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實驗教育
Fill 1
評論
張元植/探險性格之養成
15歲的青少年可以做什麼?在歐美,許多青少年即開始展開校園外的登山探險,作者在國中時就完成單車環島的挑戰…
2020.12.25
教育
實驗教育
家庭
社會觀察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呂忠翰/記一回冬攀玉山的學生雪訓:學習與大自然及自己身體對話
第一次帶學生在冬季攀登玉山,從陽光到風雪驟起,穿過箭竹林,途中發生學生氣喘,登山有種種難以預測的狀況,如何感受自身體況與大自然環境並即時做出反應?是這場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2020.3.13
實驗教育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評論
呂忠翰/我阿嬤和艾力克斯.霍諾德的「Free solo」
徒手攀登3,200英呎的酋長岩、徒手爬樹,在台灣社會似乎都被認為「太冒險」。但呂忠翰認為,其實讓孩子在一次次冒險中逐漸學到如何控制風險、獨立思考,才能讓他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2020.1.17
體育
實驗教育
登山健行
山思而行
Fill 1
環境.教育
【921校園重建篇】美麗成負累、少子化危機,重建地標學校面臨二度圮毀
當年災後重建的校園設計和改造理念,曾讓大眾驚豔;但20年後因少子化萎縮、凋零的校園轉型工程,嚴峻的考驗甚至不輸肇因的921大震。
2019.9.17
地震
教育
實驗教育
災後重建
政治政策
建築
歷史
少子化
公共安全
Fill 1
環境.教育
探險一步、前進一步──呂忠翰、張元植挑戰台灣人首登「野蠻巨峰」K2
「每個人都會死,但你是否夠清楚自己做的決定?」呂忠翰、張元植將在2019年6月攜手挑戰台灣迄今無人攀上、死亡率高達27%的「登山者聖殿」K2,他們並非不怕死,只是更怕失去冒險的勇氣。
2019.4.26
體育
實驗教育
登山健行
Fill 1
環境.教育
引入德國工匠精神的實驗高中「汗得」,挑戰台灣教育瓶頸
汗得建築工事學校會是什麼樣的學校?「我們不是技職高工,更不是木工學校,也不是一個培養建築美學、設計⋯⋯」
2018.5.4
教育
實驗教育
建築
Fill 1
環境.教育
【教育篇】學校KPI為何讓少年們脫隊?
需要被補救的孩子是什麼時候被放棄,再也不學習?對生命千瘡百孔的孩子來說,學好國語和數學,人生會有什麼改變?
2017.11.1
教育
實驗教育
Fill 1
環境.教育
【台灣篇】飛夢林搭屋,給脫隊生家的溫暖
「被友善對待和看重,是身而為人的重要需求。」飛夢林不僅給孩子生活照顧,更提供了孩子對「家」的想像和溫度。
2017.11.1
教育
實驗教育
兒少
Fill 1
人權.社會
【南韓篇】Haja Center讓中輟生決定學什麼
「在這個社會裡,到底學習的意義是什麼?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現在就是在討論到底可以做些什麼。」
2017.10.31
教育
實驗教育
韓國
東亞
Fill 1
評論
米果/作為一個時代的陳金鋒
陳金鋒是很典型的台南性格,對不熟的人或許面無表情也就顯得不夠熱絡,他的眼神本來就充滿殺氣,不笑的時候,根本是扛著獵槍的莫那魯道。可是我看過他的賽前練習,聽到小朋友呼喊他的名字,立刻就回頭,把球緩緩拋上去,用手勢示意要給小孩,其他人不可以搶。
2016.8.7
體育
實驗教育
棒球
1
2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