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納管風暴

The Real Story【S3EP81】

醫藥記者直呼好難的一題:「基因檢測」到底是什麼?與那些醫學專有名詞奮戰半年後的真心話
(攝影/陳曉威)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你聽過「基因檢測」嗎?

線上一鍵下單,不到萬元,用口水就能解開「基因密碼」,知道自己的血脈、特質潛能與疾病風險⋯⋯廣告文宣說得天花亂墜,但真有那麼神嗎?2023年全球基因檢測市場規模高達172億美元,但在台灣這項新興技術卻是亂象叢生——從實驗室品質、可信度到檢測報告的內容與解讀專業都缺乏管理,導致消費糾紛不斷。

為約束失控的巿場,衛福部2021年修正「特管法」,把涉及醫療決策的高風險基因檢測納管——癌症、產前、新生兒、罕病、藥物反應等醫療型檢測皆須在醫療機構執行、報告須由醫師講解。如今3年落日時間將至,2024年2月9日後,未申請通過或補件者,不准進行規範內的基因檢測。

然而這項想幫民眾把關品質的修法卻出現嚴重漏洞,新生兒致死率極高遺傳性罕病「肌肉萎縮症(SMA)」,原本民眾可自費進行基因檢測,卻因「特管法」陷入三不管地帶,罕病兒恐因無法篩檢而錯失「治癒」機會?這系列耗時半年的專題刊登後,衛福部一名官員告訴我們,內部正在緊急開會尋找解方⋯⋯

這集,請聽兩位記者分享他們與一堆英文與專有名詞奮戰的過程、來自醫界學界的回饋;在層層揭開「基因檢測」的醫療科技面紗後,又有什麼建議給想做檢測的聽眾呢?

(來賓|《報導者》記者陳潔、黃浩珉;製作團隊|詹婉如、陳思樺)

訂閱The Real Story

感謝您的收聽! 邀請您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The Real Story》,及早接收更新通知,節目資訊不漏接!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