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檢測納管風暴

基因檢測納管風暴

實驗室「特管法」上路,官方解讀不一、審查案大塞車、醫界忙陳情

2023.12.24 最後更新
進入個人化醫療時代後,新技術快速超車醫學實證、倫理與法律,從再生醫療到基因檢測,都踩在醫療與商品的模糊地帶,衛福部只得在《醫療法》下以「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法」)行政規範,暫時約束失控的巿場。過往期待以政策和法令引導生技和醫療的發展,如今法令卻是在後苦苦追趕。
2018年先以「特管法」管理細胞療法的操作人員和治療領域,結果通過5年後,滾動出的卻是一個龐大地下巿場;衛福部有意提升法律位階,草擬「再生醫療雙法」撥亂反正,卻引爆雙法不同調、製劑趨嚴、技術過鬆的爭議,在學者專家和民間團體連署修正的聲浪下,修法進度被擱置。
《報導者》繼2023年4月推出《變調的細胞療法》系列報導後,再緊追新技術下的「基因檢測」納管面臨的問題,同樣因為「巿場規模」已然形成,但亂象叢生、糾紛不斷,甚至面臨健保為了讓癌友精確用藥、即將要把癌症藥物基因檢測納保的需求下,衛福部2021年在「特管法」修法中,將實驗室納管,正面表列了7項「實驗室自行開發」(LDTs)基因檢測列管,限由醫療機構才能進行、基因檢測報告必須由醫師講解,並給予3年落日時間,2024年2月9日前,沒有申請通過或補件者,統統不准進行這七大項的基因檢測。
過去3個月,我們的採訪團隊訪談北中南醫療機構、產業實驗室、生技公司到醫療人員、病友團隊、專家學者,沒有人反對這個領域必須納管,但新法即將全面上路倒數40天,通過審查的醫療機構項目僅169件,拿到國科會上億元補助的檢測審查也被退件;遺傳科醫界與國內三大新生兒篩檢中心焦急奔走,為了替每48個國人就有1人帶因的肌肉萎縮症(SMA)基因篩檢尋求解套,因為這項必須「全面進行」的新生兒篩檢、多數醫療機構都沒申請,而健保甫通過SMA的4,000多萬天價藥給付,可能因為無法篩出病兒,無人受惠,更荒謬的是,主管的衛福部不同單位對法令解讀竟完全不同。
系列專題為讀者解釋:基因檢測工具有哪些?為何十幾萬名癌友治療與檢測效果和健保政策都受影響?基因檢測醫療運用與消費商品的界線在哪裡?「特管法」修法的困境與紊亂、為什麼連公部門解讀都不同?實驗室納管,在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監製|楊惠君
文字|黃浩珉、陳潔、楊惠君
封面攝影|陳曉威
攝影|陳曉威、林彥廷、鄭宇辰
設計|黃禹禛
編輯|黃鈺婷
社群企劃|陳思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