與空間感拉大,讓尚未對此事件了解的讀者不只有對於衝突事件的片面認識。

Fill 1
2021年5月14日晚間,以色列的鐵穹防禦系統(左)準備攔截哈瑪斯組織自加薩走廊北方發射的火箭。追根究柢此次衝突遠因,來自4種不同身分與處境的巴勒斯坦人遭遇流離與難以想像的隔離。(攝影/AFP/Anas Baba)
2021年5月14日晚間,以色列的鐵穹防禦系統(左)準備攔截哈瑪斯組織自加薩走廊北方發射的火箭。追根究柢此次衝突遠因,來自4種不同身分與處境的巴勒斯坦人遭遇流離與難以想像的隔離。(攝影/AFP/Anas Baba)
★推薦人:張詩芸(社群部主任)

推薦報導:帶上83歲老媽媽,三姊妹六孩子移民英國── 一個香港家族的遷徙故事

從貧窮農村的年輕女孩到兒孫繞膝的老媽媽,從1951年深港邊境封鎖到2021年香港移民潮大起,一個庶民家庭故事,就是跨時代的新香港故事。老媽媽的慧眼讓人印象深刻:

「我覺得自己是香港人咯。大陸沒有我份的啦,自從共產黨洗腦之後,我們大家兩邊人的思想,完全不同了。就算我們小的時候,是兄弟姊妹,我出來香港了,他們仍然在大陸,等我們返去的時候,大家的思想都不同了。」

推薦報導:許震唐/游牧在溪流的人

「一部車就是一個人生」,震撼力道一點也不輸好萊塢的《游牧人生》。關於台灣的山谷、土地、溪流,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

Fill 1
許震唐、攝影、砂石、濁水溪
「我們開砂石原料車的,就是在溪底討生活,把砂石當飯吃的人。」來自宜蘭的王讚成,有27~28年開砂石車的經驗。(攝影/許震唐)
Fill 1
★推薦人:陳思樺(社群編輯)

推薦報導: 1. 6年內2度遭中國突襲,台灣鳳梨如何跳脫「養套殺」外銷迴圈? 2. 「吃鳳梨救國」然後呢?跳脫補助收購負循環,下一步以特色品種轉型 3. 染疫恐懼的蝴蝶效應:水果爛了、獨角仙來了,彰化葡萄陷入產銷風暴

Fill 1

鳳梨、芒果、葡萄、釋迦,滯銷、熱銷、內銷、外銷,這一年台灣水果分別遇到兩岸與疫情的挑戰,如今風頭過去,話題不再了,但影響仍在,特別把這些「水果報導」挑出來,邀請大家更了解我們豐富甜美多元的物產,也要正面、正確看待國際貿易的現實與謠言的可怕。

Fill 1
中國、台灣、鳳梨、養套殺、外銷迴圈
中國3月起禁止台灣鳳梨輸入,投下震撼彈。然而16年來,台灣連年一直不面對傾銷中國的警示,才讓鳳梨外銷步入註定被通殺的賭局。(攝影/林彥廷)
★推薦人:洪琴宣(社群編輯)

推薦報導:5年前,他48級分繁星上台大

考上台大後,就Happy Forever嗎?多元入學制度上路這麼多年了,頂大證書的光環、分數等於能力的迷思仍未解,透過追蹤一個曾經轟動新聞版面的繁星生的後續故事,我們得以越過標籤看見一個人的真實經驗,那裡有憂有喜也有自我的追逐。

Fill 1

推薦報導:交友×PUA×假投資:分解「沉浸式詐騙」手法,你需要的4個反制手段

詐騙受害者最需要的是被理解。人很難憑空想像同理,我想很重要的是讓我們都試著經歷受詐過程,才有踏入理解的可能。

Fill 1
結合新科技,交友網站、PUA話術、假投資如何變成新時代詐騙的黃金方程式?我們如何識破詐術?(設計/江世民)
結合新科技,交友網站、PUA話術、假投資如何變成新時代詐騙的黃金方程式?我們如何識破詐術?(設計/江世民)
★推薦人:鄭淑芬(行政經理)

推薦報導:王學珮/我的寶貝──小孩還是毛孩?

小孩、毛孩,都是寶。

Fill 1
王學珮、攝影工作坊、小孩、毛孩
根據內政部與農委會統計預測,台灣的犬貓數量將在2021年達到295萬隻,首度超越15歲以下的孩童人數。(攝影/王學珮)
★推薦人:李盈臻(行銷專員)

推薦報導:疫情限定的暖心「志工」──400位諮商心理師10日成軍,助人抵抗失控焦慮

疫情帶來許多危機,卻也讓我們學習與自己相處、學習面對風險與未知,學習好好照顧自己。若是面臨困境或低潮不知如何是好,別忘了有一群溫暖的人們,願意為需要的人暖心。

Fill 1
諮商心理師、疫情、心宅配
三級警戒期間,台灣有一群諮商心理師建立了線上心理陪伴的社群,試著在疫情困境中為需要的人暖心。(攝影/林彥廷)
★推薦人:陳星穎(品牌/產品行銷專員)

推薦報導:蔡慧敏、高仲明/慢性港傷

「有發生過的,怎樣都擦不掉。」

Fill 1
蔡慧敏、香港、慢性港傷
若你在歌舞昇平的香港仍留意到這些傷痕,證明你眼力正常,記憶健在,未被政權灌輸的「另類事實」所麻痺。你看到的真實是什麼?(攝影/高仲明)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