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逆襲──斷鏈防線下的社區焦土戰
台灣COVID-19第二役

病毒的逆襲──斷鏈防線下的社區焦土戰

2021.8.10 最後更新
2020年的下半年,台灣與全世界幾處在平行時空:學校課照上、職棒開打、演唱會接棒,與全球被COVID-19海嘯式封城、停課、不斷延長的居家隔離相照,生活在台灣,安全感和幸福感滿滿。4月至12月,我們甚至創下連續8個月的本土感染零確診紀錄。
但我們輕忽,病毒生存之道就是盡一切努力「越界」。 一支全球性大流行的病毒,更代表穿越「邊境」能力強大,COVID-19迄今演化出英國變種株(B.1.1.7)、南非變種株(B.1.351)、印度變種株(B.1.617),極速提升傳播繁衍能力,目的只為了在每一處「落地生根」。一年前,我們推出的《世紀之疫──新型冠狀病毒風暴》專題,即提出呼籲與建言:提升篩檢能量、擴大疫苗準備,及早偵測社區可能潛藏的病毒、透過疫苗接種達到群體免疫,才是讓這場防疫得以完美收尾的關鍵。
不幸的是,台灣防疫前半場重邊境、輕社區的防疫政策,仍讓病毒找了破口、瞬間瓦解了我們弱脆的安全感。5月初一把疫情之火,讓台灣如同時空逆轉、陷落去年許多國家混亂的情境中。 從「超前部署」到「校正回歸」,病毒以最殘酷的方式,讓我們面對「台式防疫」模式中的漏洞──篩檢工具沒有到位、社區醫療分流沒有建立、疫苗採購與接種不順。 因而,醫院一個一個失守、病例一城一城擴散、死亡一天一天增加⋯⋯, 三級警戒、校園停課、商家停業⋯⋯, 最不願看到的社區焦土戰,仍在台灣無可避免發生了。
《報導者》即情新聞小組,從2020年1月持續至今,由2人、4人,如今全員投注,由緊盯疾管署的指揮中心記者會、守到全台遍地開花的地方疫情,除在Facebook粉專發布的完整即時疫情報導,快速對焦關鍵問題、呈現真實現場,提出前瞻預測與分析;並以數位工具,整合串聯全球疫苗與疫苗發展,提供疫情進展的全貌,以專業科普詮釋被政治口水簡化的重要資訊與知識。同時,突破疫情封鎖線下的移動困境,以多種管道完成第一手的國際報導,不只由世界檢視台灣、也讓台灣一直看得見世界。
面對真實,永遠是對抗恐懼與處理危機最好的解方。 《報導者》採訪團隊會持續守在第一線,記錄疫下每一刻的考驗與警訊,守望社會。
監製|楊惠君、李雪莉 作者|陳潔、柯皓翔、楊惠君、嚴文廷、林慧貞、曹馥年、張子午、孔德廉、何柏均、林雨佑、楊智強、陳德倫 封面攝影|余志偉 攝影|余志偉、楊子磊、陳曉威、林彥廷、蘇威銘、蔡耀徵、張家瑋、許𦱀倩、鄭宇辰、黃品維、馬雨辰、唐佐欣 設計|黃禹禛、江世民、鄭涵文 編輯|張詩芸、陳思樺、洪琴宣
Fill 1
清院不封院、防疫更細緻,從SARS到COVID-19,和平醫院為何仍是台灣疫情關鍵槓桿?

清院不封院、防疫更細緻,從SARS到COVID-19,和平醫院為何仍是台灣疫情關鍵槓桿?

因未及時篩出2確診,和平醫院防疫升級。多位前線醫師皆表示應擴大篩檢,而最重要的防疫在民眾手上。
2021.5.13
Fill 1
守住醫院、才能守住更多人:雙北疫情外溢全台,社區聯防如何儘速補位

守住醫院、才能守住更多人:雙北疫情外溢全台,社區聯防如何儘速補位

「現在我們的防疫偏向醫院,這是不對的,醫院是到最後不得已才去。」守住醫護、才能守住更多人,這一波歐洲的防疫慘重的經驗…
2021.5.16
Fill 1
斷鏈的防疫線──確診者家人、醫護接觸者自力救濟下的防疫滑坡效應

斷鏈的防疫線──確診者家人、醫護接觸者自力救濟下的防疫滑坡效應

連續數天超過百人確診,雙北篩檢需求瞬間爆量,衝擊下,確診者接觸者等高風險族群無法分流篩檢、而得和一般低風險者混雜在一…
2021.5.19
Fill 1
科學防疫的缺口──快篩試劑未列入物資整備、社區感染演練也遭否決,為什麼?

科學防疫的缺口──快篩試劑未列入物資整備、社區感染演練也遭否決,為什麼?

檢測不足,是許多國內外專家認為台灣在這一波疫情失守關鍵。《報導者》取得獨家內幕:有專家半年前即建議快篩試劑整備、並進…
2021.5.22
Fill 1
【疫情警戒】移動受限的期間,你該學會的事

【疫情警戒】移動受限的期間,你該學會的事

對抗COVID-19是場長期抗戰,減少移動、堅守在家,就是對疫情最好的防守。不過在家防疫,不代表必須失去生活和社交支持。這則懶…
2021.5.20
Fill 1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

「校正回歸」並非學術專有名詞、也與統計學的「迴歸」分析無關,是指揮中心為了與大眾溝通創新的名詞。在疫情中,回補病例數…
2021.5.24
載入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