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納粹
Fill 1
評論
房慧真/迎向當前與骷髏共舞的誘惑──導讀史奈德《民族重建》
族裔群體是民族原形?曾組成混合式民族聯邦的波蘭、立陶宛、白羅斯與烏克蘭,為何在民族國家崛起後爭戰不休,甚至血腥上演族群清洗?史奈德在《民族重建》中,細緻還原這四個民族追求新生的旅程。
2023.6.8
歐洲
德國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書摘
國際關係
歷史
波蘭
共產黨
立陶宛
納粹
戰爭
Fill 1
評論
阿潑/《歐洲鬼地方》:沉默之下,亟欲訴說的傷口
在一個迷信怪力亂神動盪不安的社會,「鬼魂往往有話要說。」如果歷史幽靈在21世紀的今天,再次騷動呢?伴隨這個國家產生傷口的一切,是否真的消失了?思索轉型正義的同時,我們必須傾聽鬼魂的聲音。
2023.3.13
轉型正義
醫療
精神疾病
德國
社會觀察
心理
納粹
戰爭
Fill 1
評論
歷史學家對大屠殺的靈魂拷問:普通人一對一殺戮普通人,如何可能?
大屠殺令人心驚,是因為讓一位位普通人變成劊子手的因素與情境,未必那麼罕見。以《普通人》書中研究的第101後備警察營來說,執行納粹命令的第一線劊子手,就是普通的中年男子們⋯⋯
2022.11.13
人權
出版
德國
社會觀察
書摘
歷史
波蘭
納粹
Fill 1
評論
創造能產生新思考的條件──《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的內擴與外延
承擔記憶的責任、找到語言,然後重新敘述,這整個過程,其實也就是找出如何活下去的可能。像這樣的準備過程,可能是所有政治受難書寫,共同回應的一個厚重的主題。一個關於主體修復的問題。
2022.8.18
白色恐怖
轉型正義
出版
自殺
文學
俄羅斯
烏克蘭
歷史
共產黨
納粹
蘇聯
Fill 1
國際兩岸
成為新前線的波蘭面對歷史性抉擇:更擁抱民主,或支持獨裁化極右政府?
在滿是烏克蘭國旗的華沙街頭,波蘭人對《報導者》分享對俄烏戰爭的共感與害怕:這是公民教育的黃金時刻,卻也怕人們學不會「團結」這堂課,怕右翼政府又找到「不民主」的理由。
2022.3.31
難民
時事
教育
志工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國際關係
歷史
NGO
歐盟
波蘭
軍事
納粹
Fill 1
評論
史奈德的文字方舟:一個把血地受難者從國族史中拯救出來的故事
《血色大地》作者史奈德指出,在當代俄羅斯西半部、烏克蘭、波蘭、白羅斯與波羅的海三小國的土地上,曾有至少有1,400萬平民或戰俘,從被掃射到故意釀造的饑荒,因遠在天邊的希特勒與史達林所制定的政策或命令而死。理解這段過去的亡者之音,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此刻,有著歷史見證的意義。
2022.3.30
出版
德國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書摘
歷史
波蘭
共產黨
納粹
Fill 1
國際兩岸
你,從哪裡來?變動的大時代下,德國紀錄片大師對小人物自我認同永恆的關懷
逾50年的導演生涯,德國紀錄片大師弗柯・克普關注政治變動中,小人物的生活與地方風景,拍攝對象東德女工、納粹倖存者、生活在國境邊陲的人們,為常民生活、地景與身分認同的變遷,留下歷史紀錄。
2021.4.28
導演
紀錄片
德國
人物專訪
tidf
社會觀察
歷史
納粹
Fill 1
評論
林孟皇/從《謊言迷宮》到《罪人的控訴》:轉型正義能成為「集體罪惡」的疫苗嗎?
電影《罪人的控訴》、《謊言迷宮》呈現不同世代的德國人,如何打破表面和諧,挖掘納粹迫害歷史傷口。探究真相、不斷反省,才是人類避免集體罪惡的疫苗。
2020.6.5
轉型正義
人權
司法
德國
法律人追劇
歷史
波蘭
納粹
不義遺址
Fill 1
評論
善良是一種選擇──即使要爬過那段汙穢不堪的過去,也要尋找真相
蔡慶樺《邪惡的見證者》中,不只講轉型正義,到處都是人性兩難的場景。你有把握從現在到看完整本書,你的每個選擇都是善良的嗎?
2020.2.26
轉型正義
人權
德國
社會觀察
書摘
歷史
納粹
Fill 1
國際兩岸
新納粹網紅攻心術:以流行包裝反移民訴求,改變青年政治認同
馬倫基生長與東德,擁有兩個萬人追蹤的YouTube頻道,拍攝時下流行議題,社群網站上則常分享排外觀點,他聲稱貼文都是真實情感交流,卻也承認許多年輕粉絲因而「慢慢加入我們的『愛國政治行動』。」
2019.11.27
難民
選舉
政治政策
德國
種族歧視
納粹
1
2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