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個人即政治」:談1990年代以降的台灣女性私電影
從私我出發、看似細瑣的女性個人紀錄片,實則透露主觀認知如何鑲嵌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並建立私領域的自主與女性集體歷史發展的交集。從這些私電影,方能得見家庭及社會文化結構是如何深入到微小而日常的生活肌理及個人的內在意識。
2022.6.24
同志家庭
導演
紀錄片
性別平權
育兒
家庭
社會觀察
親密關係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以獨立人格,造自己的反──黃明川對談孫松榮
台灣獨立電影先驅、第22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黃明川,與電影學者孫松榮對談獨立電影的經驗和理念,火花十足。黃明川強調,如果沒有「獨立人格」,所做的獨立製片就只是形式。
2022.5.27
導演
原住民
產業
電影
解嚴
社會觀察
歷史
言論自由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掀浪者牟敦芾與他的未竟之業
自2018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後,「叛逆導演」牟敦芾的《不敢跟你講》(1969)和《跑道終點》(1971)便開始在世界巡迴放映並獲得熱烈迴響,討論著這兩部電影如何擁有改寫台灣電影史的可能性⋯⋯
2022.4.22
導演
香港
中國
產業
電影
歷史
言論自由
LGBTQ+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盜亦有道──專訪「秋海棠」錄影帶專賣店老闆陳昶飛
「台灣各大電影科系的老師如果沒有聽過『秋海棠』,就代表他在混。」在上個世紀的海盜時代,「秋海棠」販售的錄影帶和影碟成為台灣影青們的命脈、一種必要之惡的傳奇。看過手裡每一部片的老闆陳昶飛,是影癡、還是生意奇才?
2022.3.18
產業
司法
歐洲
社運
教育
電影
人物專訪
解嚴
經濟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林盈志/《秋決》1960-1972:一次文物再脈絡化的嘗試
電影文物典藏的意義是什麼?以李行導演經典作《秋決》為例,我們將明白如何透過專業人士的蒐藏研究,將原本「去脈絡化」的文物重新予以「再脈絡化」,除了找回原本在文化歷史脈絡下的意義,也讓人更立體地認識創作者與故事。
2022.2.25
導演
文化資產
電影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念念不忘,必有「影響」──專訪《影響》雜誌發行人王曉祥
70年代,中視節目《六十分鐘》、《歷史上的今天》,為閉鎖的台灣打開世界之窗,背後靈魂製作人就是王曉祥。但王曉祥不只是媒體人,更是電影人。他和一群台灣年輕影人創辦的《影響》雜誌,聚集了那個年代最敢言的影評人,不抱團取暖、不敬老尊賢,只就影論影,靠不支薪的編輯團存活9年,灌溉了一個世代的台灣電影土壤。
2022.1.28
電影
人物專訪
解嚴
歷史
媒體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要讓她們有希望:專訪李美彌導演
李美彌,一位不能不知道的台灣女導演。當八○年代大銀幕上充斥著沾滿血跡的性感女子舞槍弄棒,李美彌以通俗清新的文藝寫實之風,探討了不同人生階段的台灣女性所面臨的生命困境。
2021.12.24
導演
產業
性別平權
電影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時間裡的癡人──試片室、七○年代影癡、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以及其他
曾在蔡明亮《你那邊幾點》、《不散》客串,一頭白色長髮的知名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回憶在有電影檢查、配額制度的七○年代,如何在黨國與城郊邊陲不斷追逐大師作品,以及台映試片室的傳奇過往⋯⋯
2021.11.5
白色恐怖
產業
電影
人物專訪
解嚴
歷史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李泳泉/電檢對話錄──那一段剪出來的電影史
電檢處批示:「評論美國蘋果時,要強調還沒有本省的土產水果好吃!」從引發台灣新電影熱潮的「削蘋果事件」主角《兒子的大玩偶》起頭,本文爬梳十幾部電影當年被電檢處審查、文工會「建議」的公文,比戲劇還戲劇的電檢姿態和心理制約一覽無遺。
2021.10.22
政治政策
電影
解嚴
國民黨
歷史
言論自由
媒體
電影不欣賞
Fill 1
評論
李泳泉/迷航半世紀──我如何從電檢的夢魘中醒來
曾經,台灣電檢處也非常在意「辱華」。紀錄片研究工作者李泳泉從戒嚴時代下、少年的自己如何看到被荒謬剪輯的電影談起,如今他重新檢視電檢處的相關公文檔案,更發現電檢人員與發行片商如何協力「創作」,關鍵情節和對白或被消失、或被刪改,創造獨步全球的電影版本...
2021.9.24
政治政策
電影
解嚴
歷史
言論自由
電影不欣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