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援港兩年後:國安法流亡潮再起、台港關係動蕩,下一步怎麼走?
港人家輝(化名)因參與2019年七一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事件,流亡來台。(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7月1日是香港反送中運動佔領立法會兩週年,也是台灣投入國家資源對流亡港人提供人道援助的一週年。據公民團體透露,台灣不僅在運動初期就最早開始救援港人,還很有可能是收容全球最多香港政治難民的地方。而台灣援港兩年後,台港官方互動近乎斷絕,香港情勢仍急劇惡化。山雨欲來,台灣還能如何繼續援助港人?

7月,對家輝(化名)的台灣本地同學來說,意味著期末考結束,暑假來臨。但對家輝來說,藏在學生身分之下的流亡港人背景,讓他感到這是一個危機四伏、山雨欲來的日子。

走在台灣的大學校園中,家輝看起來就像一個普通大學生。但同學們並不知道,兩年前的7月1日,他曾參與香港反送中運動最受國際關注的一場佔領行動,即七一佔領立法會。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次佔領立法機關的社會運動,他與夥伴一同進入,幸而得以全身而退。幾個月後,他又進入香港理工大學支援抗爭,在圍城中僥倖逃脫,卻從此被不明人士跟蹤,身邊戰友不斷被捕。

此後他來到台灣,兩年過去,他在台灣公民團體和陸委會的幫助下,進入台灣的大學就讀,拿到學生居留。看似褪去流亡者身分,但台港局勢的每一步變化,都挑動他的神經。

港台相依,唇亡齒寒。家輝非常清楚這一點:

「我們都在同一個帝國的邊緣。」

即將到來的7月,適逢中共百年黨慶,地緣政治風雲變色。在過去兩個月中,國台辦與港府多次發聲明譴責台灣干預香港事務,點名陸委會旗下的「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簡稱陸委會交流辦)援港是「插手香港事務、支持庇護黑暴勢力」。香港駐台經貿文化辦事處在5月18日關閉、清空,台灣駐港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被迫撤員,台港官方互動幾乎斷絕。

這個被港府和國台辦點名的陸委會交流辦成立於一年前港版《國安法》生效之時,是台灣投入國家資源來人道支援港人的開始。一年過去,截至今年6月28日,香港已有130人因港版《國安法》被捕,包括上週起陸續被捕的7名香港《蘋果日報》高層與主筆。而自2019年以來因反送中被捕的香港人已超過萬人,至少4成是學生。

經濟民主連合智庫(簡稱經民連)研究員、流亡港人雜誌《如水》編委江旻諺根據私下網絡觀察,推斷台灣迄今已收容了全球最多的香港政治難民。而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已有超過7萬人離開香港,其中近2萬人選擇台灣

家輝與不少在台港人都擔心,台港關係動蕩,難道真的是因為台灣援助自己和夥伴們?另一位流亡港人阿峰(化名)則坦言,台海關係如此敏感,像自己這樣的流亡港人,會不會成了北京用來攻擊台灣的子彈?而更重要的是,台港關係未來走向未明,台灣是否還要繼續援助香港?

《報導者》在反送中兩週年之際,訪問多個流亡港人、在台港人團體、曾參與救援港人的台灣公民團體,以及學者、現任與前陸委會港澳事務官員等,試圖為變局下的台港未來釐清4個問題:

  1. 台港關係惡化,反送中運動及台灣援港行動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
  2. 台灣何以成為收容全球最多香港政治難民的地方?
  3. 台灣援港兩年,進展如何,又面臨哪些限制與瓶頸?
  4. 台灣如何面對未來可能到來的新一批香港流亡者?又如何看待已在台生活的流亡者?
反送中運動及台灣援港,戳中北京敏感神經
Fill 1
2011年,時任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為香港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揭牌。該辦事處今年6月20日已撤員,僅剩一名公務代表在港。(圖片取自陸委會網站)
2011年,時任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為香港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揭牌。該辦事處今年6月20日已撤員,僅剩一名公務代表在港。(圖片取自陸委會網站)

6月20日,位於香港金鐘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7名人員因簽證到期返台,起因是港府自2018年7月起,多次要求台灣駐港人員簽署「一中承諾書」,否則就不核發及續簽工作簽證。

至此,台灣駐香港的官方機構陷入比港英時期台灣駐港的半官方機構「中華旅行社」更尷尬的局面,僅剩一名公務員──經濟部駐港代表倪伯嘉在港,且7月底簽證也會到期。

對於事情演變至此的原因,陸委會、港府及國台辦有兩套完全不同的說法,而台灣援港的角色成為焦點。

陸委會6月21日特別召開記者會說:「聲援港人民主自由,不應成為對台政治打壓的藉口」。聲明說,台灣援港一是民主國家應有之義,二是《港澳關係條例》的規定,且從未介入香港內部事務。

這一表態是回應5月21日香港駐台經貿文辦關閉後,香港政府的聲明。港府當日宣布暫時關閉位於台北信義區的香港駐台經貿文辦,原因是「台方多次粗暴干預香港事務」,點名台灣推出「援港專案」並設立陸委會交流辦,「為暴力示威者及破壞香港繁榮穩定的人提供支援」。到了6月20日與21日,北京國台辦又兩次發聲明支持香港政府做法。

台港官方隔空交手,學者:背後是北京戰狼外交

台灣援港兩週年大事記

2019年6~7月

台灣民間團體開始人道救援香港抗爭者

2019年8月12日

總統蔡英文明確表示會以人道救援方式給予港人個案上的協助

2019年9月3日

總統蔡英文表示必要時基於人道考量協助在台港人

2020年6月13日

公民團體共同提出港人庇護草案

2020年6月18日

陸委會公布「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

2020年7月1日

「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正式營運

全面接手民團協助港人個案

2021年3月23日

公民團體推出「香港人權及民主條款」草案

呼籲政府強化援港機制

2021年6月9日

公民團體呼籲政府落實庇護機制法制化

2021年6月21日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人道援助專案會繼續,並隨情勢變化進行動態調整

回顧台灣援助香港的過程,早在2019年6到7月,反送中運動初期,台灣民間團體就不斷接到來自香港抗爭者的求援。很少人注意到的是,台灣雖然沒有像歐美大國一樣制裁香港,但卻是全世界最早提出人道救援港人。當年8月12日,反送中運動甫發生兩個月,當時的民進黨黨部發言人李問就引述總統蔡英文指示,表示會以人道救援的方式給港人個案上的協助。

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王曦說,港人尋求援助的需求兩年來從未停止過,即使在台灣因為疫情而封關之後,仍持續有港人來詢問。台權會、經濟民主連合、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公民團體組建民間支援網絡,從2019到2020年7月,撐起了台灣安置流亡港人第一階段的工作。到2020年6月18日,陸委會公布「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7月1日陸委會交流辦正式營運,全面接手了民團協助的流亡港人個案,台灣援港正式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救援剛滿一年,台港關係就惡化至此。從港府與國台辦的聲明來看,台灣援助參與反送中運動的港人,戳中了北京的敏感神經,似是台港關係惡化的直接原因。不過,曾在1990年代參與制定台灣《港澳關係條例》的學者翁松燃說,眼下的局面背後,其實是北京「戰狼外交」的延續,操縱台港間關係。他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過,曾擔任港英政府及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組兼任顧問,也曾是台灣陸委會港澳研究小組委員。

他的多篇著作都記錄了,早在反送中運動和台灣援助港人之前,這種北京插手台港互設機構的現象就屢次發生,包括1995年時任「中華旅行社」總經理的台灣駐港代表黎昌意被限期出境,就是因為港英政府受到了北京的壓力。他以書面回覆《報導者》詢問,指出如今台海局勢緊張,而香港更是「面目大變」,局面堪憂。

地理、文化、政治上的近因,讓台灣收容最多香港政治難民
Fill 1
經濟民主連合研究員、流亡港人雜誌《如水》編委江旻諺透過私下網絡觀察,推斷台灣迄今已收容了全球最多的香港政治難民。(攝影/楊子磊)
經濟民主連合研究員、流亡港人雜誌《如水》編委江旻諺透過私下網絡觀察,推斷台灣迄今已收容了全球最多的香港政治難民。(攝影/楊子磊)

經濟民主連合研究員江旻諺推斷,台灣迄今已收容了全球最多的香港政治難民。綜合多個民間團體的說法,台灣民團也很有可能是全球最早援助流亡港人的海外團體。

在國際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兩起香港抗爭者偷渡事件,都與台灣直接相關,包括「高雄5人案」和「12港人案」。2020年7月18日,5名香港人經東沙島偷渡到台灣,在高雄上岸後被當地海巡扣留並安置,今年1月已證實到達美國尋求政治庇護。同年8月23日,12名香港人由香港海岸出發,本擬偷渡至台灣,卻在經過南海海域時被中國海警截獲,羈押於深圳,判刑7個月到3年。

江旻諺也是流亡港人雜誌《如水》編委,與各國流亡港人保持聯絡。他分析認為:「對香港來說,台灣確實在地理上、文化上很近,好像期待庇護成為大家心裡的一個前提。」另外,「因為政府那時候反應很快,所以來的人也很多。」

此外,在情感上,他發現不少流亡港人都覺得台灣是最親近的外國。「多多少少大家都來過台灣,都認識一些關心香港的台灣人,台灣就變成大家在海外的交集。」

「當大家沒辦法回到香港的時候,台灣反而變成大家還可以回來的地方。」

而對台灣社會來說,「香港被中國打壓的那個距離感也很近」,他說。陸委會自2019年起多次對台灣民眾展開民調,結果顯示超過6成台灣民眾持續認同台灣政府支持香港民主自由。這種支持度直到今年3月的最近一次民調,甚至超過了75%。

而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民調則顯示,2020年12月,台灣民眾支持香港抗爭的比例為66.9%,甚至比2019年12月的59.29%更高,雖然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街頭抗爭幾乎已停止,但台灣民意對香港抗爭的支持有增無減。

此外,在中研院的民調中,近半台灣民眾支持為香港抗爭者提供政治庇護。民意支持度高,民間團體援助早,政府也很早提出人道救援的意志,多重因素令香港抗爭者願意相信台灣,依靠台灣。

年輕流亡者,現實選擇有限

此外,也有現實的原因。台權會副祕書長王曦透露,來台灣的流亡港人通常沒有太多積蓄,年輕人很多,也有未成年人。因為台灣生活成本相對其他國家較低,語言和文化與香港接近,沒有較好資本的年輕抗爭者通常選擇很少,就會來到台灣。

以流亡港人阿峰為例,他在港時是從事基層勞動的藍領階層,英文不好,存款也很有限。他自2014年雨傘運動開始參與社運,到2019年反送中,因為在抗爭現場蹤跡洩露,一度被港警上門拘捕。比起歐美國家完全使用另一種語言,他覺得台灣起碼可以用中文溝通,大家都用繁體字,相對容易適應。「台灣是最適合我的地方,我沒有什麼選擇空間,沒什麼好想。」

在通過審查後,他和另一位流亡港人家輝都得到了基本的生活援助,在辦手機、租屋時遇到沒有居留證的問題,也有公私協力幫忙解決。

家輝說,剛來台灣時,台灣提供了許多「很細微但是很重要的幫助」。例如他申請學校時,學校不清楚他的情況,要他回香港做學歷公證,也是台灣民間團體幫他找到相關部會,幫忙跟學校說明。冬天寒流很冷,許多港人也捐衣服到台灣民團,讓他可以拿來禦寒。

兩年救援,進展與瓶頸何在?
Fill 1
台灣援港兩年,民團曾多次倡議庇護法制化。(攝影/楊子磊)
台灣援港兩年,民團曾多次倡議庇護法制化。(攝影/楊子磊)

民間第一階段救援,政府第二階段接力,台灣援港兩年,已發展出一套通用的流程。據《報導者》採訪民間援港經驗,去年(2020)7月陸委會成立交流辦後,交流辦會協助流亡港人循就學與就業兩種方式取得台灣的居留身分。

《港澳條例》第18條與《港澳條例》施行細則第25條,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的香港人,應報請行政院專案處理。而在最近兩年的流亡港人援助中,這個專案就是去年提出的「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

在現行流程中,流亡港人通過專案審查後,若選擇就學,他的後續安置就和普通港生在台就讀、畢業工作一樣。依《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第16及29條、《就業服務法》第46條規定,港生畢業後若想要留台定居,需要找到一份僱主營業額超過新台幣1,000萬元或國際非政府組織等的工作,連續居留滿5年,且月收入要達到基本工資的兩倍(註)
依據《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第16條第一項第八款規定,他們找工作適用《就業服務法》第46條
而工作資格和審查標準不會寫在母法,會寫在更細的施行細則或辦法,參見37條
簡單版本,也可參見勞動部

若港人通過專案審查後,因各種原因無法就學,陸委會交流辦會建議及協助他就業,雖然還未拿到居留證,但可由交流辦豁免一些必要條件,令僱主仍可合法地聘用他。但這種特殊例外情形,需要流亡港人自行向僱主說明,為什麼他只有停留身分而沒有居留證,卻也可以合法找工作?為什麼僱主可以合法地聘請他?僱主會有疑慮。若他順利找到工作,在僱主的協助下申請到工作居留證,交流辦也會定期追蹤關懷。但是,依台灣現行法例,直接以工作身分居留的港人,幾乎無法取得台灣定居身分及護照,只要工作暫停就有可能限時離境,也就是無法長期留在台灣。

阿峰與家輝都是專案審查通過的流亡港人,兩人不同的是,家輝就學,而阿峰則因為是藍領階層,沒有足夠學歷申請大學,而只能就業。家輝有了學生身分可以打工,但工讀規定每週只能打工20小時,賺學費仍有困難。而阿峰因為不知道要怎麼向僱主說明自己流亡者的身分,無法找到工作,也就難以取得居留證。他說:

「我們都很希望自力更生,不要一直用台灣社會的資源。」

江旻諺透露,交流辦目前並不會給專案審查通過的港人書面的行政處分。所謂書面行政處分,就是指「政府給你一張紙,上面明確的告訴你,你已經通過了專案的審查」。因為沒有這樣的書面文件,只有政府口頭允諾,對一般就業市場上的僱主來說,會很疑慮到底用什麼程序聘請沒有居留證的流亡港人,增加他們找工作的難度。「現在這樣,就算交流辦告訴他說通過專案了,他也不敢出去找工作,或是只能依靠交流辦的人力去幫他跟僱主一再溝通、說明。」

此外,在現行機制下,就算流亡港人找到工作,拿到工作居留的身分,也沒有合法途徑可以拿到台灣身分證。「因為現在台灣沒有難民身分的認定(台灣沒有《難民法》),工作居留的人,明明政府已經認定他有政治風險,可是他卻沒辦法在台灣拿到身分證,沒辦法在這裡安定下來,」江旻諺說。

這些細節問題的背後,反映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陸委會交流辦雖然以專案審查形式,在初期給流亡港人提供援助和輔導,但最終還是不做正式的政治難民認定,而是引導他們走回一條普通港人移民的路

包括台灣人權促進會、經民連在內的多個民團認為,現行的庇護流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港澳條例》18條的施行細則只有簡單一句「應報請行政院專案處理」。而專案究竟如何處理,卻全是行政認定,沒有具體的法制化的流程。民團在去年就曾提出《港澳條例》第18條施行細則的修正草案,草案內容就包括建議給予書面的行政處分等。

最根本的一條是,民間的施行細則修正草案建議:

「因持特定政治意見,有具體事實足認返回香港、澳門,其生命、身體或個人自由有遭受迫害之具體危險者,經大陸委員會報請行政院核定後,依『香港澳門居民進入台灣地區及居留許可辦法』第16條第11款給予居留許可。」
若按照這條法例條款,居留事由為政治因素來台的港人,連續居留滿2年且每年在台灣居住270日以上,原本就得申請在台灣定居(註)
香港或澳門居民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申請在台灣地區定居: 一、依第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第七款後段、第九款至第十二款規定之申請人與其隨同申請之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經許可居留,在台灣地區居留一定期間,仍具備原申請在台灣地區居留之條件。 …… 前項第一款所稱一定期間,指自申請日往前推算連續居留滿一年,或連續居留滿2年且每年在台灣地區居住270日以上。

民間所倡議的庇護港人流程與現行流程,最根本差別就是明示流亡港人的政治難民身分,因此會比循就學或就業的普通移民路徑,要更快取得台灣居留和定居。

不修法、不給「政治難民」,暴露台灣最大難處
Fill 1
反送中兩週年,台灣援助流亡港人已進入第二階段。(攝影/余志偉)
反送中兩週年,台灣援助流亡港人已進入第二階段。(攝影/余志偉)

但民間草案提出一年,政府並沒有修法。政務委員、也是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向《報導者》解釋不修法的原因:「《港澳條例》的規定是比較概括,但概括有個好處,是比較有彈性。在這個彈性底下我們有足夠的法源來處理這個專案。」此外,他也認為在應用專案的過程裡,「沒有特別的窒礙之處,或許沒辦法盡善盡美,但是有辦法提供基本的協助」。他說,如果確實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就再滾動性檢討是否有這個必要。

至於民團提出的流亡港人工作居留無法定居台灣問題,他回應指,相關單位就港澳居民的居留定居制度有在判定檢討中,若是特定專業人才,或許有機會透過6月18日剛剛三讀通過的《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修正案,取得台灣的定居身分。

簡而言之,民團提出庇護法制化,然而政府仍傾向於繼續用就學、就業等普通移民方式來安置流亡港人。江旻諺認為,這暴露了台灣援港的最大限制,也就是地緣政治因素。

「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的籌碼不多,如果直接更動法制,會牽動中國的態度,整體社會氛圍都有一種需要步步為營的感覺,這阻礙了庇護法制化的發展。」

對於這一點,家輝與阿峰都說,自己完全能夠體諒台灣政府的難處。家輝在來台之後仍有被人跟蹤,也知道林榮基開書店被淋紅漆、流亡港人餐廳保護傘被潑糞事件,「台灣的中國因素很明顯,我心知肚明。只是我知道,台灣可以守的地方多過香港。」

阿峰則說:「我明白台灣政府其實很難做,又要幫,又要找到一個最平衡的位置,真的很難。如果擺明車馬
粵語詞,指明目張膽。
幫香港,中國最興講你煽動分裂之類的。」他覺得台灣政府已盡力幫忙,自己可能半年一年才能脫離到沒有工作的狀態,「但始終我們不是台灣的人,沒可能到了台灣就要求人家的政府幫我們一條龍處理所有事。」但他也希望可以盡快工作,「我們自己有手有腳,如果程序可以讓我們更快可以自力更生就更好了,因為我們也不希望一直用台灣的資源。」

「我們不想因為流亡問題而給台灣帶來更多的麻煩,」家輝說。

前有《蘋果日報》被關,後有「鎖港條例」,援港下一步怎麼走?
Fill 1
家輝認為香港情勢惡化,港人仍會陸續流亡來台。(攝影/楊子磊)
家輝認為香港情勢惡化,港人仍會陸續流亡來台。(攝影/楊子磊)

香港情勢惡化從未停止,6月份《蘋果日報》因政治因素被關閉後,8月1日,香港還會開始實施《入境條例》修訂草案。這個草案在今年4月28日通過,賦予香港入境處處長任意限制任何港人離境的權力,「指示某運輸工具可或不可運載某乘客」。香港民間擔憂,入境處處長可以禁止任何一個香港人搭飛機,形容是「鎖港條例」。

台權會副會長王曦說,「如果最壞的情況真的發生,香港人可以自由移動的時間,可能就是在8月1日之前。」

家輝說,疫情擋住了一部分想來台灣的流亡港人,但不代表這些人以後都不會來,「現在只是第一批,2020年的疫情封關把來台流亡的人潮斬開了。」

「大家都見到香港情況每況愈下,因為受到政治迫害而需要尋求庇護的人只會愈來愈多,當中一定會有人來台灣,」家輝說。

而循普通移民方式來到台灣的港人,也仍在持續增長。2020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民調顯示,港人最青睞的三大移民目的地,分別是加拿大、澳洲和台灣。即使在疫情下,2020年仍有12,389名港人申請來台居留或定居。

家輝希望陸委會交流辦可以持續存在,繼續援助港人。他認為,「交流辦的存在可以提高台灣政府處理這些來台港人的效率,可以管理這些人的檔案,即使之後他們慢慢變成拿學生居留、工作居留,有任何事情你還是可以透過檔案來找到他。不然他們就像幽靈人口一樣,你會愈來愈難知道他從前是怎麼進來的。」

他也認同要對申請庇護者進行國安審查,防止滲透,「如果交流辦持續存在,有經驗的人會比較知道怎麼分辨和審查這一類的香港人。」

他入學後,修讀關於政治的課程,閱讀許多中港台政治書籍,希望今後能以研究香港民主化為志向,從海外貢獻香港的運動,也回饋台灣的幫助。「我只能裝備自己,more than 一個流亡者。因為我瞭解這個流亡群體獨有的一些情況,又瞭解香港,我可以讓台灣社會對香港議題有更多理解,有更多的社會溝通。」

跟海外的香港公民社會建立關係

香港邊城青年、台灣香港協會等在台港人組織,也因為持續增加的在台港人數量,而在過去兩年中快速成型。香港邊城青年執委Sky(化名)希望,可以整理在台港人的狀況,暫時替代已經關閉的香港駐台灣經貿文辦,從民間角度來跟台灣政府溝通。台灣香港協會則計劃在疫情後舉辦香港文化周,並發起島嶼連儂計畫,在10月1日中國國慶日當天集會展出,長遠還希望成立香港故事館,向台灣人介紹香港的民主運動概況等。

「台港官方關係幾乎斷絕了,但民間的交流不能斷絕,」台灣香港協會理事長桑普說。

面對援港下一階段,江旻諺認為,台港關係巨變,台灣應該「跟新的香港建立關係」,也就是跟在海外的香港公民社會建立關係。「這些在台港人會成為我們在香港公民社會的重要盟友,未來也會投票給親民主的政黨,因為他們經歷過被中國欺負的很直接的經驗。」而另一個面向,則是讓港人來承接港人。「他們不只是養活自己而已,他們可以透過同鄉會的網絡,自己去支持新來的香港人,幫我們的政府分擔。」

「過去台灣人在海外也是這樣。當時在美國和日本,美國人和日本人給我們的機會,我們現在只是給香港人這個機會而已,」江旻諺說。

港版《國安法》變局之下,陸委會:繼續援港,但做最壞準備

至於新形勢下,台灣是否會重新檢視香港的地位,乃至於修訂《港澳條例》?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對《報導者》說:「台港關係出現這種重大變局,要做好各種最壞情況的準備。是有一些備案在討論的,在持續觀察。」

在港版《國安法》之下,就連在港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香港僱員,未來也可能面臨風險,需要來台。邱垂正坦言,港籍僱員會擔心,會不會因為幫台灣的辦事處工作,就有觸及港版《國安法》的風險,「因為《國安法》任意架空《基本法》對民眾權益的保障,它認為你有就有。」

21日後,《報導者》嘗試致電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一名香港男性僱員在電話中語帶沉重:「雖然代理主任已經回台,但我們會繼續工作,努力堅持到最後,工作到最後一天。」

6月24日,香港《蘋果日報》出版26年來最後一期報紙,100萬份全數售空。3日後,報紙前主筆、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筆名盧峯)在香港機場準備離境時,被警方拘捕,理由是「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成為過去一週內,《蘋果日報》被捕的第7人。有民間團體透露,已經接到香港傳媒界人士詢問來台申請政治庇護的可能。

隨著七一臨近,香港三個民間團體已向香港警方申請舉辦七一遊行,而過去17年來的主辦方民陣召集人陳皓桓此刻已在獄中。香港抗爭未完,而總統府發言人已表示台灣會繼續進行援港專案,也會隨情勢變化,進行動態調整。

反送中兩週年之際,台灣援港即將在台港關係前路未明的敏感時期,進入下一階段。

(閱讀英文版,請點:Taiwan's Humanitarian Aid To Hongkongers Faces New Questions Amid Geopolitical Uncertainties

索引
反送中運動及台灣援港,戳中北京敏感神經
地理、文化、政治上的近因,讓台灣收容最多香港政治難民
兩年救援,進展與瓶頸何在?
前有《蘋果日報》被關,後有「鎖港條例」,援港下一步怎麼走?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