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登山健行
Fill 1
環境.教育
讓山,成為一所學校
讓山成為一所學校,帶著我們的孩子,走進這個寬闊的野地教育空間之中,不為考試,也不為生存,而是為了學習看見生命中本質的美好。
2021.1.22
教育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環境.教育
【山思而行】 速度的意義
近年台灣登山界出現越野跑的嘗試,將6~7天的登山路程,縮短至1日完成。但爬山,為什麼要爬得這麼快?張元植分享他在山林奔跑的體悟。
2020.11.20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環境.教育
【山思而行】茅廁頓開
台灣去年宣示山林開放,但要命的是,台灣登山客對於「排泄物」處理,從20年前就沒什麼正確認知。高山地區不如人們想像,可以「自然分解」一切。排泄物、衛生紙,正大量汙染土地、水源,扭轉山林風景。
2020.10.16
環境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公衛
Fill 1
環境.教育
【山思而行】登山,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若要問在登山中學到了什麼?我想是面對危險的態度。「探險」和無謀的「冒險」不同,具備見識、明瞭風險、做足準備,有膽識的冒險者,才能真正成為一名探險者。
2020.8.14
教育
觀光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環境.教育
【山思而行】阿拉斯加之死
電影《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拍出了主角為了尋找自我,在荒野中的廢棄巴士獨處4個月的旅程。反思台灣的家庭教育,我們有給孩子走入自然、獨自探險,並思考自己的機會嗎?
2020.7.10
教育
登山健行
家庭
山思而行
Fill 1
環境.教育
【山思而行】登山光譜中的幾束色彩
爬得久了,我發現很多人鍾情於山,不只是為了「到達山頭的成就」。為了歷史、為尋找「理論上」存在的神木,抑或是想用鏡頭留下剎那永恆⋯⋯山承載的可能性,讓登山成為一種最豐富多元的運動。
2020.6.12
環境
教育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山思而行】果敢的探險──關掉Google地圖,找回觀察力和動物本能
國際攀登計畫因COVID-19疫情暫停,他拋卻Google科技,用1張照片、2個座標,延著獸徑探索台灣,與星空、神木相會。
2020.5.15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環境.教育
【山思而行】來、回之間:登山作為試煉,亦或一種鄉愁
登山所為何在?登山者是「來」山上征服,還是「回」山中生活?對張元植而言,登山就是在文明都市的繁雜之外,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真實、與鄉愁。
2020.4.11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山思而行】記一回冬攀玉山的學生雪訓:學習與大自然及自己身體對話
第一次帶學生在冬季攀登玉山,從陽光到風雪驟起,穿過箭竹林,途中發生學生氣喘,登山有種種難以預測的狀況,如何感受自身體況與大自然環境並即時做出反應?是這場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2020.3.14
實驗教育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環境.教育
【山思而行】登山中的死亡,對生命的凝視
正因為登山與死亡緊緊相扣,它與其他運動產生了決定性的差異。生命本就無常,透過登山讓人意識到人的脆弱,反而更能讓人切身體會與咀嚼何謂生命。
2020.2.15
體育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1
2
3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