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法醫
Fill 1
評論
林孟皇/《女法醫 朝顏》:以日常編織意義之網,溫柔包容逝去的真相
改編自漫畫《監察醫 朝顏》的日劇《女法醫 朝顏》,主角任職之處的法醫多是女性,完全顛覆性別刻板印象。第二個顛覆在於把許多鏡頭分給朝顏家的日常生活,其餘才是處理案件,提醒著觀眾,何謂活著的意義⋯⋯。
2021.10.1
地震
戲劇
司法
日本
災後重建
性別平權
家庭
法律人追劇
心理
法醫
Fill 1
生活.醫藥
疫情死亡前線──從檢警到法醫,如何安全相驗遺體、傾聽亡者之聲?
死後確診COVID-19的案例增加,為第一線檢警、法醫等帶來染疫風險。現行遺體處置流程、判斷行政或司法相驗的實務上有哪些矛盾?法醫們表示,期待建立完善的「屍體證物監管鏈」,也能讓遺體獲得妥善照顧,落實「尊重且有溫度的相驗」。
2021.7.2
防災
COVID-19
公衛
警政
篩檢
法醫
Fill 1
評論
鄭子薇/疑似疫苗不良反應死亡案件,政府應全面解剖鑑定、即時公開
台灣至6月19日已49人接種AZ疫苗後死亡,多數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造成民眾恐慌和「緩打潮」。如何確認死因與疫苗有關?遺體一定要解剖嗎?檢察官鄭子薇說明相驗鑑定流程對於家屬與全體社會的重要意義,也建議指揮中心應儘速建立疑因疫苗致死事件解剖的SOP,即時反應、公開於眾。
2021.6.18
醫療
時事
政治政策
防災
COVID-19
公衛
疫苗
法醫
Fill 1
評論
林孟皇/《誰是被害者》:死亡,由誰決定?對協助自殺、安樂死的思考
目前在台灣,除符合《安寧條例》、《病主法》條件的病人可以消極放棄治療外,積極的安樂死、協助自殺,都觸犯了「加工自殺罪」。我們如何思考台劇《誰是被害者》中角色面臨的法律、道德難題?
2020.7.31
人權
司法
安樂死
法律人追劇
法醫
Fill 1
評論
【投書】死後解剖或不解剖?效益與正義的兩難
當檢察官、法醫的認定與醫院、法官不同時,人民會不會對司法失去信任?關鍵或許在於:是否在第一時間「解剖」鑑定。
2018.3.11
人權
時事
司法
法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