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平民與兒童的戰場圖存記

520萬個逃難的孩子,他們戰場上的童年

從墳墓與鮮血,到城堡與太陽──600幅烏克蘭兒童畫作裡的戰爭暴力與一絲希望
來自烏克蘭布查(Bucha)11歲兒童札哈(Fishchuk Zakhar)的作品,題名為Belief in Life。(圖片提供/Ukraine Kids Today)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他們在戰爭裡長大,有不少人的父親上前線作戰,有的是空襲下全家唯一的生還者,有的被綁架為人質而父母被迫成為敵軍的情報來源。俄烏戰爭開戰4個月,超過220萬烏克蘭孩童逃出國成為難民、300萬兒童在國內流離失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稱這是二戰後最大兒童人道危機。

《報導者》越洋專訪「今日的烏克蘭兒童(Ukraine Kids Today)」兒童線上畫廊的發起人夫婦,我們試著從600多張畫作,以及一位兒童諮商師在庇護所、難民營裡的訪談與陪伴,理解戰爭在孩童身上留下的影響,以及戰場上的孩子想對世界說的話。

2月24日,俄羅斯全面性對烏克蘭展開空襲,住在首都基輔(Kyiv)的阿爾喬姆・布科維茨(Artem Bykovets)和安娜塔西亞・布科維茨(Anastasia Bykovets)夫婦,在飛彈擊毀住家大樓之後,立刻開車載著2歲的兒子和6歲的女兒離開。不知能去到哪的他們,一路向西,尋找安全的棲身之地。37個小時的車程中,父母一邊面對漫長的車潮、搶油、找飯店,一邊得安撫孩子們的不安。

「我女兒是一個需要時常被肯定的孩子,在逃亡的路上,她突然開始畫畫,我就大力地稱讚她,她很開心。我把她的畫拍下來,傳給阿公、阿媽看,她更開心了,我順勢問她,如果全世界都能看到妳的畫呢?她的笑整個綻放開來。」

安娜塔西亞回憶,開戰後的第一週,他們面對俄軍全面進攻、基輔被圍城,耳邊是空襲聲、手機上是朋友們傳來的一張張血腥照片,逃難的他們,不知在道路盡頭等著的會是什麼。

全球唯一戰爭兒童線上畫廊,已收集600多張烏克蘭孩子創作

根據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HCHR)公布的統計數字,在開戰前100天,平均每天有2個孩童因戰爭死亡、4個受傷。

能看見孩子平安健康、保持童年的歡笑,是逃難中的父母最渴望的事。阿爾喬姆和安娜塔西亞是資訊工程師,夫妻在找到旅館作為暫時棲所後,一直掛著「讓全世界看到孩子的畫」的念頭,向同在逃難的家庭做了簡單的意見調查,發現「不只是小孩需要,大人們也都想要」。阿爾喬姆於是在24小時內架起了「今日的烏克蘭兒童(Ukraine Kids Today)」兒童線上畫廊,太太花20美元買社群廣告,女兒則在旅館內跟新結交的小朋友們徵件,一家子就在旅館的餐廳裡展開線上說明會,也跟小朋友示範畫畫課、上傳的流程。截至6月中旬,他們收到600多張烏克蘭孩童畫出的作品,來自烏克蘭國內和歐洲各地。

「戰爭開始的第一個月,孩子畫的都是墳墓,還有飛彈從天空掉下來、家被燒毀,屍體、血的畫面。」

阿爾喬姆說,有人選擇以自己的貓為題,表達想念,有孩子畫出離家前的最後一眼、防空洞裡避難的畫面,還有孩子畫了一個烏克蘭女兵,獻給在前線擔任狙擊手的媽媽。

其中,11歲的札哈(Fishchuk Zakhar)來自布查(Bucha),他用繪畫記錄自己逃難的過程,用顏色,抒發自己的情緒。

戰爭第一天就逃離家園的札哈,目睹機場被空襲的畫面。開戰後,他每一天緊盯戰爭消息、烏克蘭軍隊的戰況。他最在意的是來自國際的援助,與不援助的原因。戰前,他在布查定期上畫畫課,戰後,他使用更強烈的顏色跟對比,才足以表達內心的情緒。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5
戰爭第一天就逃離家園的札哈(Fishchuk Zakhar),目睹機場被空襲的畫面。開戰後,他每一天緊盯戰爭消息、烏克蘭軍隊戰況。圖為戰爭初始,蛇島上烏克蘭軍人死守國土、強硬回應俄軍招降的一幕。(圖片提供/Ukraine Kids Today)

10歲的朵布煦(Polina Dovbush),出生於烏東盧漢斯克(Luhansk),2014年時逃到基輔近郊,2022年再次逃難。

「我畫這些,希望其他國家的小孩跟大人們,都看到烏克蘭正在發生的事,這是惡魔普丁開戰之後的結果。我也畫了一個保護我們的軍人,老天會給我們勝利的。無論如何。」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紅色是戰爭初期,孩子的畫作中經常使用的顏色,描畫他們在各種情境下看見的血。(圖片提供/Ukraine Kids Today)
「當你看著這些圖,你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情緒。」

阿爾喬姆說,網站上線之後,他們與心理諮商專業的朋友聯繫,才理解這是藝術治療的一種,透過畫畫,孩子能夠抒發壓力,也能協助親子之間的溝通,父母得以理解孩子的狀態,看見孩子難以言喻的內在情緒。

作爲2歲和6歲孩子的母親,安娜塔西亞說,理解此刻孩子的腦袋跟心理狀態,極為挑戰,有時必須靠著孩子的夢境來解讀。「我們聊天都必須非常小心,不能談太多戰爭的細節,否則女兒過幾天會哭著起床。」採訪前幾天,安娜塔西亞的女兒夢到了晴天之下,和朋友們在畫畫課堂上作畫,但俄軍突然出現,闖進教室,把孩子們抓起來,喝斥要他們離開。 「還好,她的夢只是這樣。如果我們談太多俄軍做的事,她的夢就不會只是這樣子而已了。」讓安娜塔西亞擔心的,是戰爭中針對孩童發生的戰爭罪

兒童生存權的危機:性暴力、綁架、誘逼當間諜

戰爭進行至6月中,277個烏克蘭孩童被殺、456個孩童受傷、1,112個孩童失蹤,烏克蘭檢察總長辦公室負責兒童權保護的主任烏申科(Yulia Usenko),在公開聲明中表示,他們以接收到的證據和情報,展開1,042件以兒童為目標的犯罪調查,包括551件關於身體暴力的戰爭罪,如謀殺、性暴力、綁架等;還有491件,是針對與兒童相關的學校、醫療等設施的攻擊。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戰爭百日時公開警告:「烏克蘭戰爭是一場兒童生存權的危機。」

光是烏克蘭國會中人權委員會設立的專線,收到的孩童性暴力案件通報,就包括女童被強暴、陰部嚴重受損,以及女嬰、男女童因性暴力死亡案件。在許多俄軍撤離的村落當中,屍體經過鑑識之後,也有多具男女童有在生前被強暴的跡象。

聯合國安理會1261號決議,6項「戰時嚴重侵害兒童權利行為」
  • 在戰事中徵用兒童
  • 殺戮或殘害兒童
  • 對兒童施加性暴力或強姦
  • 對醫院、學校以及教育或醫療相關人士的攻擊
  • 綁架孩童
  • 阻擋人道救援物資

孩童除了在戰場上成為攻擊的對象,也成了綁架的對象。俄軍綁架小孩後,要脅交換居民手上的武器、要求其父母成為俄軍間諜。也有俄軍拿金錢跟人道物資來誘拐孩童和青少年,叫他們蒐集烏克蘭軍隊的情資。

此外,有孩童被迫成為政治宣傳演員的案例。尤其是被佔領區的孩童,被迫接受俄國媒體訪問、拍攝,成為俄軍用來指控烏克蘭「新納粹」、「第三共和」的不實資訊,甚至逼孩童從軍。

「攻擊孩子的心理跟思想,比戰爭本身更具衝擊」
Fill 1
朵布煦(Polina Dovbush)的作品。(圖片提供/Ukraine Kids Today)
朵布煦(Polina Dovbush)的作品。(圖片提供/Ukraine Kids Today)

但除了身體安全上的攻擊,對記錄孩童戰後生存情況的烏克蘭哈爾基夫社會研究所(Kharkiv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KhISR)首席研究員切爾諾烏索夫(Andrii Chernousov)來說,心理上的「攻擊」對孩童將造成更長遠的影響。

「攻擊孩子的心理跟思想,比戰爭本身更具衝擊,我們目前看到的是對烏克蘭認同的威脅跟抹除,」切爾諾烏索夫告訴《報導者》,俄軍已透過教育、軍事訓練,改造烏克蘭的下一世代。老師被迫重新準備教案、接受新的教育訓練,「學校也成為一個洗腦的工具,跟隨克里姆林宮的宣傳走。」

切爾諾烏索夫說,開戰之後,俄國斯國家頒布新法,對全俄羅斯6歲以上孩童實施愛國教育,「以傳統俄羅斯價值,形塑其世界觀,增加愛國心。」實施範圍包括烏東和新佔領區。他以克里米亞(Crimea)為例:2014年被俄國併吞的克里米亞,成立了給8~18歲孩童參加的「青年軍」(Young Guard-UNARMY),幼兒園孩童則進入「軍事學習小組」。學生們學習軍事基礎知識、認識祖國(俄羅斯)歷史、參與軍事演習和特殊體能鍛鍊。根據俄國黑海艦隊公布的數字,至2021年,克里米亞共有2.9萬個孩童加入當地青年軍,佔克里米亞同年齡層孩童總數的十分之一;他們被灌輸愛國主義,仇恨烏克蘭,學習射擊、使用手榴彈、去除地雷,做好從軍準備。

切爾諾烏索夫解釋,在克里米亞,俄方說服孩童們加入青年軍的方式是透過學校、父母,來創造同儕壓力和氛圍,讓家長跟小孩覺得,順從是比較「容易」的選擇,加入青年軍是「正確」的選擇──這樣能避免被輿論批評或鄰居和同儕的排擠。

歷經各種「失去」之後,如何幫助兒童心理復原成為迫切議題
Fill 1
布科維茨夫婦的6歲女兒蘇飛雅(Sofiia Bykovets)離開基輔抵達Prykarpattya地區,將寵物貓Plyusha留給祖父母照顧。她在畫上寫著“I miss you♡ Plyusha♡”,寄給祖父母,請他們把這幅畫給Plyusha看。(圖片提供/Ukraine Kids Today)
布科維茨夫婦的6歲女兒蘇飛雅(Sofiia Bykovets)離開基輔抵達Prykarpattya地區,將寵物貓Plyusha留給祖父母照顧。她在畫上寫著“I miss you♡ Plyusha♡”,寄給祖父母,請他們把這幅畫給Plyusha看。(圖片提供/Ukraine Kids Today)

不僅被佔領區的孩童受到衝擊,在非佔領區,經歷戰爭孩童的心理創傷,也將對他們造成長年的影響。切爾諾烏索夫在3、4月間,與69位帶著孩子躲避戰火、離開家園的烏克蘭家長深度訪調,發現孩童身上皆有明顯的創傷症候群:「我們必須盡快建立系統性的機制,支持小孩跟家庭的心理復原,降低戰爭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的心理與成人的不同,還在成長跟發展,還沒完全成熟,而且也不穩定,」兒童之聲(Voice of Children)慈善基金會行動諮商計畫的諮商師娜塔莉亞(Natalia)向《報導者》解釋。自2014年起,她往返烏東前線地區,與受到戰爭影響的孩童進行心理諮商。

「一個人在戰爭中經歷的是各種『失去』,失去平靜、日常生活、穩定、工作、財務、住房、他/她情感依賴的東西、與親人們的聯繫,失去水、食物、親人朋友們的生命,甚至失去了自己身體或是健康的某部位。」

「有些時候,孩子並不確定應該怎麼表現或應對,(如戰爭等重大事件發生後)這種不知道怎麼回應的情況,會造成孩子焦慮、無助、恐懼,」娜塔莉亞說,更嚴重的情況是對他人和自己的攻擊性,例如爭吵、割腕、咬指甲等,甚至演變成長期的抑鬱症。「孩子會用這些方式來懲罰自己無法應對壓力,表現出各種身心症狀,甚至開始無法控制排尿。」

娜塔莉亞說,還未成熟健全的孩子,戰爭下被迫同時面對各種失去,烏克蘭孩童面對的是極為艱難的考驗,「他們面對的除了戰爭的創傷外,也缺乏親人的支持,無依無靠,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是他們的支持和依靠。⋯⋯2022年戰爭爆發之後,我們主要的任務是到各地為兒童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穩定他們的心理狀態,輔導他們接受自己所有的經歷和情緒,陪他們度過創傷,從各種失去中再站起來。」娜塔莉亞說,有時自己就像孩子的第二個母親。

娜塔莉亞分享了幾個讓她掛念的孩子,讓我們理解問題的急迫性:

5歲的女孩Katya, 從馬里烏波爾撤離後,不說話、不離開自己的房間。 14歲的Marina,經歷幾乎兩個月在地下室的日子後,陷入了抑鬱狀態,經常用毯子蓋頭一整天,拒絕任何外在接觸。 男孩Danil在北頓內茨克時與母親躲在地下室,撤離之後,開始展現出攻擊性,會打其他孩童。

「一個8歲女孩在跟我談話時尿出來了。我跟她的媽媽說話,才發現她們經歷了人口販運的過程──她們被帶到妓院,還被告知孩子將被帶走,母親必須留下來工作。她們設法逃脫,但母女都經歷了巨大的壓力。」其他諮商師也同樣記錄了成為難民的孩子異常的情況。

畫裡有話,不讓下一代的未來被毀滅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3
在敖德薩(Odesa)今年13歲的雅莉珊德拉(Penya Oleksandra),與全班20幾個同學在老師鼓勵下投稿畫作。(圖片提供/Ukraine Kids Today)

開戰近4個月,阿爾喬姆和安娜塔西亞的線上畫廊計畫,也愈來愈成熟,慢慢變成了一個不受地理限制的線上社群。每天,他們在Instagram上給出「每日挑戰」,出不同的題目供孩子們發揮。每週,透過Telegram群組、線上直播還有網路索引,提供說故事課程、線上故事書、繪畫課程,愈來愈多關心孩童的專家,一起透過這個平台,陪伴戰爭中的孩童。

在敖德薩(Odesa)今年13歲的雅莉珊德拉(Penya Oleksandra),與全班20幾個同學在老師鼓勵下投稿畫作。老師從旁觀察,看見了這座線上畫廊的重要性:

「它能夠讓孩子知道,雖然自己年紀小,也能為國家的安全跟生存一起出力,不只是被害者的角色。」 「孩子在畫畫的時候,覺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畫的這些全世界都看得到,覺得自己是烏克蘭未來迎接勝利的一分子,是在為烏克蘭的安全跟獨立而戰,覺得自己真的能夠做些什麼。」

安娜塔西亞觀察,孩童們的畫作,部分開始出現變化──有的人回到了烏克蘭、有的人確定了落腳處,他們開始想像未來,微笑的軍人、太陽,還有象徵安全的城堡,開始出現在畫作中。

阿爾喬姆說,計畫開始後3個月,這座線上畫廊的目標,除了給孩童心理上的抒發跟自我對話的空間,「另一個目標,是要世人們不要遺忘。不要習慣了烏克蘭就是有戰爭,這不是『正常的』,我們要大聲提醒世界,不要對一個國家經歷的屠殺跟破壞習以為常,在這裡發生的事情是極為恐怖、不可思議的,你現在看我們的表情好像很正常、能跟你說話,這只是我們的保護機制。」

這座孩子的線上畫廊,也意外成為父母們維持親職角色的強力互助的窗口,他們正在籌辦回到基輔後的第一次實體聚會,「只是現場絕對不能有氣球,沒有人能承受爆炸聲,」安娜塔西亞苦笑。

烏克蘭哈爾基夫社會研究所也和兒童之聲基金會,展開一週到兩週不等的課程,或是短期的踏青、夏令營,希望陪伴孩童療傷、穩定、激勵,然後重建生活。但切爾諾烏索夫強調,最急迫的,仍是救援在交火地區、佔領區的孩童,以及停下戰爭。「只要戰爭不停,我們就沒有救助孩子的機會,所有的攻擊都造成傷害,不論是對烏克蘭西邊或東邊的攻擊。」切爾諾烏索夫強調,那是對一整個世代、對未來至少十年的傷害。

阿爾喬姆搖搖頭嘆道,烏克蘭人無法「搬家」,換不了鄰居,只能一直在民主自由的前線,對抗極權,他們不容下一代的未來被毀滅。而對他們來說,對抗的力量之一如今來自這600多張畫,陪伴在戰爭中長大的小畫家們成長。

「我們在教小孩畫畫的時候,他們也教會了我們一件事,繪畫即是創造,創造事物的過程會讓我們集中精神、想像未來、得到能量,讓我們脫離受害者的狀態,拿回主動權,創造未來的主動權。這將是我們對抗敵人的無情毀滅的方式之一。」
Fill 1
截至6月中旬,「今日的烏克蘭兒童(Ukraine Kids Today)」兒童線上畫廊,已收到600多張烏克蘭孩童畫作。(圖片來源/Ukraine Kids Today網頁)
截至6月中旬,「今日的烏克蘭兒童(Ukraine Kids Today)」兒童線上畫廊,已收到600多張烏克蘭孩童畫作。(圖片來源/Ukraine Kids Today網頁)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