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贊助
訂閱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點歌時光
Fill 1
評論
耿一偉/追尋原住民劇場的人還有他得總統獎的女兒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所組成的「冉而山劇團」,曾於2014年與2015年至愛丁堡與亞維儂演出。當時還是花蓮西富小學高年級的蔻兒亭・阿道・冉而山,也隨團前往歐洲,後來她將劇團去亞維儂的巡演過程,拍成紀錄片《路・Lalan》。
2016.7.8
紀錄片
原住民
點歌時光
戲劇
Fill 1
評論
耿一偉/替英國行銷文化的人
根據英國文化協會的統計,全世界的小學裡,有50%會在課堂上學習到莎士比亞。在這全球化的時代,莎士比亞、聖經或老子,都是全人類共享的文化遺產,已不能再用地域觀念來限制人們對莎士比亞的接受與詮釋。
2016.4.23
點歌時光
英國
Fill 1
評論
耿一偉/一位台灣第二代的藝術總監之路
「我從哥倫比亞大學讀完導演就到公共劇院實習。」王美尹說道。看她很開心地吃著我們點的雞爪,我確認她身上流著台灣人的血。父母都是高雄人,後來移民到新加坡,出生於新加坡的王美尹,高中畢業後到美國念書。2007年她到公共劇院時,先是擔任雷達外藝術節總監馬克・羅素(Mark Russell)的助理,一路跟這個活動成長,到了2014年,王美尹被任命為聯合總監。
2016.4.9
點歌時光
Fill 1
評論
耿一偉/高中生該讀什麼?
前陣子台師大「全國高中生人文經典閱讀會考」的書單,引發網路熱烈討論與媒體關注。但不只社會組學生需要經典閱讀書單,自然組也一樣。於是我訪問了台灣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博士的工研院機械與系統研究所所長胡竹生,請他提供一份給高中自然組學生的個人推薦書單。
2016.3.27
點歌時光
高中生
教育
Fill 1
評論
耿一偉/那個撿戲尾的電影年代
當年全台的戲院都有個默契:通常電影在快結束前10分鐘左右,會把散場大門打開,然後他們就不管了。這時候一些沒錢看電影的小朋友,早就守在門口等著開門的這一刻,立刻衝進去,站在最末排的座後後面,張大嘴瞪著銀幕,享受結尾的高潮,接著在散場回家路上,用想像力去拼湊整部電影在說什麼,這就是所謂的「撿戲尾」。
2016.3.12
點歌時光
電影
Fill 1
評論
耿一偉/左踹倫敦右打巴黎,柏林發威了
二十一世紀的博物館必須顧及所處環境的人文歷史,讓展覽與當地居民有對話空間,使博物館具備的知識潛能可以重新發電,帶領城市走向未來,而不是保護過去或著眼當下經濟效益而已。
2016.2.5
點歌時光
洪堡論壇
博物館
德國
文化
Fill 1
評論
耿一偉/為何羅蘭巴特不是媽寶
羅蘭巴特非常依戀母親,他在家裡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兒子。巴特最後入門弟子、也是《羅蘭巴特全集》編輯的馬蒂爾(Éric Marty),在巴特母親過世前一年結識他,並有機會去巴特家拜訪,觀察到母子二人互動與依賴關係,他評論說:「他把愛奉獻給唯一的一個女人,他的母親。」
2016.1.23
點歌時光
教育
Fill 1
評論
耿一偉/候選人的KTV之夜
如果以美國大選來比較,這次台灣總統大選的競選歌曲,更多是反映了競選團隊的選戰思維,而非候選人的個人特質。這個現象背後所透露的,到底是選民與候選人都變理性了,還是更壓抑內心情感?
2016.1.9
2016總統大選
點歌時光
Fill 1
評論
耿一偉/陰陽師的父子情
《報導者》每兩週會推出知名策展人、作家耿一偉的專欄──「點歌時光」。他將以一首歌曲,來對應這個時代下人物的處境與人生的悲歡離合。在閱讀他的文章時,記得同時打開文中的音樂連結,細細品味聲音與文字中間的對話。
2015.12.26
點歌時光
戲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