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專欄【電影不欣賞】

台北人,「6歲即好讀書」,從小在租書店裡讀萬卷書,大學開始在白鹿洞書坊工讀,來客絡繹不絕,恭逢其盛影音租書店最好的時代,而後商圈沒落、盜版猖獗、串流平台大軍壓垮租片產業,最後,疫情肆虐宛如最後一根稻草⋯⋯颱風前夕人們搶租片的榮景早已逝去,現在隨手開啟螢幕就能看電影,那是最壞的時代嗎?永華說:戲院電影放過就沒了、串流電影會下架,但蒐著一塊DVD,電影永遠是你的!
樂團傷心欲絕如是唱響一首〈搖滾糾察小隊長〉,以一句「地下社會用搖滾對抗師大里民自救會」為那幾年的拉扯作註。再經過師大公園,洋洋灑灑張貼20多項禁止事項,狹長一小片綠地似禁制區,每一項都是過往爭執的傷疤。整新的公園晶瑩剔透光明磊落,卻也是王謝堂前燕。燈火通明不復見,招牌的空位補上招租廣告,街道仍走得摩肩擦踵、車流擁擠,只不過是因為道路翻新施工、巷口縮減所致。
在人手一機、目光脫不開螢幕的時代,看電影再也不用急著到戲院,也不用離開沙發走一段路,到巷口那家百視達或亞藝影音報上會員資料租一張DVD。錄影帶或那台紅色跑車造型的倒帶機已少人悼念,光碟播放器快成古文物,打開電腦甚至手機,一個無法觸摸、在雲端平台承載成千上萬的影像,隨時隨地供人連線取用。
2017年,台灣百視達收起全台所有門市。亞藝影音多撐了幾年,2021年全面終止營運。前頭沙場戰得血淋正要改朝換代,後頭COVID-19等不及似地補刀斷命根。疫情肆虐全球,影展停辦、延期、上雲端。政令隨著大疫傳染死傷數字變動,電影院在半年內從關閉、重開又梅花座,好不容易重見天日,觀眾卻再也找不回來。更多的串流平台如雨後春筍占滿觀眾的視聽受器,看得仍多甚至更多,只是不再來老地方看了。二輪戲院四面楚歌,苦撐到21世紀。2024年底,新北唯一的二輪戲院板橋林園電影城熄燈,曾經受惠的台藝大學生甚至電影人紛紛致意。隔年初,南霸天全美戲院也倒下了,老師傅精心製作的大型手繪看板從此不再更新。不消10年,世界翻了一個面貌;不消10年,有些東西舊到得用手指去指。
80年代其後的40個年頭,師大商圈拔地而起登上巔峰又殞落;影視生態徹底開啟新局。這兩座宇宙的交界,是白鹿洞書坊,一家以漫畫、小說租售起家的專門店;並以此為基底,結合影音出租複合服務的開山始祖。堅守這塊交界領土的騎士,是師大白鹿洞的董事長解永華。
1996年,全台第一家白鹿洞書坊在仍是台北縣的淡水揭幕,鎖定學生客群,這家漫畫、小說租售專門店立在淡江大學一旁巷內。在租書業最接近頂峰時拔地而起,白鹿洞書坊每月展店一間,鼎盛時期,全台加盟店高達56家。百視達與亞藝影音相繼興盛,白鹿洞不落人後洞見商機,2000年起,除租賃小說、漫畫,更拓展出租DVD業務,成為台灣第一代複合式書籍影音出租店。2004年,白鹿洞進駐師大商圈,掛上「白鹿洞書坊師大店」招牌;那一年,從小在師大商圈廝混的解永華剛上大學。兩個都年輕,一個初出茅蘆;一個氣焰如虹,就這麼撞上了。

長於80年代──比DVD還要老,看的是錄影帶,紅色跑車造型的倒帶機是家家戶戶夢想的特斯拉;台灣新電影掀起革命;終於解嚴,黨禁、報禁解除,台灣人終於大口呼吸,舞廳、PUB、MTV成為時興夜生活景點──解永華誕生自世代的撞擊,像是兩塊板塊造出火山,她似自帶岩漿般的烈火,是榮民與新移民的結晶。
再大一點,取得人生第一串編號身分證字號,解永華能辦會員卡了,金門街、晉江街一帶租書店林立,都是她的後花園。父親見她孜孜矻矻很是歡喜。她不是標準的乖女孩,看門開了就要往外衝,是都市精華地段裡的野孩子。父親擔心她長成太妹,想著要留她在家,不打不罵,反而買了任天堂。遊樂器接上紅黃影音線,悉心指導如何開機,只希望她能盯著螢幕別往外混。沒想到這孩子與其沉溺虛擬世界,更為書香傾心,於是父親改買書給她,只是「都很難看」,解永華說。父親帶來的《三字經》、《二十四孝》十足老兵品味,勉強好看,因為插圖大張;她從鄰居姊姊家搬來的《小叮噹》漫畫,父親點評:「這是日本要皇民化我們的證據!」
解永華的母親同樣支持她看書。印尼華僑、客家人,隻身來台灣與父親相親結婚,她是新住民的大前輩。母親家中父輩教她讀書寫字,自己也念過幾年小學,一直到印尼政府下令禁止華文教育。輾轉來到台灣,養育一個徜徉文字、愛書成癡的女兒,好似圓了自己書讀得不夠的遺憾。母親,也是日後支持她扛下白鹿洞師大店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股東──或說,債主。
解永華上了大學,一所遠在天邊、改組太多次,名字多到記不得的大學,得騎著機車跋山涉水,遠到光是個雨天就消磨意志。她仍然沒事就逛溫羅汀、往書店裡鑽,或在師大商圈閒晃。晃著晃著,晃見剛掛上的「白鹿洞書坊師大店」招牌,「漫畫|小說|雜誌|DVD|出租」,藍底、白色標楷體字。內裝剛好,亮黃色的書櫃仍在組裝,空空如也。那是本能,積累十多年的本能,她看見一間書店要降生於此;是命運,多年以後說明是注定。「缺人嗎?」她問櫃台當班人員。「缺。你看漫畫嗎?」白鹿洞書坊正如日中天,缺的是大學城工讀生,解永華填了表,當天下午就上班了。那一年,工讀生時薪新台幣85元。
她包起書套,調節書套厚度、貼膠帶,一本一本做,一張大桌幾個人圍起來做起手工。那時候她不知道,這是試煉的第二關卡,就跟所有王道漫畫的英雄都不知道自己如何破關斬將一樣。她很快就成為王牌工讀生,白鹿洞拓展版圖時期,來自四面八方的加盟主都得到她跟前拜師學藝。白鹿洞師大店位置好、生意好,自然成為取經聖地。她從撕膠帶的技法手把手帶起,傳授畢生武功,自己也修煉成功,畢業後升上正職、接下店長大位。那一年,父親正接受化療與癌症拚搏。看著一度擔心誤入歧途長成太妹的女兒,如今戴上方帽、有了工作,仍是老話一句:「看書好,開書店好。」
在書店工作的日子一晃眼10年,2014年前後,師大商圈明爭暗鬥砲火四起,眼見將斷崖式崩解,解永華離開白鹿洞師大店,輾轉當起出版社業務,仍在漫畫書堆裡。商家走了、地下社會沉入地底,後腳串流平台來勢洶洶。當網飛揚起王者大旗,白鹿洞書坊斷然覺悟見好就收,以最美好的樣子為自己送行,總公司於2016年宣布解散。樹倒猢猻散,解永華卻回來了。
白鹿洞師大店第二任經營者醞釀著退場,解永華從民生店店主口裡聽到風聲。她一手派出SPY探聽當時的營運狀況、了解營業數字,「如果我認真經營,應該還可以,不會發大財,但賺自己的薪水不成問題。」她告訴自己,也告訴第二任經營者她的念想。籌措頂讓經費的時候,告訴了母親。
「決定要頂讓當然有掙扎,但如果沒有頂下來,我覺得我這一輩子都會後悔!」
彷彿母女鬥法,地上苦其心志、天上求其神威。那陣子,解永華走過路過不錯過,大小宮廟一間也不放過,拿出成疊的上上籤跟母親的下下籤比拚,簡直是《遊戲王》青眼白龍對上《庫洛魔法使》風火牌,廝殺纏鬥不分高下。眼見鬥成個死局不是辦法,要打就去練舞室──不是,就到神明面前打。母親拎著解永華到呂洞賓壇前,要她現場擲筊。
2019年,35歲的解永華正式頂下白鹿洞師大店。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整頓網路社群、開Instagram帳號,白鹿洞師大店正名為「師大白鹿洞」,解永華是董事長。

週五下午暴雨剛過,店內零星幾個客人各據一張亮紅色單人沙發椅,抱著枕頭內閱。中年男子單手持書浸淫於刀光劍影,素樸的短髮女生枕上放著一包炸物零食,平靜地翻閱BL漫畫。
解永華站在櫃檯內,今天與其他364天無異、6年來日復一日,在櫃檯後一站就能在店裡待過午夜。還是那頭招牌髮型,趨近鮑伯但蓋不住張狂,幾絡髮尾或瀏海關不住似地岔出歧路。她倒是少見地套上黑色長裙、黑底紅花紋的罩衫,裡頭一件《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文字直譯為低俗小說)T-shirt──不是常見的鄔瑪・舒曼(Uma Karuna Thurman)趴在床緣立起半身、側臉、指尖夾著細菸的那張圖像,反而是美艷女星雙眼上吊、掛著兩行鼻血的B級畫面,悄悄暗示解永華的內心。她聲音清亮,講起話來俐落,頻率仍帶著純真,試想《四葉妹妹!》長大成人或許就是這番面貌──維持純粹、直爽,邪氣與諧氣冷不防就竄出來;但要比擬的話,她說自己可能更像《銀魂》的坂田銀時,既中二又帥氣,還有那麼一點正義感。

師大白鹿洞從前朝脫殼而出翻了一款面貌。是羽化也是革新,並沒有背棄血緣,而是蛻變為她喜歡的樣子,更貼近她的靈魂。面對大門,右手邊一排電影、活動海報,只是片商也難經營,紙本海報印得少了,倒是聽團仔的消息多了,大港開唱年年在此鳴笛。左手邊每週更新電影新片外殼,每一張都是解永華自己到便利商店彩色影印製作,極致手工,一張10元。串流平台興起大量扼殺DVD/藍光通路,租的人少了、片子產量也降,但解永華還是每週進新片。她談起一個看上去是普通上班族、內在卻是DVD基本教義派的影迷,週末從基隆遠道而來,天天催片單,租好租滿再到電影院去看一整天才回家。看久租久了,還會通風報信提供新片資訊,好讓師大白鹿洞不落人後。
店裡進片都是買斷,除了中盤商是片源,解永華還自行引入香港發行的DVD,只要有繁體字幕、區碼通用,就可以進。
「用DVD看電影是一種儀式感,而且不受大數據影響。」解永華堅持店裡不做排行榜,「看電影是很主觀的,喜歡什麼是個人自由,不該跟著大數據走。」
串流平台首頁永遠掛著排行榜、網路書店滿滿的熱銷榜,無形之中控制了個體的選擇自由。「別人看什麼就看,這不是自己的品味!」偷偷說,她頂下師大白鹿洞之後,吳若權跟吳淡如的書籍都「送養」了。「我們的心靈不需要雞湯!你們的愛情也不需要別人教!」
店內的新片區依新舊陳列,當週新片放在視線熱區,片名在封面上方的往上放、反之往下放,但切記限制級影片得往上走,以免小孩瞧見。進貨量也是一門學問。白鹿洞書坊傳承精準客戶分析邏輯,每家店、每部影片的租次一覽無遺,設定熱門片基本租次標準。從演員、類型、故事簡介,多重交叉分析掌握各家分店進片量。解永華現在自己當起「選片師」,影展熱議的紀錄片《黑箱日記》進了兩片,希望能多討論性暴力事件與性別權力結構,可惜連續兩、三週都乏人問津,她用手工的方式寫滿推薦語,夾在過暗的封面上。同樣因為封面黯淡而慘遭忽略的還有《分手的決心》,她一樣用亮色手寫字為其掛上眉批。
解永華曾被譽為全台北擁有最多DVD的女人。這頭銜應未過期,師大白鹿洞藏有18,000部電影,一部電影有時不只一片,數起來滿天星斗。鼎盛時期,颱風前夕民眾不去超商補給民生用品,而是爭先恐後衝來搶租新片,店員們得一直補片讓架上永遠是滿的。「所以我都會故意拿一些很難看的片給人租!」一片難求的結果是,再難看的電影在非常時期,都能在某戶人家的電視亮起。
言情武俠仍占領大眾文學的山頭,對解永華來說,書無分貴賤。「看村上春樹跟黃易對我來說是一樣的。」正如你看你的豬哥亮,我看我的蔡明亮;有交集是幸運,沒交集是注定。頂下師大白鹿洞,解永華堅定自己要推廣大眾文化的野心。「租書店就是要保護大眾文化的地方!」當《愛的迫降》紅遍亞洲、《後宮甄嬛傳》成為過年儀式,卻沒人記得這些都是從通俗言情長出來的。漫畫是解永華的根,枝芽往大眾文學伸去。「我討厭脈絡、我討厭爬梳,我也討厭文本!」講著講著,胸前那張鄔瑪・舒曼掛著鼻血的臉,好像又多了兩滴血淚。
她當然也有深度文化推廣的野心,更多的是分享品味的私心。但戒急用忍,靠潛移默化。身為「選片師」,她曾在熱門新片區偷渡冷門紀錄片;身為「選書師」,她也會在《馴婿漸進》(言情小說)旁夾帶《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或在推理小說區把白色力量換成紅色滲透書籍。循循善誘功力在藏,她的心頭好倒是昭然若揭。幾個展櫃陳列她鍾愛的漫畫,谷口治郎、諸星大二郎、花輪和一都是獵奇界不可略過的高山。師大白鹿洞成為解永華的分身,每個角落都有她的曾經,每面展架都是她的心思。書本、光碟是她的細胞,構成她的維生系統;支撐她持續向前的動力,是期望將師大白鹿洞打造為地方的文化基地。

掀開櫃檯旁的門簾階梯向下,順著《東京教父》、《藍色恐懼》、《綠洲》電影海報走,別有洞天。地下室裡更多(待整理)庫存書籍、光碟在此安住,特意空出來的通透空間是師大白鹿洞舉辦講座、工作坊的地方。「我本來就想做在地創生相關的事情,」她在這裡長大,自然關心這塊社區。但同時也了解自己性格拖延,與夥伴一起申請政府補助,有了文化部、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等國家力量催促,被逼著動了起來。
從《洞報》開始,2021年9月創刊,累積至今編號22期、實際印行19期(不意外地跳號了)。從師大商圈的前世今生說起,第二期那一回〈大江大海白鹿洞〉在社群媒體引發大量迴響,破600次分享、逾2,000個讚數,網友群起鍵盤支持創下聲勢。《洞報》逐步進行租書店歷史調查研究、專訪特色客人、記錄自己努力的軌跡;其以師大白鹿洞為宇宙伊始,向外擴張成為師大書簡,片片印記貫穿古今、地方與外界。

除了刊物,師大白鹿洞也舉行實體活動,同樣從一顆愛書的心發散。書籤、藏書票、版畫工作坊讓民眾認識紙本書籍。解永華偶然發現親妹孩子的幼兒園常態舉行參訪家長工作場域的活動,為了推廣,乾脆把大班、小班的孩子都拉來店裡,大清早地真來個「陽光有約」,陽光幼兒園的孩子們從分辨圖書館與租書店開始認識。走逛租書店在21世紀,儼然已成文化體驗的一環。
經營師大白鹿洞的用心讓解永華被看見,各地書展、活動講座邀約不斷,還登上百萬網紅YouTube頻道。她也沒有忘記電影,2020年師大白鹿洞與台北電影節合作,影展前,師大白鹿洞幾面展櫃展出歷年焦點影人、國際新導演競賽與台北電影獎歷屆得獎作品。在影展拍賣活動現場,解永華踏上蘋果箱登高一呼:
「影展電影放過就沒了、串流電影會下架,但蒐著一塊DVD,電影永遠是你的!」
十足霸氣總裁氣場,吼出了這個時代痴迷DVD的心聲,像咒語、像催眠,是電影永不消亡的密語。
搖身一變成為師大白鹿洞董事長6年了,解永華還是天天遲到。每週進兩次新書、一次新片,建檔、包書套、貼貼紙、影印等手工庶務仍做得不亦樂乎。每日記載的工作日誌已累積到2022年,正集結成手工書。累積40,000筆會員資料、20多個永遠專屬待遇的VIP常客,包含解永華共5個能輪值的員工維護這家店的日常,其餘能人異士是組成白鹿洞宇宙的行星,出主意、忙設計、寫報告,十多人的團隊撐起一片天。
帶著情懷與勇氣再來一點執拗,解永華成了雙北現存7間白鹿洞書坊中最年輕的董座。「壯世代啦!35歲以上已經是壯世代了!」一個壯年董,鞏固中老年客群,持續往年輕世代推廣開發。師大白鹿洞的網路社群變成解永華的形狀,Instagram自言「致力於打造最符合及貼近生活的休閒時光」,俏皮地寫下「和我連結」,確實默默地牽引年輕世代的眼光。
「雖然不太可能,但我當然希望租書店可以復甦。」
解永華觀察到愈來愈多30多歲的壯世代家長帶著孩子來辦卡,讓孩子從《名偵探柯南》讀到《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因動畫帶起風潮的年輕人,也來店裡追《【我推的孩子】》、《鬼滅之刃》最新進度。當一日董事長包一天書,只要開門營業,總會有人願意前來一探究竟。
被營業數字追著跑,偶爾還是垂死病中驚坐起,RESPONSIBILITY;從不做發大財的夢,只求一生守護所愛。古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解永華倒也已是百姓貴族了。當年保佑她承擔大業的呂洞賓廟成了師大白鹿洞的主神,有事沒事就去走走,頻繁到廟裡的小貓都認得,她雙膝一跪,腳邊就長出貓來。店裡往地下室的入口張貼一副對聯──「南籬古有朱元晦、師大今存解永華」,沒有裝裱、潦潦草草不起眼地黏在牆上。一個算不上親近,師大中文系畢業的客人題給她,將她比作朱熹。要說她是文化傳承守護者太嚴肅,要說念舊長情老靈魂又太過時。總之,或許就是個從租書店裡長出來,愛書成癡、愛影成迷的,董事長吧!
※本文亦刊載於《Fa電影欣賞》第203期
電影從一道光束開始,映照出時代與生命的光輝與陰霾。無論光影或暗影,都讓世界與人產生共震與共鳴。然而,一部電影不只是一則文本,電影內外所含括的,除了自我經驗的投射外,更附帶著社會、文化與歷史的記載軌跡;於是,電影其實不該只是被欣賞,要探究電影之中更深刻的意義,就從「不只是欣賞」電影開始。
本專欄與「全國最悠久的電影雜誌」《Fa電影欣賞》合作,由國家影視聽中心獨家授權刊載,文章以觀點、論述、檔案、歷史、展示為經緯,陳述電影文化及電影史多樣性的探討。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