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摘

鏡中山脈的祕密:台灣高山上,橫斷山後代守護萬年的生物記憶
白馬雪山。橫斷山的國度,連綿的山如凝固的海浪,雪峰在藍天下發亮。橫斷山區的古老植物,與台灣高山有著間斷分布的遷徙與連結之謎,正等待學者深入探討。(攝影/游旨价)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精選書摘】

本文為《橫斷臺灣:追尋臺灣高山植物地理起源》導言部分書摘,經春山出版授權刊登。

要瞭解台灣,要走向更遠的地方。繼《通往世界的植物》後,游旨价從東亞特有的山地杜鵑花、硬葉櫟與小檗等植物類群著手,前往泛青藏高地的廣大山域追尋台灣高山植物的地理起源,試圖釐清喜馬拉雅與橫斷山和台灣高山生物相之間的關係。

台灣高山生物(尤其是植物)與泛青藏高地生物相間的關聯,是台灣學術界探索至少百年的謎題,但備受東亞學者矚目的橫斷山─台灣間斷分布現象,卻鮮少為國人所知。21世紀伊始,橫斷山逐漸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研究熱點。台灣與橫斷山之間呈現的間斷分布,說明這個年輕的高山島,竟與北半球最古老的山地植被存在親緣性。《橫斷臺灣》從科學最前沿的角度,包含地質、氣候、化石與DNA研究,力圖呈現這些植物類群可能的遷徙之謎。 在游旨价筆下,台灣的高山不只是一處生物傳播的驛站,也是某種特定生命演化模式的場域,這些形態各異的植物,默默在高山上守護古老而遙遠的記憶。透過本書洪堡式的生物地理學探索,我們會瞭解到,原來不動的植物,才是最瘋狂的旅人。

阿薩.格雷的視野──在地視角的植物敘事

1803年,美國政府從拿破崙手中買下超過200萬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領地,揭開了美國西部大拓荒的序曲。時任美國總統的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任命路易斯(Meriwither Lewis)和克拉克(William Clark)兩位年輕軍官帶領一支探險隊,前往路易斯安那以及更西部的太平洋沿岸進行地理和資源調查。1848年,美國自美墨戰爭(Mexican–American War)奪得原屬墨西哥的內華達山脈及鄰近的高原地區,淘金熱隨後燃起,整個北美洲西部的自然萬象,不論是金子還是植物,都成為美國之物。

不像被英國人經營了兩個世紀的東部地區,美國西部是一處充滿野性的新世界。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鑲嵌著壯闊的大草原、積雪的洛磯山脈、優勝美地的花崗岩大峽谷以及炎熱的沙漠荒原。多樣的地貌與生態,孕育的是極具特色的植物多樣性。美國西部是世界知名的特有植物熱點,獵奇的沙漠植物、優雅的山地森林、世界最老樹(刺果松)、世界最高樹(紅杉),以及世界最大樹(世界爺)的發現,開拓了世人對植物的想像。然而,在19世紀中葉之前,來自西部拓荒衍生的植物學材料、研究話語權大抵都由歐洲科學界主導,直到哈佛大學的博物學教授阿薩.格雷(Asa Gray)的行動才有了改變的契機。阿薩.格雷系統地籌集資金,並組織專業的採集人員,將他們一批批送往美國西部進行採集。

「必須有人冒險進入這片未知的領域⋯⋯」阿薩.格雷的目的是完整地調查美國西部的植物,並將這些新發現置於全球化脈絡底下去研究。而阿薩.格雷的願景則是,美國境內的植物,無論是標本還是新物種的發表,都應該是屬於美國人,也是美國人該做的事。「儘管墨西哥人興趣缺缺,但我們對新西班牙和洛磯山脈的植物有著許多好奇。」在美國植物學家眼裡,這些植物的價值與西部的金子一般珍貴。

阿薩.格雷如今被尊稱為美國植物學之父。他生於1810年,紐約州北部的一個北愛爾蘭裔貧寒家庭,年輕時曾長期在美國植物學者托瑞(John Torrey)處當助手,在那時開始對植物學產生興趣,也很快成為了專業學者。1838至1839年,阿薩.格雷前往植物學歷史悠遠的歐洲進行考察。他在倫敦、巴黎、維也納、日內瓦和柏林的標本館間穿梭,渴望從歐洲人的收藏取得關於北美洲植物的新資訊。而在汲汲於標本的同時,阿薩.格雷在心中卻也產生一股強烈的情緒,他多麽希望北美洲的植物應該被保存在美國本土,並在美國被研究。19世紀中葉,在阿薩.格雷以及他的夥伴、合作者的努力之下,以美國西部的植物世界為舞台,美國正式迎來屬於自己的植物大命名時代。直至今日,美國的植物研究的動能依然閃耀、活躍。

冰河時代的遺產──以台灣為名的生物地理模式
台灣的中央,曾經一如美國西部充滿野性。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座座直上雲表的高山。這些山峰的起源或可追溯到5、600萬年前板塊擠壓的造山運動,而在近100萬年間海拔大幅隆升。(筆者私人通訊)
指上述句子是作者與地質學家私人通訊得來的數據,不是出自正式研究論文。
類型多變的森林隨之發育與擴張,成為四方生物遷徙、交流的驛站。它們之中,尤其是深根大地的植物,因緣際會滯留於此。在山脈胎動的聲響中,演化成一個個島嶼特有譜系。長久以來,科學之眼未曾窺探這片山林荒野及其珍藏的物種。直到1895年,日本帝國的博物學者首度來到群山。他們滿腔熱血,奔走山林,立志以所學知識,驅散植物學裡未知的黑暗。當數以千計的新物種陸續自山林中被發現,台灣終以東亞植物多樣性之島的樣貌走上世界植物研究的舞台。
Fill 1
1975年出版的《台灣植物誌》第一版封面。(圖片來源/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1975年出版的《台灣植物誌》第一版封面。(圖片來源/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大和民族對台灣山林的掌控終因終戰來臨而結束,當警察與軍隊退出山林,當易達之處已被走過,台灣山地植物的探索彷彿在戰亂之中重新回到黑暗時刻。1975至1979年《臺灣植物誌》第一版(Flora of Taiwan)陸續完成、出版
《臺灣植物誌》(Flora of Taiwan)與美國有關。1969年1月臺美雙方簽訂一項關於學術合作的協定,共同編纂《臺灣植物誌》。編輯委員於1973年組成,成員為李惠林、劉棠瑞、黃增泉、小山鐵夫、棣慕華(Charles E Devol)等5位教授,1975至1979年陸續出版6卷。第二版則於1993至2002年陸續出版,亦為6卷。
,台灣終於擁有為台灣人而寫的第一份植物資料庫,儘管島嶼中央的大片山地,除了原住民族的神話,鮮少再有科學的痕跡。當許多台灣植物的模式標本收藏於日本與美國,植物誌的參考資料亦多承繼於日治時期與外國文獻,研究人員心中或許也曾有過阿薩.格雷的感嘆,多麽希望台灣的植物應該被保存在台灣本島,並在台灣被研究。走過日治時期的台灣植物大命名時代,台灣山林的植物學除了分類學的訂正、新物種的搜尋,還有什麼新方向可以探索?甚而,我們獨特的山林物種是否能在全球範圍內,為整體植物科學領域帶來啟示?基於台灣的地理位置與地質歷史,生物地理學理應成為探索的一個方向。

如果物種間的利用關係(exploitation)構成了生物演化的獨特脈絡,那麼物種與地理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則揭露了生命與地球之間不可切分的羈絆。企鵝為什麼只出現在南半球,北極熊又為什麼只分布北半球?生物地理學(biogeography)就是一門探討這類問題的學科。而世界上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千變萬化,除了「特有」現象之外,「間斷分布」現象是其中一個備受人們關注的模式。所謂「間斷」,係指同一生物分類群(或近緣分類群)分布在兩個或更多相互分離的區域,其間被高山、沙漠或海洋等其他不適合植物生長和傳播的地理屏障所阻隔。早在18世紀,歐美的博物學者就留意到生物的「間斷分布」現象,近兩個世紀來,「間斷分布」不僅為科學貢獻新知,也影響了各國的政治、經貿發展,譬如間斷分布在東亞與北美的人蔘屬物種。18世紀末,靠著出口人蔘(花旗蔘)到中國,美國緩解了始政初期的財政困難,並與中國的貿易與外交關係打下了基礎。但在生物學者眼裡,「間斷分布」現象不是生財工具,而是地球為特定一組生物與地區專門譜寫的自然史協奏曲。

在世界為數不多的間斷分布現象中,台灣竟得天獨厚地擁有一個:橫斷山─台灣間斷分布。長久以來,學界習慣將其稱為「東喜馬拉雅─台灣間斷分布」或「中國西南─台灣間斷分布」,本書採取作者個人觀點,將其詮釋為「橫斷山─台灣間斷分布」,相關論述與理由可見內文。1906年,早田文藏發表了台灣杉,原先被認為是台灣特有之物。然而1939年,東亞大陸的台灣杉族群陸續在橫斷山雲貴高原被發現,這種間斷分布現象開始引起東亞植物學者的關注。許多學者如今認為,這種生物地理模式應是冰河時代的遺產。

在距今約258萬年前的更新世,全球進入冰河循環期的氣候。這場持續至今,百萬年尺度的氣候變遷,塑造了第四紀以來的海洋與陸地環境格局,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物群落(包含人屬的出現與演化)。2萬6千前至2萬年前,那是最近一次冰河最盛期,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和南極發育著大規模的冰棚,全球有四分之一陸地都被厚實的冰棚覆蓋著。彼時,當許多生命消亡於冰雪之中,東亞山地上喜歡季節性寒冷的植物譜系反而獲得意外的新生。冰河期時,因全球降溫,棲息於橫斷山的生物的生育地有了擴張的契機。經由東亞南方的高原與東西向山脈,它們獲得離開橫斷山的機會,其中,往東遷徙的譜系有些跨越了台灣陸橋陸續抵達台灣。間冰期時,全球氣溫回升,台灣海峽復現,這條山廊也因海拔不夠高,無法保留橫斷山生物適合的生育地,不僅路徑上的橫斷山生物相繼滅絕,橫斷山的生物亦難以大規模東遷。獨自一隅的台灣高山,成為間冰期時橫斷山東遷生物譜系的避難之所。

在新生代後期東亞的生物演化史裡,橫斷山是一個十分重要且關鍵的存在,與它最息息相關的生物類群是山地生物。在近期研究裡,世上現存最古老的高山植被,極有可能就存在於橫斷山上。橫斷山是北半球最著名的山之國度,高山地帶的存在時間可能至少有3,000萬年,擁有大量古老或孑遺的生物譜系。在冰河期時,橫斷山山地物種適居的範圍擴大,整個山區成為物種演化的搖籃,在間冰期時,則成為庇蔭山地物種的避難所。

這些發生在冰河時代,圍繞橫斷山發生的各式生物遷徙、擴散,如今大抵隨著間冰期的到來,以及山地生物的滅絕而被抹去。作為山岳之島,位於東亞島弧的台灣,得天獨厚地擁有一塊遼闊的高山地貌,但從生物演化的歷史來看,隱藏在這片山域中真正珍貴的無形之物,是由台灣高山上橫斷山後代守護萬年的回憶,一段台灣與世界最古老之山之間獨一無二的連結。

蜀山之王的御苑──橫斷山七脈珍藏的花草

在全球植物多樣性的研究,橫斷山曾一度不為人所知。長達一個世紀的時光,安地斯山與喜馬拉雅山一直是世人最為推崇的植物多樣性天堂,也是研究熱點。但近年來,橫斷山卻以北半球植物多樣性中心的姿態,一舉躍上世界的舞台。它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為什麼我們日常生活中都不曾聽聞過?

其實,橫斷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山域的總稱。它的主體,由7座方向大致南北走向的雄偉山脈所構成。由東至西,分別是岷山山脈、邛崍山脈、大雪山脈、沙魯里山脈、芒康山脈(南部山區又稱雲嶺)、他念他翁山脈(南部山區又稱怒山)和伯舒拉嶺(南部山區稱高黎貢山)。對台灣人來說,橫斷山或許並不陌生,著名的蜀山之王貢嘎山即為其最高峰,位在大雪山脈上。而邛崍山脈的四姑娘山,主峰么妹峰更是喜愛技術攀登之人心中的傳奇山峰。另外,在雲嶺、怒山與高黎貢山並列之處,三條東亞大河,怒江(薩爾溫江上游)、瀾滄江(湄公河上游)和金沙江(長江上游)縱切高山,平行而下,形成地理課本中的地形奇觀「三江並流大峽谷」。

Fill 1
橫斷山、 雲貴高原、中國西南、高山、書摘、橫斷台灣
橫斷山區域的七大山脈,皆為南北向縱走,也是許多大江的起源地。(繪圖/郭仲耘、楊雅婷;圖片提供/春山出版)

然而,「橫斷山」之名究竟源起何時,又由何人而起,文史考察未有確論。辭典裡「橫斷」一詞之釋義乃橫向截擊,斷其後援。因此橫斷山一詞照字面上來看,應是指一座東西向之橫山,斷絕了或南或北山之行。但根據清末文獻,橫斷山似乎專指四川盆地西部廣泛而巍峨的大片雪山地帶,「橫斷」二字意味因此山域的存在,兩側的橫向交流受到阻斷。在國際學術界,「Hengduan Mts.(或Shan)」(橫斷山)也是一個相對年輕的詞彙,最早僅能追溯到1975年,遠遠晚於「Himalaya」(喜馬拉雅)和「Tibet」(西藏)開始被使用的年代。因為命名淵源不明,導致指稱的地區不明,關於「橫斷山」的生物地理學研究,亦從內涵上產生了問題。

精確的術語是不同科學領域進行交流和比較的基礎,而地名不僅是地理學的基礎,也是生物地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元素。但眾所皆知,地理區域的名稱和邊界卻經常帶有爭議,一地多名的情況十分普遍。對於山地生物的研究來說,每座山脈從地質和地形的角度,都有特定的範圍、地貌特色和地質歷史。如果不能精確地指稱山脈,即有可能做出不明確的生物地理推論,影響後續的研究工作。這種情況恰好就展現在「橫斷山─台灣間斷分布」的主題上。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許多國家基於物種多樣性的特色,將橫斷山針葉林帶以上的區域稱為「中國西南山地」(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與「喜馬拉雅山」並列於世界銀行列舉的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名單上,「橫斷山─台灣間斷分布」也因此經常以「中國西南山地─台灣間斷分布」的形式呈現於各式文獻中。另一方面,台灣本地或許是受日本時代文獻的影響,研究人員極少提到橫斷山。但其實遍覽日治時期以來,坊間或學術著作所提及的「喜馬拉雅」、「東喜馬拉雅」、「青藏高原東部」、「中國西部」或「中國西南山地」等地名,其實即是指橫斷山或橫斷山部分地區。這種地名指稱重疊、異名的情況,不僅長期掩蓋台灣與橫斷山之間的連結,也成為台灣山地生物自然歷史中一個失落的環節。

近20年來,透過地理資訊系統,基於生態類型、最新的地貌和地質學證據,植物學者對於「橫斷山」的地理範圍有了更細緻的劃分。目前,它的西界即是喜馬拉雅山的東界,可以由嘉黎(Jiali)斷裂帶與布曲(Puqu)斷層劃出,地貌上則可以對應到易貢藏布、帕隆藏布、貢日嘎布曲和邁立開江(Mali river)。而橫斷山的東界,則大致劃分在岷山與四川盆地西緣、西南緣(地質上對應的是龍門山斷裂帶、鮮水河─小江斷裂帶的所在)。山域總面積大約為587,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730公尺,和南湖大山主峰的海拔(3,742公尺)相當。如今,橫斷山與鄰近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和中亞山系更被視為共同構成「泛青藏高地」(Pan-Tibetan Highland)。這是世界上現存面積最大、平均海拔最高的一片土地,亞洲10條主要大河由此發源,滋育下游的芸芸眾生。泛青藏高地既是世界屋脊,也是14座8千公尺巨峰的所在,橫斷山在其中,不以海拔相爭,而以蓬勃的生物多樣性為美。據植物學者統計,目前橫斷山約有12,800種維管束植物,至少3,300種特有種、89個特有屬,地區山地植物特有種的數量高居北半球之首。對我來說,倘若貢嘎山真是神話中的群山之王,那麼開滿奇珍異草的橫斷山,就是這位山之主最美麗的大內御苑。

Fill 1
橫斷山、喜馬拉雅山、聖母峰、青藏高原、高山、書摘、橫斷台灣
(繪圖/郭仲耘;來源/Name and scale matter: Clarifying the geography of Tibetan Plateau and adjacent mountain regions. Global and Planetary 215: No. 103893 (2022). ;圖片提供/春山出版)
鏡中的山脈──兩相輝映的自然
「不論我這一生將有多長,橫斷山在我心中始終都將占據一個特別的位子。它讓我相信,原來世界上真的存在著像大海一般遼闊,無邊無際的山。」

記得大學時剛開始爬山,社團大多帶我在中級山的密林中活動,那時常常覺得,台灣的山為什麼那麼深,看起來短短的距離,在裡頭行走卻總有怎樣都繞不完的感覺。之後,當我爬了高山,首次站上玉山頂,卻又突然發覺,台灣怎麼這麼小。向北遠眺,就可以看見雪山和中央尖山;往南一看,像是兩座金字塔的關山與北大武山彷彿就在不遠處。站在玉山頂俯視台灣島,彷彿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輪廓。但橫斷山不一樣,但憑你隨意站上一個高山的埡口,極目所見,都是一層又一層的山巒。它們就像湧向地平線的凝固浪潮,浪尖上是一座座尖凸的雪峰,在藍天中閃閃發亮。橫斷山是一個真正的山之王國,只要置身其中,山似乎就是你的命運,你的主宰。然而奇怪的是,面對這樣一座巨大、充滿山的陌生國度,我卻不會感到緊張與害怕。通過山上的植物、森林,橫斷山反而不時讓我有種回到家鄉山林的感覺。

2019年,我第一次來到橫斷山。當時,在邛崍山脈的夾金山,我興奮地呼喊著山坡上一棵棵的高山櫟,在半山腰用力地以雙眼留下玉山箭竹翠綠的竹影。在岷江上游支流的河谷裡,我看到沿路開得美麗的小白頭翁,河岸邊的樹林,長著模樣讓我無比熟悉的常綠性小檗──這類小檗在台灣分化出12個物種,但在橫斷山可能超過80餘種。在離台灣如此遙遠的深山中,與這些植物的相遇有如他鄉遇故知,令人心中特別感動。然而感動之餘,橫斷山也著實為我帶來許多新知。特有在橫斷山的高山植物類群,塔黃、雪蓮花、雪兔子和雪靈芝,用獨特的形態拓展了我的世界觀。山野中開得繽紛繚亂的報春花,和美豔高貴的喜馬拉雅杜鵑花,更是讓人依戀沉迷。我天馬行空地想著,橫斷山真像是放大了數千倍的中央山脈,不僅山更高、谷更深,植物種類也更多更新奇。如果有天台灣從島嶼變成一片大陸,那麼中央山脈的模樣,應該就和眼前的橫斷山一樣吧!

Fill 1
台灣島中央山脈北段山區的山彙盟主──南湖大山主峰,素有帝王之山的美譽。(攝影/林雋)
台灣島中央山脈北段山區的山彙盟主──南湖大山主峰,素有帝王之山的美譽。(攝影/林雋)

這些年,我在橫斷山的植物採集旅程中漸漸領悟,作為東亞山彙的盟主,橫斷山不僅僅只是我幻想中放大了數百倍的中央山脈,它更像地球母親為山岳自然所寫的一本百科全書。尤其,在生物地理學的連結下,橫斷山能為台灣山地所揭示的,遠遠超過植物種類間的相似性。我所嚮往的高山生物演化之謎的答案,台灣山地植物的原鄉,或許都能在這裡找到。有關台灣高山特有種的種化機制,自日治時期以來,便因研究動能不足一直是未解之謎。這個科學問題涉及了高山環境如何產生新物種的機制,不僅研究台灣生物的人好奇,也是全球許多植物學者探究的尖端領域。橫斷山作為全球高山生物研究的重鎮,各地學者已關注過各式各樣的主題,嘗試過許許多多的研究方法。雖然台灣的高山存在年代比橫斷山年輕許多,兩者乍看之下沒有可比性。但是學者們已然發現,台灣與橫斷山多數新物種的起源時間或許都落在過去200萬至100萬年內,明顯地皆與冰河期有關,且兩地海拔相近、緯度相近,又有生物地理起源的關聯。如果關注的是年輕特有種的演化歷史,來自橫斷山的研究成果都能成為台灣重要的參考文獻。

近期,東亞植物學者更歸納出橫斷山年輕特有種種化的三大驅動因素,對台灣高山植物的研究尤具啟示意義。這三大因素,第一是地質、氣候方面的驅動因素,強調造山運動、複雜生態棲位的演化、天空島(sky island)
天空島是指被非山地環境所包圍、在生態上孤立的高山地帶。這原本指的是位於亞歷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南邊邊境附近的地區。但現在也被擴大應用於類似的孤立高地或高山。受到地理隔絕與生態特殊性的影響,天空島的特有物種比例往往很高。
效應等外在環境對種化的影響。第二,則是遺傳方面的驅動因素,包含雜交、多倍體化等彰顯於生殖細胞內的微觀變化。最後,是生態性的驅動因素,像是物種之間各種利用關係的演化,這與新物種誕生後的存續甚有關聯。這些因素彼此在台灣高山特有種的演化歷史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我們已知的太少太少。

我與橫斷山的相識只有短短數年,但過程總讓我感覺與台灣之山的相識十分相似。從一開始滿懷熱情、沒有目的,到開始思考山的意義,進而通過學術濾鏡,首次看見山裡的無形地景─物種之間交織的演化時空。在橫斷山,我也從一座座雪山、一個個埡口認起,轉而思考橫斷山形而上的定義,最終,在研究思路裡看見交織於橫斷山的生命之網。然而,令我意外、我不曾預期到的是,會在橫斷山見到山的另一層無形地景──博物學者留在山林中的時空遺緒。那是我追尋小檗的過程中,台灣山林曾教導我觀看的視野。

我曾為尋找長葉小檗,跟隨森丑之助的旅札上山。為了尋找神武小檗,攀上標本記述的倫原山,那是呂勝由老師在島嶼之南的採集點。我在東京大學標本館裡,見到川上瀧彌講述玉山小檗的筆跡,也在早田氏小檗的模式標本上學習辨識清水水島的簽名。還有早田文藏發表台灣杉的歷史,日籍登山家生駒高常、古平勝三在大霸尖山的攀登中第一次帶回的南湖蒿草的記事,台灣的山林中,充滿著學者跨越時空留存的情感與回憶。而在橫斷山,我也同樣在追尋小檗的路上,不期然地與上個世紀的歐美博物學者產生了交集。我在不知不覺中,將威爾森(Ernest H. Wilson)來到松潘尋找美麗百合與蘭花的故事牢記於心,對虎克(Joseph Hooker)與佛雷斯特(George Forrest)為喜馬拉雅杜鵑花的癡迷感同身受。我站在瀾滄江與金沙江的分水嶺(雲嶺),想像金敦─渥德(Frank Kington-Ward)在三江峽谷的驚險冒險,也在蒼山上眺望洱海,幻想賴神甫(Père Jean Marie Delavay)辛勤採集植物的身影。每每經過玉龍雪山,我總會想起納西族植物嚮導「老趙」(趙成章)的家族,以及長居在此記錄東巴文化的洛克(Joseph Rock)。橫斷山上,不僅有植物的繽紛身影,也滿溢著博物學者的遺緒。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4
玉山小檗。(攝影/Jerome Ko/CC BY-NC 4.0/iNaturalist)

4年前,當自己毅然決定前往陌生的橫斷山,不免隱隱有著悲傷與徬徨,總暗自以為離開家鄉的島與山會是人生錯誤的選擇。但是結果表明,離開得愈遠,或許才能靠得愈近。經過橫斷山這片大山的洗禮,我感受到人生始終圍繞著山的離去與歸來,更有感於山的外型地貌只是祂最容易接近的一面。因為,橫斷山真正讓我感到巨大的,並非實際的山巒,而是山上植物千萬年來的演化,以及幾代人們逐夢的遺緒。這些跨越時空存在的無形之物,可以跨越國界,超過物種的藩籬,讓山真正在意義上如海洋一般遼闊。有人曾對我說,居住在台灣這座島嶼,不時會有一種被世界遺棄的感覺。是的,這座孤懸海中的島嶼,的確也曾令我感到孤單。但我藉由山地植物的生命,理解到島嶼並不孤獨,它不是生物演化的死胡同,當然也不會是旅程的終點。由植物作證,台灣的高山上有著大量來自遠古的山脈與大陸的新生與傳承。從高山峽谷、山地森林再到特有物種演化的機制,橫斷山與台灣高山就像鏡中彼此的倒影,映照著共有的自然歷史,也銘記著彼此的生物回憶。

面對鏡中的兩座山脈,我知道,每當我向橫斷山走近一步,我也就朝心中的台灣山林愈靠近了一步。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