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COVID-19第二役
送行者的防疫告白──我們維護確診死者最後尊嚴,卻深陷感染風險
確診者的家屬因隔離而無法送終,僅有身著防護衣的送行者雙手合十,為染疫而死亡的確診者進行入殮儀式。另一位工作人員負責消毒與錄製影片,留下影像讓親人道別。(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阿嬤!火來了緊走(Kín tsáu)!」這句本來應該由死者的親人喊出的一句話,在疫情風暴下,只能由從事殯葬工作的「送行者」代喊,拿著手機錄下棺木緩緩進入火化爐的影像,再傳給死者家屬。然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增加超過300名的確診死亡案例,讓這些送行者與火葬場忙得不可開交。

由於衛福部訂定「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對於屍體處置為「屍體應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內入殮並火化」,因此當確診者宣告死亡後,並不能跟一般治喪流程一樣,讓家屬為死者換上一件心愛的衣服、或是妝容遺體讓親人看最後一面後才入殮火化。這些同樣在疫情風暴前線的送行著,背負著極大的染疫風險,見證一幕幕來不及告別、天人永隔的遺憾。

台灣在5月之前僅出現12例COVID-19確診死亡案例,但從5月11日疫情在社區擴散以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情況卻完全改變──截至6月15日為止,累計確診死亡病例460例,致死率達3.47%。暴增的確診死亡多半出現在高齡者,因慢性病與血氧過低讓病況急速惡化,有些確診病發不到一天,甚至有些案例是在死亡後才被發現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記者會中表示,確診者從發病到死亡平均8.3天。

短時間內出現大量死者,讓雙北的火葬場負荷變重。台北第二殯儀館為了與一般死亡遺體進爐時間分流,特別將確診者遺體火化時段,挪到晚間7點後的「加班爐」火化;甚至6月3日一天,就必須火化18具遺體,過去兩週常常燒到深夜2、3點。除了台北市的火葬場滿載,新北市三峽火葬場「昇華園」也特別挪出第三火化區,專門處理確診者遺體。到6月3日為止,據雙北殯葬處統計,包括確診與疑似確診的死亡遺體,台北已火化155具、新北也火化了106具。

拍下遺容、準備拜飯,「要更站在家屬立場想」
Fill 1
從事殯葬工作超過18年的蘇葦琦說,出發接運遺體前,通常要先花半小時穿好俗稱兔寶寶裝的防護衣。(攝影/楊子磊)
從事殯葬工作超過18年的蘇葦琦說,出發接運遺體前,通常要先花半小時穿好俗稱兔寶寶裝的防護衣。(攝影/楊子磊)

「這具遺體馬上要火化喔!」從事殯葬工作超過18年的蘇葦琦,曾經是新北市最年輕且是唯一的女性接體員,5月12日那天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告訴她要協助運送一具確診死亡的遺體,「確診死亡的遺體真的很多,載不完!」蘇葦琦說,曾經一天最高戴了3趟確診者遺體,載運過程中,她跟一位同事小胖還有司機3人,穿著防護衣不斷地穿梭台北與新北兩地的醫院太平間。由於確診者死亡後必須立刻放入屍袋隨即火化,殯葬業者接到電話通知後,得在最短時間內將確診者遺體送往火葬場;但也因為家屬多半與死者有接觸史,因此同時間被匡列成為居家隔離者,無法到場協助,甚至連最後一面都看不到,送行者們就成為這些來不及告別的死者們,最後一程的伴隨者。

蘇葦琦說:「我們要更站在家屬立場想。」當親人往生後,家屬原本需要親自辦理死亡證明、助念、引魂、安靈甚至火化後捧骨灰,現在全部由送行者幫家屬做;她會雙手合十跟亡者告知,因為疫情的關係,家屬不能隨侍在側,請亡者能夠體諒。也會透過LINE問家屬:「亡者生前是否吃素?喜歡吃什麼?」幫忙準備往生者的拜飯,讓家屬放心。

6月2日那天,蘇葦琦接到家屬委託處理一名60多歲的女性確診者遺體,前一天剛確診,當天就因病情急轉直下宣告死亡,死者的同住兒子因被隔離無法到場協助,也沒有親戚可以幫忙,只能傷痛地請送行者在還未包裹屍袋前協助拍照,讓他看看母親最後一眼,還要求放些母親喜歡的衣服與紙錢元寶到棺木內,讓母親能夠安心的走──這是被隔離家屬在最後一刻最多能做的事了。蘇葦琦感嘆:「這種無法送親人最後一程的狀況,真的很無奈。」

若沒有特別宗教需求,大部分的殯葬程序幾乎都得幫往生的親人遺體「洗化穿
洗淨遺體、化妝、穿衣服。
」,辦理告別式後入殮才火化,「現在全部省略了!」蘇葦琦說,死亡後直接火化,家屬的遺憾非常大,無法送親人最後一程,只能拍影片給家屬看。
工作染疫風險高,卻沒人指導正確清消
Fill 1
接體人員小胖(化名),在載運確診者棺木前往三峽火葬場火化的路途中,趁空檔休息。(攝影/楊子磊)
接體人員小胖(化名),在載運確診者棺木前往三峽火葬場火化的路途中,趁空檔休息。(攝影/楊子磊)

蘇葦琦曾經從舊公寓樓梯搬運屍體、也處理過許多意外死亡的殘破遺體,這些都難不倒她;她回想起18年前剛入行時的SARS疫情風暴,死亡人數都沒現在這麼嚴重。接體經驗豐富的她,也接過其他類法定傳染病的遺體,熟知處理傳染病遺體的流程,辦公室內隨時準備著防護衣與N95口罩;去年(2020)COVID-19疫情開始,又趕緊再補充100件防護衣。

出發接運遺體前,通常要先花半小時穿好俗稱兔寶寶裝的防護衣,往往一趟下來,早已全身濕透。「要把鞋套、跟手套的縫隙用膠帶黏好、再反摺膠帶」,她說這些小撇步就是為了脫防護衣時可迅速由外而內脫下,避免感染。

但這些防疫下最重要的清潔、消毒過程根本沒人教,只靠著殯葬業者間互相切磋,或是上YouTube看影片自己學,讓許多送行者直接面對極大的染疫風險,她在Facebook寫下心情:「如果可以誰想出門,拼死拼活,不就是為了養家糊口嗎?」

「你要家屬想怎麼辦告別式,他們想的卻是下一餐在哪?」

另名殯葬業者郭憲鴻,是已故殯葬達人「冬瓜」郭東修的兒子。號稱小冬瓜的郭憲鴻,從小跟著父親從事殯葬業,父親往生後,也傳承父業開設「冬瓜行旅」,把死亡看成是一趟單程旅行。他也自己經營YouTube,拍影片談許多殯葬知識,這次疫情擴大,也趕緊拍了〈確診者過世能瞻仰遺容嗎?殯葬業者的應變措施!〉影片,告訴大家處理確診者遺體正確的流程。他指出,大多確診死亡者的家屬,本身也被匡列隔離,遇到親人死亡常常不知所措。

郭憲鴻說,家屬通知他們要協助處理確診亡者喪葬事情時都相對平靜,但他認為家屬累積了太突然的壓力,沉澱下來後一定會崩潰,而且還要面對經濟支出等很多現實問題。他說現在接觸到的確診亡者家屬,普遍家裡經濟能力比較低,「你要他想怎麼辦告別式,他們想的卻是下一餐在哪?」因此他常站在家屬立場想,實務上做到拍照、即時的影像,讓家屬用遠端遙祭。

他承包新北市一家專責醫院的太平間業務,從5月26日起,幾乎每天都承接3至5具確診者遺體,也趕緊讓員工分流,將專門處理確診死亡案件跟一般死亡案件的員工分開,為的就是擔心員工也陷入染疫風險。

Fill 1
COVID-19大流行,在確診往生者移靈過程中,只能靠殯葬業者用手機錄下的影片,供家屬追思。(攝影/楊子磊)
COVID-19大流行,在確診往生者移靈過程中,只能靠殯葬業者用手機錄下的影片,供家屬追思。(攝影/楊子磊)
死亡後才確診,為送行者帶來極大挑戰

死亡後才確診的事件不斷傳出,其中,台北北投6月4日發生一起一家四口中、屋主夫妻與大兒子3人陳屍屋內的慘劇。本來住萬華的大兒子,因考量當地疫情嚴峻,搬回北投與3名家人同住,未料一家人疑似因此染疫,直到警消破門入內後,僅剩一名同住的53歲女兒,發燒送醫後PCR篩檢陽性,幾天後法醫驗屍結果出爐,另3名死者也是確診。

類似這樣的狀況,對需要親手搬運、包裹確診遺體的送行者們有極大的染疫風險,人人自危。郭憲鴻表示,很多遺體都是法醫相驗後,才知道死者確診,他說:「現在的情況,若確診者在醫院或是防疫旅館死亡反而還好,因為處理這種遺體已有完整的SOP;最怕的是年長者在自宅不明原因死亡的狀況,若死者沒有病識感,家屬也不願跟人提起死者有相關接觸史,甚至家屬若對死因沒有異議,行政相驗直接開出死亡證明,死因大多寫『多重器官衰竭』,萬一等到檢驗後才發現是確診,那我們處理遺體的工作人員怎麼辦?」

郭憲鴻說,有時候從醫院接體回來,向殯儀館登記冰櫃存放前會檢查遺體,沒想到死者身上還有喉管、引流導管等醫療器材,疑似染疫者,「處理遺體沒有照流程,我們接體人員看到都嚇死了,根本要我們拿命來賭,回來猛噴消毒水,也不知道這樣噴有沒有效。」

被疏忽的感控風險:從醫院到殯儀館,不夠嚴謹的遺體處理流程
Fill 1
因確診往生者須直接火化,葬禮直接跳過豎靈設牌位等流程,火化時入口靈桌上皆無牌位,令人唏噓。(攝影/楊子磊)
因確診往生者須直接火化,葬禮直接跳過豎靈設牌位等流程,火化時入口靈桌上皆無牌位,令人唏噓。(攝影/楊子磊)
台灣從去年出現第一起白牌計程車司機確診死亡案例開始,就出現了殯葬業者染疫風險問題,當時處理遺體的土公仔(thóo-kong-á)
台灣早期對協助喪家處理喪葬、墓穴等事情的工人稱呼,這裡指公司規模較小或跑單幫的葬儀業者。
因不知道該名死者為確診遺體,在搬運遺體時未穿上防護衣。一名知情的葬儀業者直言「政府沒有從這件事裡學到教訓」,現在大量暴增的死亡病例,讓殯葬業者的染疫風險更高。

《報導者》檢視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發布的「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武漢肺炎)感染管制措施指引」中,雖有提到遺體處理程序,但多數葬儀業者坦言「根本不知道」,這些指引是管醫院內的,醫院外根本不管。

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也發現,以往醫院內有工作人員可以協助醫護處理確診亡者的遺體,但在目前醫院人力降載之下,人力緊缺,甚至出現某些專責醫院竟讓死亡病患直接放置病床上,不願先收治到太平間,再通知殯葬業者,推著棺木穿著防護衣進入負壓隔離病房,將遺體包裹兩層屍袋後直接入殮,又穿著同件防護衣,直接運送遺體到火化場才做清消,恐成防疫的破口。

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指出,若殯葬人員直接進入負壓病房管制區接觸屍體,已是進到汙染環境,就不應該同套防護衣再穿出來到處走,會有極大感控的風險。他也強調,傳染病的感染控制,本來就不能只注意醫護人員和病人,更要包括清潔、看護等其他工作成員,只要會進到汙染環境裡的人員,都是感控不能忽略的一環,每一個動作流程都要訂得很清楚。另外陳世英也建議,若殯葬業者在接觸居家死亡疑似確診的遺體時,可以比照消防局EMT的防護流程,只是對象從病人變成運送遺體,送完遺體後,必須原人車到定點除汙,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感控流程。

SARS教訓殷鑑不遠,政府應主動管理接觸遺體的人員
Fill 1
搬運確診者遺體後,接體人員立刻進行全身消毒工作。(攝影/楊子磊)
搬運確診者遺體後,接體人員立刻進行全身消毒工作。(攝影/楊子磊)

台灣能防疫超前,有一部份是借鏡18年前SARS的防疫經驗。然而,2003年5月間高雄曾有一名殯葬業者因處理過3名疑似SARS確診的遺體,最後導致確診而死亡,政府此次卻忽略了殯葬業者處理遺體這塊防疫缺口。

近期確診死亡數暴增,讓全台葬儀業者風聲鶴唳,郭憲鴻說,殯葬業者雖然是疫情下最後端的工作,卻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除了幫死者有尊嚴的走完最後一程,也讓家屬能夠放心、安心,但現況是「衛福部只管人還沒死的,殯儀館又只管進來的」,甚至還出現拒收疑似確診者遺體,醫院不收、殯儀館也無法冰存,只能直接去火化。

郭憲鴻建議政府應該出面,主動管理高風險的確診者遺體,可以比照無名屍處理的方式,責成單一窗口,讓想接案的殯葬業者主動提出申請,然後將相關人員列入高風險者施打疫苗。此外,這樣也可以監督其器材、防護衣等設備是否符合防疫標準,並建立相關實聯機制,方便追蹤接觸者,最後再對外公布合格的業者名單,讓有需要的家屬自行去挑選,而不是讓業者陷入未知風險,甚至讓不肖殯葬業者漫天喊價,最糟的是防疫流程沒做好,導致傳播疫情。

缺少告別式的喪禮,怎麼填補遺憾?
Fill 1
疫情嚴峻的時期,許多確診者的家屬因隔離無法到場,未能完成的喪禮儀式由業者代為執行;殯葬人員正代替家屬,捧著剛火化完的骨灰離開火葬場。(攝影/楊子磊)
疫情嚴峻的時期,許多確診者的家屬因隔離無法到場,未能完成的喪禮儀式由業者代為執行;殯葬人員正代替家屬,捧著剛火化完的骨灰離開火葬場。(攝影/楊子磊)

另名殯葬業者蘇清銘指出,現在的防疫措施,對需要舉辦喪禮的喪家極度不友善,南投還一度傳出喪家家祭遭檢舉、開罰,雖然最後不罰,但現在三級警戒下,仍限制不准公祭只能家祭。許多仍在隔離中的確診死者家屬,根本沒想到要怎麼辦後事,但台灣的殯葬習俗若沒做到告別式等儀式,「像一個沒填滿的洞,」蘇清銘說。

面對來不及的告別,在台灣辦過上百場「死亡咖啡館」、推廣生死教育的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指出,生死大事,能藉由一些宗教儀式撫慰人心,但在疫情肆虐下死者親屬往往措手不及,無法做好臨終關懷和送行儀式,許多人會陷入不知所措的悲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先將親人火化,但她認為,沒有告別式不影響親人對亡者的追思,喪事禮儀中還有做七、百日、對年等儀式,都可以彌補缺憾,只是順序不一樣,逝去的親人會永遠活在心裡。

她也建議等疫情較平穩後,家屬可再舉辦主題式的追思活動,例如:透過死者生前的照片、影像舉行追思;也可把確診死亡的人視為「生命導師」,他們透過某種的犧牲,換更多人關注健康,其實是保護更多人,希望家屬能因此轉化失去親人的悲痛。

後續與迴響

(2021.6.22更新)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6月22日疫情記者會宣布,將把第一線遺體處理的殯葬人員,納入第二類防疫人員,優先接種疫苗。

內政部也於同日表示,殯葬人員工作內容從接體至禮儀服務過程均與遺體接觸密切,染疫風險高,為確保其執行業務的職業安全,將殯儀館、火化場實際處理遺體的殯葬人員,納入第二類「為維持防疫量能之中央與地方防疫人員」施打疫苗對象,目前已請地方政府進行造冊,將配合指揮中心疫苗配發情形,規劃相關施打作業。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