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贊助
登入
home
首頁
schedule
最新
bookmark
我的書籤
menu
選單
#哲學蟲洞
Fill 1
評論
何畫瑰/你對「資訊疫情」免疫嗎?談數位民主vs.柏拉圖眼中的民主病
唐鳳理想的數位民主是,人們在開放環境中仔細聆聽所有看法、理解不同立場下的論證,形成抵抗「資訊疫情」的免疫力,而且預設人有理性、有能力不被假訊息所欺騙。但,柏拉圖的預設不同。
2021.9.10
政治政策
防災
假訊息
哲學蟲洞
COVID-19
言論自由
哲學
Fill 1
評論
劉亞蘭/疫情下的家事勞動與女性蒼白
根據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指出,COVID-19疫情使得性別差距比疫情前擴大了36年,疫情之下人們外出受到限制,然而女性的家務責任卻沒有因此獲得分擔,反而增加,這是為什麼?從台灣網紅影片、廣告敘事與全球諸多研究,都再再告訴我們家事勞動上的性別差異現象⋯⋯
2021.6.18
性別平權
家庭
哲學蟲洞
COVID-19
哲學
Fill 1
評論
何畫瑰/哪一張才是真正的臉?──從王爾德《格雷的畫像》討論真實
畫像、照片等影像,原是對真實的再現或模仿,但有時影像也可能迷惑真實,甚至使人偏執。從柏拉圖「模仿論」、「格雷症候群」到臉書與IG的現代,有些現象驚人地相似…
2021.1.29
藝術
文學
社群媒體
社會觀察
哲學蟲洞
哲學
Fill 1
評論
劉亞蘭 × 龜卡索/藝術是誰決定的?從動物畫家「豬卡索」談藝術體制的「白盒子」
一隻豬的畫為何受到關注?牠真的有藝術天賦嗎?從「豬卡索」的崛起,讓我們看見藝術體制的侷限與藝術典範的偏見…
2020.11.13
產業
性別平權
藝術
哲學蟲洞
哲學
Fill 1
評論
林雅萍/醫病之間如何有「同理心」──哲學家能助人談病說痛嗎?
沒有實際生病的醫生,能夠理解病人的痛苦嗎?當客觀的「疾病事實」碰上主觀的「病痛感受」,要以哪一者為先?這是許多醫學系學生的大哉問。醫學系副教授林雅萍從哲學入手,試圖拆解出互相理解的可能⋯⋯
2020.9.11
醫療
哲學蟲洞
哲學
Fill 1
評論
洪子偉、吳豐維/從反壓迫到民主鞏固──談台灣哲學的當代價值
從19世紀至今,台灣哲學已有百年歷史,前人以創新反思回應困境的哲思異於亞洲哲學傳統。從歷史發展來看,哲學在政治中扮演什麼樣重要角色?
2020.8.7
教育
兩岸
文化
哲學蟲洞
歷史
哲學
Fill 1
評論
劉亞蘭/「粉紅色也很man」代表什麼?反思顏色預設的性別權力
4月的台灣掀起一陣粉紅色潮流,帶動性別刻板印象的討論,但若誤把粉紅色與「man」性別氣質結合,可能偏離性平本意,反而帶有歧視女性與陰柔氣質男性的隱形意涵。
2020.6.19
性別平權
哲學蟲洞
歷史
哲學
Fill 1
評論
萬子/為什麼人們那麼愛「戰道德」?
批判劈腿藝人、詛咒保護死刑犯人權的人⋯⋯網路充滿正義魔人、鍵盤戰士「戰道德」的嗆聲現象,其實是個有趣的道德心理學題目。
2020.5.22
社群媒體
哲學蟲洞
哲學
Fill 1
評論
林斯諺/作品價值觀,等於作者想法嗎?藏身幕後的「隱形作者」
許多人評論作品時,會將作中情緒和心理狀態詮釋為作者的想法;或在作者親身表達觀點後、否定其作品傳達的價值。這樣的想法正確嗎?「假想作者」這項觀念或能為其解套。
2020.4.17
文學
閱讀
哲學蟲洞
心理
哲學
Fill 1
評論
萬子/亂世靠「直覺」?學術研究告訴我們的二三事
生活中,我們常常依靠「直覺」做出行為判斷,直覺到底是什麼?這是生而具來或後天養成的?若我們單靠直覺行動可能會走進什麼樣的誤區?
2020.2.28
科學
哲學蟲洞
心理
哲學
1
2
pagedown
瞭解更多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