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語言
Fill 1
文化.藝術
歌仔戲、京劇天王同台:唐美雲、唐文華《冥遊記》,照亮十方與己身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與台灣京劇第一鬚生唐文華首度跨界攜手演出,「雙唐會」不只是兩大天王表演藝術的自我挑戰、肩負開拓觀眾群的重任,跨劇種、跨聲腔的演出,更是台灣在族群與文化融和的特殊現象。
2022.4.19
戲劇
人物專訪
藝術
語言
Fill 1
國際.兩岸
基輔的最後一碗羅宋湯後,他在利維夫堅守文化前線──專訪烏克蘭作家安德烈.克考夫
「烏克蘭人不是集體性格,他們不喜歡領袖、不尊重政府,他們尊敬個人觀點,崇尚自由甚於穩定⋯⋯穩定對多數俄國人更重要。」「我希望台灣的公民珍視並保護他們的自由、熱愛他們的土地,讓全世界更加認識!」
2022.3.17
出版
時事
社運
文學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歷史
語言
Fill 1
國際.兩岸
擺脫大斯拉夫民族夢、擁抱新烏克蘭認同的青年,怎麼向世界投遞故事?
學者觀察,脫俄入歐的「新烏克蘭人」認同已成主流,年輕的內容創作者選材也愈加本土化。「烏克蘭所在地在歷史上被稱作哥薩克Cossacks,意思是『自由人』。或許,歷史遺緒的影響比我們想像得更深刻。」
2022.3.14
時事
認同
俄羅斯
烏克蘭
文化
歷史
媒體
語言
軍事
Fill 1
評論
郭力昕/雙語國家政策,和根深的文化自卑
政府推動全英文授課、邁向2030雙語國家,學者除了警告獨尊英語對本土語言文化主體性的可能傷害,更指出社會不同世代對國際化的經驗和想像,別「依自身的局限與無知,將未來的世代一起陪葬」。
2022.3.10
教育
政治政策
認同
文化
社會觀察
歷史
媒體
語言
Fill 1
國際.兩岸
書本彈藥庫:來自基輔文化前線上的快報
烏克蘭出版人阿內塔.安東年科(Anetta Antonenko)的書、貓、語言,和她的槍,都已準備就緒。在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頓巴斯戰爭開始的同一年,阿內塔開始以烏克蘭文出版書籍。8年來,烏克蘭文化人在智識上抵抗入侵,如今他們也無懼提槍。
2022.3.6
出版
時事
烏克蘭
文化
歷史
語言
軍事
Fill 1
環境.教育
教育部祭殺手鐧,欲斷私校與掮客「要外生也要錢」利益鏈
《報導者》專訪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他透露將在2022年設計「國際專修部」制度,確保外籍生有能力融入台灣大學生活。這個制度是否能改善部分學校的招生亂象?
2022.1.9
人權
勞權
教育
政治政策
語言
少子化
仲介
新南向政策
Fill 1
評論
永遠的菊花田:交工樂隊、台灣民謠搖滾與黑膠形式
黑膠唱片(LP)在鍾永豐與林生祥的音樂與政治成年之路上隱然有重要地位,並開啟從鄉土台灣通往遠方原聲世界的入口;也促使他們以一種史詩的、經由技術介入的形式,回應了7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的時代呼籲──「唱自己的歌」。
2022.1.3
高雄
音樂創作
鍾永豐
認同
經濟
書摘
歷史
語言
移民
Fill 1
評論
交織異溫層的城中之城:台中東協廣場的舊社區與新族裔
舊名「一廣」的台中東協廣場,在政大民族系助理教授劉子愷眼中彷彿一座城中城:由本地老居民與外來移工相遇而拼湊出的都市空間,由網狀關係形塑出既熟悉又陌生的異溫層。這裡有著多語的階序關係,手機、預付卡和社群媒體串聯的另類文化……
2021.10.26
台中
移工
建築
社群媒體
東南亞
文化
社會觀察
書摘
語言
Fill 1
文化.藝術
一本手稿打開的糾結歷史:博學家、野心家、外交家,李仙得為19世紀台灣留下的永恆身影
帝國主義者、日本征台論鼓吹者、博學通才的野心家、關鍵史料記錄者...台劇《斯卡羅》引起的討論之一,是法裔美國外交官「李仙得」的面貌究竟為何?「愈深入了解李仙得,就愈為著迷」,我們專訪三位史學家,談他們追尋李仙得《台灣紀行》手稿十數年的發現。
2021.9.16
原住民
戲劇
日本
外交
美國
文化
攝影
國際關係
歷史
語言
Fill 1
影像
馬雨辰/後疫情時代ㄟ「阮」
「我覺得劇團可以向不同族群展開雙手。」嘉義在地現代劇劇團「阮劇團」成立18載,在大疫之下,他們完成史詩級台語大劇《十殿》在北中南國家級場館巡演,卻也因三級警戒,陷入生計困窘。成年禮後,阮劇團的下一步會是未完待續⋯⋯
2021.9.4
嘉義
在地傳真
文化
攝影
COVID-19
語言
1
2
3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