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開放資料
Fill 1
人權.社會
被稱「行人地獄」的台灣──為何我們的馬路設計不安全?
台灣的行人交通安全問題經國際媒體披露,以及如台中母子過馬路死亡等嚴重事故一再發生,從地方到中央,政府不得不正視,許多關注交通安全的民間團體提出,規劃合理明確的行人動線,改造馬路設計才是提升行人安全的關鍵。
2023.1.3
人權
政府國會
教育
政治政策
新加坡
開放資料
高齡老人
交通
公共安全
Fill 1
評論
佘健源、劉玉皙/地震風險資訊揭露,會影響房價嗎?
9月台東兩震,再度暴露地震風險資訊揭露不足的問題。資訊揭露真會造成社會恐慌、房價慘跌嗎?學者以高雄美濃地震、台南維冠大樓倒塌後,政府被迫釋出土壤液化潛勢資訊為例,說出答案⋯⋯
2022.10.4
地震
政治政策
科學
開放資料
經濟
房地產
Fill 1
政經.產業
議員候選人申報財產首上路:查核少、罰則低,地方政治難迎陽光普照
直轄市與縣市議員候選人將首度申報財產,估計全國有將近2,000名候選人的身家將上網公開。陽光將灑進地方政治,改變歪風?還是公開透明只是「做半套」?
2022.9.5
選舉
政治政策
開放資料
Fill 1
評論
【投書】由健保資料庫釋憲案判決,看台灣如何良善治理健康大數據
「大法官釋憲史上首次出現,今天在座的每一個人、每一位國民都已經是當事人的案件。」健保資料庫釋憲案結果出爐,對於個資隱私與數位治理的短/長期影響是什麼?我們如何打造數位信任的新時代?
2022.8.18
時事
司法
政治政策
大數據
開放資料
人工智慧
健保
資訊安全
歐盟
Fill 1
評論
【投書】隱私意識抬頭,國家強制徵集與利用健保資料,或將訴訟不斷
全民健保研究資料庫釋憲案即將宣判。國家強制徵集與利用國民健保資料的爭議何在?又可能引發哪些後續效應?中興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緯民投書分析。
2022.8.11
醫療
人權
時事
司法
憲法
開放資料
健保
公衛
Fill 1
評論
吳全峰/健保資料庫學術研究,民眾不能有選擇權嗎?釋憲案出爐前解析三大誤解
健保資料庫釋憲案解果即將出爐,但不管大法官最後見解如何,關於個資保護與學術研究之間的誤解,都需謹慎釐清,因為這不只關乎健保資料,更關乎未來台灣官方對資料隱私的保障思維。
2022.8.10
人權
時事
憲法
開放資料
健保
公衛
資訊安全
Fill 1
國際.兩岸
越洋專訪烏克蘭「平民戰士」:開戰後關鍵5天,他們如何互助、轉身抗戰
當代戰爭中,民眾與政府如何協作,無聲平民大軍如何加入反抗?《報導者》採訪海內外烏克蘭人,聽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投入戰場,從8年前的廣場革命至今,繼續為民主自由奮鬥,試圖守護、贏回自己的國家。
2022.3.1
時事
開放資料
假訊息
俄羅斯
烏克蘭
軍事
Fill 1
評論
陳亮宇/以開放科學為名,荷蘭挑戰奉「期刊影響指數」為圭臬的學術體制
如何決定一位學者的聘用、升遷或能分配到多少資源?學術界一向依照期刊影響指數(JIF)等量化標準運作。2021年7月,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推出全新「認可與獎勵制度」,納入質化指標與開放科學精神,或有大老表達擔憂、或有新世代響應,但多元評估指標的發展已逐成趨勢。台灣呢?
2021.10.4
時事
教育
科學
開放資料
荷蘭
Fill 1
評論
【投書】兼顧防疫與隱私,「台灣社交距離App」應開放原始碼
台灣社交距離App上線後一度引發隱私安全的質疑,作者指出開放原始碼是目前許多歐洲組織正在倡議的方向,如果台灣社交距離App能開放原始碼,不但取信於社會大眾,也能向國際發聲⋯⋯
2021.7.8
大數據
科技
開放資料
防災
COVID-19
公衛
資訊安全
Fill 1
政經.產業
從被迫喊卡的數位身分證政策,看台灣與「數位國家」的距離
從「衝衝衝」到再次喊卡,數位身分證(New eID)政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想成為更數位、更安全、更便民的智慧政府,我們的公務體系還有哪些洞急需補起?
2021.1.26
時事
政府國會
司法
政治政策
科技
開放資料
公務員
資訊安全
1
2
3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