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篩檢
Fill 1
生活.醫藥
【不斷更新】COVID-19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
COVID-19疫情牽動全球局勢演變。《報導者》以倒敘方式,用文字記錄從台灣至世界各國疫情每一個重要紀實,包括病例、邊境管制政策與科研發展等,不斷即時更新中。
2022.6.6
醫療
中國
時事
日本
歐洲
政治政策
美國
韓國
法國
兩岸
英國
新加坡
科學
德國
防災
東南亞
中東
俄羅斯
COVID-19
公衛
疫苗
東亞
篩檢
紐西蘭
Fill 1
生活.醫藥
身邊的人逐一確診了,該怎麼辦?10個問答,掌握最新防疫政策
面對Omicron防疫政策不斷修正、從「清零」走向「共存」的過渡期,民眾該如何因應,政府又還有哪些調整方向?《報導者》列舉10大常見問題,整理資訊、訪問專家帶來解答。
2022.5.9
醫療
防災
COVID-19
公衛
疫苗
篩檢
藥物
Fill 1
是疾病「偵探」、也是「養病毒」專家──台灣第一個養出新冠病毒的張淑媛教授
在大家恨不得殺光所有COVID-19病毒的時候,卻有一群人使盡全身工夫,要把病毒留存下來,他們就是「醫檢師」。讓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副主任、也是台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教授張淑媛告訴你,醫檢師是什麼樣的工作?在COVID-19疫情下,醫檢師的工作又有什麼挑戰?
2022.5.4
醫療
科學
COVID-19
公衛
篩檢
兒童新聞
Fill 1
COVID-19沒有那麼可怕,但我可不想再遇見它一次!
10歲的Renee,4月中感染COVID-19,生病前4天因為高燒、喉嚨痛比較辛苦,但她覺得沒有比自己以前吃壞肚子、拉肚子的時候難過。接下來Renee會如何面對病毒呢?一起來聽聽Renee自己講述確診和發病心聲。
2022.5.4
醫療
兒少
COVID-19
疫苗
篩檢
兒童新聞
讀報
Fill 1
評論
黃韻如/從定點快篩統計看因應Omicron的整備:缺的不只社區醫療,還有先進的資訊化思維
公部門治理什麼時候才能朝向以「使用者為中心」(UI & UX)的思維邁進呢?Omicron疫情是一個及時的警示,讓我們必須從治理層面、醫療系統的建構以及公眾就醫行為的改變,來設計台灣要如何落實講了非常久的分級分流醫療。
2022.5.3
醫療
新加坡
科技
防災
COVID-19
健保
公衛
篩檢
Fill 1
評論
黃韻如/Omicron疫情高峰的新加坡經驗:急診室是只給緊急狀況的!
Omicron病患湧入急診,新加坡如何避免醫療端超載?本文點出台灣能學習的幾個方向:醫療端去中心化、基層診所加入前線、公衛行政端簡化流程、政府溝通找回公眾信心。
2022.4.25
醫療
新加坡
防災
COVID-19
公衛
篩檢
Fill 1
生活.醫藥
「居隔單拿到沒?」當居家照護、居家隔離行政大塞車,邁向共存有哪些障礙?
從核對隔離者身分、發居家隔離單、啟動電子圍籬⋯⋯,大規模居家隔離者仍舊消耗龐大的基層防疫人力。新的「4+3」政策有幫助嗎?如何讓資源順利轉進居家照護、輕重症分流,將是台灣面對Omicron防疫調整的重要挑戰。
2022.4.25
醫療
政府國會
科技
防災
COVID-19
公衛
篩檢
Fill 1
生活.醫藥
兒童COVID-19疫苗與就醫一次看:疫苗副作用和確診風險如何衡量?
歐美、日本、香港比台灣更早爆發Omicron疫情,兒科專家根據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兒童打疫苗該如何評估利弊得失。此外,為了保護兒童,我們還需要建立哪些防護網?
2022.4.21
醫療
兒少
防災
COVID-19
公衛
疫苗
篩檢
Fill 1
國際.兩岸
從幻滅到自救:封城21天,老上海、外地人和在滬台灣人經歷了什麼?
4月,上海為了清零Omicron,封鎖已逾20天。《報導者》訪問多名上海居民,不論國籍戶籍、市中心或郊區,所遭遇的民生、身心衝擊與後續效應。「作為一個上海人,通過這次認識到,我們最終還是跟其他城市一樣的。」
2022.4.20
醫療
中國
人權
防災
食物
COVID-19
言論自由
公衛
疫苗
篩檢
Fill 1
評論
【投書】台灣醫師在紐西蘭醫院的一手經驗:3個月內從強制到解封,紐西蘭能、台灣也行
面對Omicron應善用快篩,加強自我健康管理,落實輕症及無症狀者主動居家隔離,才是長久抗疫之道。
2022.4.19
醫療
防災
COVID-19
公衛
疫苗
篩檢
紐西蘭
1
2
3
4
5
6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