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評審團QA和評語

2021年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
202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鄭子峰 / 香港01)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2021年台灣新聞攝影大賽,4月18日公布得獎名單,《報導者》獲得不少肯定:「突發新聞類」、「系列照片類」、「肖像類」第一名;「一般新聞類」第二名;「藝術文化與娛樂新聞類」第三名,並在「圖文特寫類」、「自然環境與科技類」以及「網路影音新聞專題類」等項目獲優選。

本屆共有2,264件作品參賽,是歷來最多;經過激烈的初選、複選,挑出過去一年台灣新聞業者最佳作品。

有些影像是關鍵的瞬間,如2020年夏至日環食與國旗,難得的一期一會;有些影像則是流動的故事,如反南鐵東移最後兩戶陳、黃兩家強制執行拆除後,住戶黃春香仍在開元陸橋下、半拆除的家等待交通部承諾的協商。長期關注南鐵地下化一案、獲得系列照片首獎的攝影記者楊子磊表示,「希望這些影像具有引言的作用,令更多觀者去了解南鐵東移案的始末」。

《報導者》刊登得獎作品與評審評語,並訪問評審團主席林樂群對於台灣新聞影像的觀察及期許,希望讓台灣更多優秀的新聞攝影被看見。

當人人都可以影像記錄,新聞攝影工作者的責任與挑戰

(以下為評審團主席林樂群針對《報導者》的提問代表回應)

Q:從本屆參賽作品及你對業界的理解,兩者之間有什麼值得提出的觀察?

A:年度性的專業競賽,如果獲得多數同業的支持,是個回顧、體檢與分享的機會,新聞攝影也不例外。記者工作忙碌,平常進修的機會不多,參與、觀摩新聞攝影大賽,可以看到同業過去一年的最佳作品,提供個人反思與自我提升的可能性。

從這次比賽的作品觀察,參與的同業應該有限,就連COVID-19相關照片都不是太多,令人意外。而「自然環境與科技」、「圖文特寫」、「藝術與娛樂新聞」三個類別尤其是弱項,其中「圖文特寫」是攝影記者最能自我表現的類別,理論上應該是新聞攝影比賽最精采的類別之一,結果不然。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在協會長期耕耘下,已經具有一定規模,也吸引許多香港同業參與,這是攝影記者難得的專業園地,期盼未來更多同業參與、交流,讓新聞攝影的價值被更多人看見、重視。

Q:身為本屆評審團主席,從賽制、評審過程及討論,相較於其他國內外新聞台灣新聞攝影大賽有何特別或建議之處?

A:台灣新聞攝影大賽是參考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orld Press Photo, WPP)的賽制,和美國的年度新聞照片獎(Picture of The Year, POY)也有點類似,差別在於分類略有不同;POY的編輯獎,則是WPP和台灣沒有的。另外,POY今年增設COVID-19、選舉(Election Season)、示威與社會運動(Protests and Movements)三個項目,相信是這三類新聞在過去一年對美國衝擊太大,因而單獨設立獎項,這種做法在其他競賽很少見。

相較於國外的競賽,台灣新聞攝影大賽直播評審過程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做法。我曾經參與多項國內外評審工作,沒有遇過公開評審過程的狀況。直播的目的除了讓觀眾有機會看到參賽作品,也在證明評審公開透明。台灣新聞攝影大賽2018年第一次舉行評審直播,長度為8.5小時,2019年9.5小時。2020年收件數量增加,如果全程直播,估計可能會到11小時,甚至更久,那也是我第一次參與評審,我從製作節目的角度評估,如果再從初選就直播,恐怕不會是個好節目,大多數人不可能看那麼長的直播,那直播的意義究竟何在,就值得思考。經過評審團討論,決定先進行初選,複選再做直播,結果6個小時左右完成評審,比較合理。

今年的評審團再次對直播提出討論,直播時觀眾最喜歡看每個類別的決選討論,但,面對攝影機,評審是否真的能毫無保留地進行討論,還是要給作品保留顏面?評審是否需要斟酌討論時的遣詞用字?東方社會沒有接受直言批評的社會習俗,直播評審討論,被批評的參賽者是否真能接受?也有評審提出這樣的直播實質上成了某種程度的實境秀,有必要更審慎。

評審團最後決定,維持2020年先進行初選的方式,複選直播在各類別決選討論時靜音,只呈現影像,讓評審能夠暢所欲言。我在宣布各類別的評審結果後,再請評審逐一說明前三名作品的得獎理由,相信這也能滿足觀眾的需求。今年參賽數量是歷來最多,複選直播約為8小時。如果大會有足夠資源,可以將得獎理由轉換成文字與得獎作品搭配呈現,會成為較容易閱讀的紀錄文件。未來的評審如果繼續直播,今年的運作模式值得參考。

Q:對於從業人員或大眾,有什麼建言以幫助未來從業或閱讀思考?

A:根據一家影像軟體公司的估計,2021年全球拍攝照片的數量將高達1.44兆張,不論這個數字是否可靠,當前人類用影像記錄生活的數量絕對是天文數字。

在這個影像無所不在的時代,專職新聞攝影工作者仍然不可或缺,畢竟,手機拍照錄影再普遍,不是人人能夠專注記錄、報導每天的重要新聞。只是攝影記者在每個採訪場合遇見的多數人都人手一機也在記錄,他們都是攝影記者的競爭對手,挑戰很大。因此,單純記錄人與事已經不夠,報導的同時也必須進一步思考影像能否發人深省、呈現更大的象徵意義或獨特的美學,就如同評審在選取「年度最佳新聞照片」時的標準。

除了日常的採訪工作,新聞工作者也需要持續吸收新知、觀摩國際同業的發展與創意。拜COVID-19之賜,全球性的線上學習與專業交流非常普遍,而且成本很低。針對新聞攝影與影像創意的線上資訊也很多,建議攝影記者把握這樣的機會,協助自己的專業與創意更上層樓。

202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完整名單與評語

【年度最佳新聞照片】 鄭子峰 / 香港01

  • 評審林樂群:評審在年度照片決選的兩件作品中很掙扎,一張是香港追悼黃色雨衣人,一張是南鐵抗議。我們覺得這兩張影像的張力都很強,能夠很精鍊的反映重大事件。但是最後評審認為黃色雨衣人這張的象徵意義和隱喻尤其突出,也提供讀者很大的思考與反省空間。所以在二選一很艱難的選擇下,最後決定黃色雨衣人這張照片做為今年的代表作品。
  • 評審林柏樑:還有就是它的時代意義更大,它不只是香港的,它也是全世界的,是大家要去抗議的一件事。
  • 評審陳佳琦:它整個的隱喻性、視覺性,還有這種死亡、哀悼,跟整個香港地方的命運緊緊扣合,它既是象徵著一個時代,也好像指引到未來,如何死而復生的,是一張很具象徵性,很有故事的照片。
  • 評審蔡明德:新聞照片不只是記錄,它還要能看到有一些東西。
  • 評審沈昭良:綜合剛剛幾位評審老師所講的,再加上一種很貼近的拍攝距離之外,換成拉高到一個更遼闊、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到全貌。這個事件和參與在這個事件當中的關係,這張照片表達的非常完整,而且非常有想像的空間跟吸引力。

【年度最佳新聞作品集】 林振東 / 端傳媒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0

評審林樂群:這一組作品在初選時每位評審都有選,基本上反映一個成熟、穩定的攝影記者年度表現。他不只在採訪現場做很完整的紀錄,而且能夠呈現自己的觀點,題材也很多元。他也充分了解本比賽對「年度最佳新聞攝影作品集」的定義,這個也很重要,因為有的參賽作品是單一系列作品,不符合規定。 評審林柏樑:還有攝影手法的表現,他的表現也很強,像黎智英那張就拍得很好,身體出現一半而已。還有那張手遮起來,以及那個望遠鏡遮起來,全都有連貫,表示一開始就先構思好然後隨機應變,跳脫一般的新聞攝影的表現。

【系列照片類】 第一名:(葉清芳特別獎)楊子磊 / 報導者 第二名:Daniel Shou Yi Ceng / ZUMA Press 第三名:曾梓洋 / 香港01 優 選:許震唐 / 自由攝影師 優 選:張良一 / 自由攝影師 優 選:陳焯煇 / 端傳媒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12
【系列照片類】第一名:楊子磊 / 報導者。

第一名:(葉清芳特別獎)楊子磊 / 報導者 評審林柏樑:南鐵事件說穿了就是政府要炒地皮,把住在鐵路旁邊的這些人,住了幾十年的人趕走。(評審林樂群:而且是合法的房子)。這不符合公平正義(評審蔡明德:居住正義)。這是一種國家暴力。這個人拍得很穩,點跟面跟小細節,該照顧的都有照顧到,最重要的是他不慍不火,因為拍這種抗爭事件很容易受到事件的牽扯,但是他滿冷靜的,很完整地把它表達出來,而且這個也要很長一段時間。

第二名:Daniel Shou Yi Ceng / ZUMA Press 評審沈昭良:這組照片不論在現場的拍攝抓取,以及在最後的整理、編輯過程,都有相當的成熟跟準確度。從初選開始這組照片就一直很吸引我,它對我來講都跟南鐵一直在拉扯,雖然它最後不是第一名,但我還是給它高度的肯定,這是一個很職業的攝影記者所提出來的成果。

第三名:曾梓洋 / 香港01 評審陳佳琦:它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它是很不同於傳統的新聞攝影,已經界於某種創作概念的東西,但又跟新聞時事扣合的非常緊密。他去拍攝香港抗爭現場的標語被掩蓋過後的痕跡,整個系列性很強,跟背景搭配的構圖有很多樣的變化,是一個滿完整的系列。

【一般新聞類】 第一名:鄭子峰 / 香港01 第二名:楊子磊 / 報導者 第三名:黃奕聰 Peter Wong / 立場新聞 優 選:張良一 / 自由攝影師 優 選:陳朗熹 Chan Long Hei / 自由攝影師 優 選:陳子煜 / 自由攝影師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6
第一名:鄭子峰 / 香港01。

第一名:鄭子峰 / 香港01 評審沈昭良:我覺得這張就事件本身,還有這張在影像上的表現,除了對現場環境的交代,以及現場事件本身的主體,透過某種意義上或隱喻上的擴散,處理得非常好,相較之下可能比其他照片都更吸引我。

第二名:楊子磊 / 報導者 評審林柏樑:對我而言,南鐵是一個地方的感情,我自己一直希望新聞攝影要進步,不要只是抓到新聞性而已,希望照片的深度、厚度,還有各種的影像表現還要更進步,像周庭那張的藍色我就很喜歡,那有一種氛圍,比黑白那張好。黃色雨衣人第一名當然很恰當,象徵性、說明性、擴散性都具備了,他第一名我同意。

第三名:黃奕聰 Peter Wong / 立場新聞 評審陳佳琦:這張有一種比較超現實、魔幻的感覺,也充分點明了去年最重要的事件,就是疫情。它剛好拍出了防疫救護車的外部和內部,救護車裡的人有動作,看起來像是在急救,週圍的大樓卻是寧靜的,所以它的對比跟魔幻感很強烈。加上光影跟顏色上面都很豐富,彷彿在寧靜之中隱藏著一些不安跟危機感,是一張很特別的作品。

【突發新聞類】 第一名:楊子磊 / 報導者 第二名:馮凱鍵 / 香港明報 第三名:葉信菉 / 聯合報 優 選:趙世勳 / 信傳媒 優 選:鄭清元 / 中央通訊社 優 選:馮凱鍵 / 香港明報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6
第一名:楊子磊 / 報導者

第一名:楊子磊 / 報導者 評審林柏樑:我覺得南鐵事件是去年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行政的暴力致使很多人家庭流離失所,這位是其中第二個受迫害最嚴重的。這張照片,整體布局它的光影、神情都抓得恰到好處,一張就把整個抗爭事件的核心都說出來了,而且有餘波盪漾的效應。

第二名:馮凱鍵 / 香港明報 評審陳佳琦:去年香港反送中事件的照片很多,不過這張讓我覺得特別具有象徵意義是,當時我們看到很多警察動粗的報導,卻很難想像香港警察會對中一、中二生的女孩子動粗。這張照片精準的捕捉到那一個瞬間,就是小女孩想要跑走,一把被警察抓回來。身後像是哥哥的這位男性伸手要去拉著她,畫面以一個很低的視角捕捉到她要逃走的腳部動態感,這整個moment掌握得非常精準。

第三名:葉信菉 / 聯合報 評審蔡明德:這是去年在林森北路KTV發生的一個火災,死了不少人,這些人等在窗口救援,鏡頭抓的瞬間,那種等待救援的驚慌,抓得滿好的,是生死一瞬間,很驚慌,我看了都心驚膽跳。消防隊還一直幫他們噴水進去,為了怕一氧化碳中毒。

【新聞人物類】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李智為 / 毅傳媒 第三名:陳焯煇 / 端傳媒 優 選:王漢順 / 鏡週刊 優 選:唐佐欣 / 自由攝影師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第二名:李智為 / 毅傳媒

第一名:從缺 評審林樂群:感覺沒有一張是特別突出的,(入選的)這四張照片大概都在一個水平上,沒有特別突出的,所以我們決定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李智為 / 毅傳媒 評審陳佳琦:第二名是以大同公司的股東會爭奪事件中,林郭文豔走出檢調約談的時刻為主題,它具有新聞時事性以及有話題性,照片的焦點定在這位女性的手跟她的包包,有一些象徵意義與視覺衝擊上的效果。

【體育新聞類】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余承翰 / 聯合報 第三名:黃仲裕 / 聯合報 優 選:黃仲裕 / 聯合報 優 選:陳焯煇 / 端傳媒 優 選:游智勝 / 蘋果日報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5
第二名:余承翰 / 聯合報

第一名:從缺 評審林樂群:體育新聞第一名從缺,我認為參賽作品還是缺乏一個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足以做為業界的表率。

第二名:余承翰 / 聯合報 評審蔡明德:這個是台灣的職業籃球賽,助理人員按錯了按鈕,結果勝利球隊的彩帶提早掉下來,外國球員一臉無奈,工作人員趕快出來清理,但已經來不及了,是一個烏龍的勝利、瞬間。

第三名:黃仲裕 / 聯合報 評審蔡明德:這是獅隊,由林岳平擔任總教練,人家講他是菜鳥總教練,結果他在總冠軍賽的時候,三比一劣勢下反敗為勝,當然這是一個儀式,球隊會把總教練拋起來,我覺得這張抓得滿好的,那個球員的表情,整個構圖都滿好的,而且獅隊很久沒有得到總冠軍了,那種勝利的喜悅在圖片中看得到。 評審林樂群:這不是一般拋教練的照片,而是它有代表性的意義,拋教練的很多,但是這張有特殊的代表性。

【肖像類】 第一名:余志偉 / 報導者 第二名:林韋言 / 鏡週刊 第三名:王漢順 / 鏡週刊 優 選:王漢順 / 鏡週刊 優 選:鄒保祥 / 鏡週刊 優 選:周永受 / 鏡週刊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6
第一名:余志偉 / 報導者

第一名:余志偉 / 報導者 評審沈昭良:我覺得他本身在回應這個家暴議題,基於對受害者的保護,相較的表現下採取一個沒有那麼直接的,同時跟議題連結度高與準確的。雖然我覺得他在細節上面一樣應該可以再檢視一下,周邊那些細節。

第二名:林韋言 / 鏡週刊 評審蔡明德:這張照片在初審的時候我就滿喜歡的,這張多元成家的照片,看起來他們領養小孩,構圖什麼都很簡潔,照片很溫暖,後面那個家的感覺。(評審林樂群:家的意象很明確)。這個他抓得滿好的。

第三名:王漢順 / 鏡週刊 評審林柏樑:我覺得防毒面具有一點太刻意了。但就反映香港人反送中後,他選擇逃到台灣來,但是他又不能回家,那種有家歸不得,是一個在那種尷尬情況下、處境下的香港人。

【圖文特寫類】 第一名:張良一 / 自由攝影師 第二名:張良一 / 自由攝影師 第三名:季相儒 / 聯合報 優 選:吳家昇 / 中央通訊社 優 選:陳曉威 / 報導者 優 選:陳焯煇 / 端傳媒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6
第一名:張良一 / 自由攝影師

第一名:張良一 / 自由攝影師 評審蔡明德:它是在一片藍海裡面,用廣告帆布做成像一個巨人躺在海上一樣,藍色的布帆跟藍色的海連成一片,這個影像很有趣味性又很突出,人對著龜山島看的感覺不錯。(評審林柏樑、林樂群:這有一點超現實)。看了很舒服的感覺。看到這樣的景不容易。

第二名:張良一 / 自由攝影師 評審林柏樑:馬祖東莒島我去過很多次,冬天的時候島上沒有什麼人,居民大都到台灣避冬去了,大約是農曆春節到元宵節的時候才會回來祭祖、拜神。路上都沒有人,只有3隻貓,第一隻是正對著鏡頭,但是他焦距是對在第二隻,就是表現出離島的一種寂寞(評審林樂群:很寂寥的感覺)。前面的脫焦是蠻大膽的,整張的構圖都非常完美,尤其小隻那隻也很重要,(評審林樂群:左邊那隻,評審蔡明德:還有一個剪影、一個光影)。這裡是福正村港口旁邊冬天風很大。

第三名:季相儒 / 聯合報 評審陳佳琦:這張照片有很多意思,主要我們看到是一位媽媽帶著襁褓中的嬰兒,穿著全套的防護衣,可能是為了工作或回家而進行一個不得不的長途旅行。我們可以預料這位母親會有一趟很艱困的旅程。她的包包還插著空奶瓶,手上還有一個護目鏡,她要如何在一段長途飛行裡面,保護自己跟寶寶不受感染,我覺得這張照片充分的表現出那種母愛,要去對抗疾病的一個不安,好像要奔赴一趟未知旅程的那種心情,(照片)傳遞的很好。

【藝術文化與娛樂新聞類】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從缺 第三名:余志偉 / 報導者 優 選:黃仲裕 / 聯合報 優 選:李府翰 / 自由攝影師 優 選:林彥廷 / 報導者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第三名:余志偉 / 報導者

第一、二名:從缺 評審林樂群:創意整體來講都不夠突出,所以一、二名從缺。

第三名:余志偉 / 報導者 評審林柏樑:這張是所有照片裡面最特別的,雖然它的品質不夠好,表達概念也不清楚,所以它才會變成第三名。

【自然環境與科技類】 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陳焯煇 / 端傳媒 第三名:林韋言 / 鏡週刊 優 選:張良一 / 自由攝影師 優 選:陳焯煇 / 端傳媒 優 選:曹馥年 / 報導者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5
第二名:陳焯煇 / 端傳媒

第一名:從缺 評審林樂群:我們認為這類沒有非常突出足以給第一名的,所以我們決定第一名從缺。

第二名:陳焯煇 / 端傳媒 評審沈昭良:如同我們剛剛討論的,這張照片來自空中的視角,本身又跟在疫情期間,這樣的議題表現有關係,同時在海灘上這種沙灘跟海之間的,以及這一家人在海邊野餐的這樣具有色彩的搭配,非常有趣,有很特別的視覺表現。

第三名:林韋言 / 鏡週刊 評審陳佳琦大林蒲那邊石化工廠的影像其實很多,這張可能比較特別一點的是,它把景觀環境放得更大,對比出當地村落居民的一些日常生活,像是廟會或街景,跟後面突兀的工廠景像產生對比效果,可能是一個還不錯,可以讀出這個環境議題的一張照片。 評審沈昭良:我補充一下,我覺得有一些從業人員沒有很注意周邊的細節,沒有處理的很精鍊,大的盤面是好的,但是那些周邊的地方,我覺得新聞照片要有一定的精煉,就只差一點點,他可以收得更準確。

【網路影音新聞專題類】 第一名:《一萬次牽手》沈君帆&梁建裕 / 蘋果日報 第二名:《被偷走的人生 周子飛囚籠去來四十年》陳建彰 / 毅傳媒(發表媒體為鏡週刊) 第三名:《尋找湯姆生》沈君帆&梁建裕 / 蘋果日報 優 選:《#抗疫+1 鋼索上的救護員》許𦱀倩 / 報導者 優 選:《一拳驚醒讀書人 禁書時代來臨之前,他們在書店健身、閱讀、分享》劉子康 / 立場新聞 優 選:《見證皇都戲院滄海桑田「文字師」歐陽昌最後的信仰》張旻匡 / 立場新聞

第一名《一萬次牽手》 評審林柏樑:它就是四平八穩,敘述很周到也很完整。前面用很粗糙的家庭影片帶過去,也算交代的很清楚,這是我們有點意外的,它原本不在我們心目中的第一名,結果因為其他的作品都有些缺陷,它反而勝出。最重大的意義在於,一個父親願意扮演這樣一個犧牲角色,扭轉兒子的一生,在我們的社會倫理概念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這對我們的社會有很大的教育。

第二名《被偷走的人生 周子飛囚籠去來四十年》 評審陳佳琦:這部影片我覺得很特別,他去追索一個過去曾經轟動過、被報導過很多次的新聞人物,他是很直接切入進到這個人物的自白,但這部新聞影片是不夠完整的,對觀者來講其實是充滿困惑的,可是因為題材的特殊性,還有這個主角他流露出的感情跟人性,反而勾引起觀看的人想要進一步知道他的過去,他發生了什麼事情?在這支影片中,沒有辦法仔細去講清楚很多細節,主角背後複雜的家庭因素到底是什麼。但我覺得這部片至少做到了一個程度,就是勾起了大眾的感情,以及想要去瞭解這則新聞事件與後續的欲望。

第三名《尋找湯姆生》 評審沈昭良:我覺得這個影片對一個透過早期的照片,去回顧對應到那個歷史,這個影片講得相當完整,在整個拍攝的過程當中也相對的深入。我覺得看完這個片子,對一般的觀眾或讀者來講,是一個相對有知識性的。影片的結構四平八穩,是展現一定水準的作品。我從一開始看到這個片子的時候,就給予它一個很高的評價。

優選《#抗疫+1 鋼索上的救護員》 評審陳佳琦:我覺得這個很棒,這個是疫情裡面比較少會去注意的對象,移送這些可能感染的人,看起來好像沒什麼的美學,但她關照到不同層面的人物跟說法,還有家庭與工作的面向,都有帶到一些,有其題材上的特殊。是把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帶出來給我們看。 評審林樂群:這是疫情中我們比較沒有看到的面向,用影音呈現的效果算是不錯,我覺得可能因為是不能拍,譬如說實際處理個案,所以就覺得有點好像差了一點。那個東西你沒看到,我看到的就是準備,我沒有實際看到被處理的人,可能就是沒辦法拍。就是因為這個沒有,而感覺在這個地方不完整、弱掉了。因為我有看過一些武漢的,有個案就差非常多,當然國情不同,我覺得台灣可能沒辦法讓你拍,通常我們在講EMS而沒有看到病人的時候,(評審蔡明德:他可能會抗議喔),我知道有受限在,(評審陳佳琦:可能防疫規定也不允許),我知道,我瞭解,但就是有兩難。

【歡迎影像專題投稿及提案】 請來信[email protected],若經採用將給予稿費或專案執行費。
索引
當人人都可以影像記錄,新聞攝影工作者的責任與挑戰
2021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完整名單與評語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