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地震
Fill 1
國際.兩岸
土耳其世紀強震:死亡數恐破萬,暴雪冰封難救人,敘利亞內戰拖住國際馳援
土耳其─敘利亞邊境2月6日連續規模7.8、7.5的地震,不到24小時已造成破萬傷亡,但當地適逢寒流,使救援時間更加緊迫,《報導者》爬梳災情重點和國際政治焦點,並訪問國內3位地球科學專家解析,這次連環強震發生成因與災後觀察重點。
2023.2.6
地震
災後重建
科學
敘利亞
土耳其
國際關係
戰爭
Fill 1
評論
佘健源、劉玉皙/地震風險資訊揭露,會影響房價嗎?
9月台東兩震,再度暴露地震風險資訊揭露不足的問題。資訊揭露真會造成社會恐慌、房價慘跌嗎?學者以高雄美濃地震、台南維冠大樓倒塌後,政府被迫釋出土壤液化潛勢資訊為例,說出答案⋯⋯
2022.10.4
地震
政治政策
科學
開放資料
經濟
房地產
Fill 1
環境.教育
918池上地震可能解開半世紀中央山脈斷層之謎──我們如何與「未知」斷層共存?
專家認為,917、918地震可能是學界早在57年前就曾經提出的「中央山脈斷層」所致。關於這條謎樣的斷層,我們目前知道多少?918池上地震是否可能揭開它神祕的面紗?地調所的公告腳步,又該如何與時俱進?
2022.9.22
環境
地震
花蓮
台東
時事
科學
防災
Fill 1
環境.教育
【影像全紀錄】世界首見光纖打入米崙斷層,台灣再創地震觀測新猷
台灣科學家以全球地震科學最先進的工具「光纖」,開啟世界級的斷層鑽井計畫,將光纖穿過米崙斷層帶做監測。《報導者》以9個月影像紀錄,直擊此一重要里程碑如何達成。
2022.9.19
環境
地震
產業
科學
科技
防災
Fill 1
環境.教育
從車籠埔到米崙,台灣世界級地震科研的「天龍特攻隊」
921後的車籠埔計畫讓台灣地震科研邁入世界之林,此次米崙計畫團隊有轟動國際的鑽井技術人、解密岩石的「偵探」、幫地球拍X光片的「成像專家」以及比地球科學家還懂地震儀的人⋯⋯
2022.9.19
環境
地震
產業
科學
科技
人物專訪
防災
公共安全
Fill 1
環境.教育
大地震來了!你能順利逃生嗎?
地震求生不能只靠背SOP,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臨場應變。《報導者》與FB粉專「震識」副總編輯潘昌志、銘傳建築系教授王价巨合作,模擬5大居家常見情境,快來檢測並增強自己的逃生知識!
2022.9.18
地震
遊戲
建築
防災
Fill 1
影像
以震殤寫就家史──古墓尋根、論文祭祖的傳家故事
每個台灣家庭,都有因地震串起的私屬家族故事。知名餅店老闆張桂碧、退休記者曾應鐘,家族與家鄉分別於421地震和921大地震中頹圮,卻也因此凝視過往風華與傷痕,重新找到「家」的意義⋯⋯
2022.9.18
地震
台中
災後重建
家庭
攝影
歷史
南投
Fill 1
環境.教育
【918池上地震凸顯的長期危機】政府漠視斷層研究、開發政策脫鉤,連台積電都向橋科說「No」
台積電提前避險退出橋科、規模6.8的918池上地震,皆凸顯政府應加速地質調查,並與政策緊密相連。
2022.9.17
環境
地震
高雄
台東
產業
時事
政府國會
科學
防災
交通
經濟
Fill 1
評論
林孟皇/《女法醫 朝顏》:以日常編織意義之網,溫柔包容逝去的真相
改編自漫畫《監察醫 朝顏》的日劇《女法醫 朝顏》,主角任職之處的法醫多是女性,完全顛覆性別刻板印象。第二個顛覆在於把許多鏡頭分給朝顏家的日常生活,其餘才是處理案件,提醒著觀眾,何謂活著的意義⋯⋯。
2021.10.1
地震
戲劇
司法
日本
災後重建
性別平權
家庭
法律人追劇
心理
法醫
Fill 1
影像
Viola Kam/東日本大地震後10年,石卷人們的日常努力
10年前,他到311東日本大地震死傷最慘重的石卷市當義工。10年後,他累積一卷卷底片所呈現的震災痕跡,是紀錄、是紀念,也是提醒:人們從未放棄向前。
2021.3.11
地震
日本
災後重建
攝影
1
2
3
4
5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