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視下的島鏈
「台灣有事」發大財?與那國島乘風破浪的台灣夢
與那國島是日本最西端的有人島嶼,在該島最西部的海角立有「日本最西端之碑」。天氣良好時,可自此處遠眺台灣的中央山脈。(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距離台灣僅110公里的沖繩縣與那國島,是日本領土的最西端,其山坡上甚至能收到來自台灣的電訊和廣播,近日成為日本人眼中「台灣有事」時的最前線。在與那國人的記憶裡,台灣是繁榮的代名詞:不論是二戰前到台灣工作、升學,還是戰後初期的走私貿易,和台灣的連結,就是這個小島曾經富裕的原因。

帶著這個歷史記憶,與那國人近年努力增加與台灣的互動,包括立法院長游錫堃今年(2023)7月也自宜蘭搭船踩線與那國島,想推動通航,但兩邊的訴求尚無法實現。

近期「台灣有事」的討論,為與那國帶來大量關注。《報導者》團隊前往與那國島,了解對於曾經瀕臨廢村、如今島上人口僅1,500位居民的島民而言,這波「台灣有事」的熱潮是危機、還是轉機?

那霸市區一間餐廳裡,蔡文慶和野底剛則正討論著「台灣村」的建設計畫。

「與那國島離台灣只有110公里,如果和台灣通航,就可以成為台灣觀光客的門戶。我們要吸引台灣人到『台灣村』來投資,活絡島上經濟。」

野底剛神情認真地說著。在他看來,現在就是與那國不容錯過的翻身時機:2022年8月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解放軍發動圍台軍演之後,日本便颳起了一陣「台灣有事」的輿論旋風,而位在「最前線」的與那國,也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與那國為了國家犧牲,讓自衛隊進來蓋基地,町長應該用這件事和中央交換條件,增加建設,」野底剛甚至認為,萬一台海發生戰爭,台灣村或許也可以成為台灣人避難的去處。

老家在台北松山、移居沖繩已30多年的蔡文慶,亦對「台灣村」寄與厚望──看準邊境商機的他,早在2017年就去與那國島買了一棟別墅。

「台灣人這麼會種水果,應該招募農民來『台灣村』種龍眼、種釋迦,」他還提議,台灣的年輕人也可以在「台灣村」租個店面、做些小生意,「賣賣蚵仔麵線也好。」

與那國部分居民的「台灣夢」:和軍事基地並存的國境樂園?
Fill 1
1950年代,與那國和台灣走私貿易的頂峰時期,島上曾有超過2萬居民常駐,但如今全島含自衛隊只剩下1,700人。圖為2023年3月6日的與那國島航拍圖。(攝影/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 Images/達志影像)
1950年代,與那國和台灣走私貿易的頂峰時期,島上曾有超過2萬居民常駐,但如今全島含自衛隊只剩下1,700人。圖為2023年3月6日的與那國島航拍圖。(攝影/The Yomiuri Shimbun via AP Images/達志影像)

蔡文慶和野底剛口中的這個「台灣村」,要從台灣的一場記者會開始講起。

2022年5月3日,民進黨籍立委陳歐珀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宣布成立「與那國島直航大聯盟」,將推動台灣和與那國間的交通船直航,打造「黑潮經濟生活共同圈」;當時出席記者會的,還有來自台灣東部的幾位前市長和民意代表。

野底剛在沖繩看到記者會消息之後,覺得「談了十幾年的直航,終於有望成功了」,於是召集其他住在沖繩本島的與那國鄉親,一起成立「台灣村建設準備室」,打算整合與那國的閒置土地,以低廉租金提供給台灣人使用。

擅長企劃的他,為這個計畫取了一個動聽的口號:打造和基地並存的樂園「多南島
どぅなんちま,琉球語對與那國島的稱呼。
」。

「2016年自衛隊進駐之後,雖然與那國的人口好像有增加,但原本的居民還是在往外跑,島上到處都是棄耕的荒地,」野底剛說道。此外,由於交通不便,島上現在也只剩下幾間低檔次的旅館,很難發展觀光事業。

在野底剛的想像裡,「台灣村」就是這些問題的解方。

「台灣人可以來台灣村蓋旅館,中小企業也可以進駐,不只活用閒置土地,還可以發展觀光。」為了增加與那國的吸引力,野底剛還主張與那國開設到沖繩其他離島的船班,方便台灣人跳島旅遊。

「台灣人不是很喜歡來日本買東西嗎?如果可以直航,台灣村就可以設立商品物流中心,以後台灣人跑單幫可以直接到與那國來,不用跑去那霸、大阪批貨,」野底剛說道。

除了觀光利益之外,野底剛也指出另一個更實際的好處:「與那國的民生物資,現在都要從東京、那霸運過來,物價比沖繩本島貴30~50%;如果和台灣直航、進口台灣物資,也能減輕島民的日常支出負擔。」

「台灣有事」是與那國的危機還是轉機?
Fill 1
台僑商人蔡文慶(左),與在與那國出生、成長的台灣村建設準備室室長野底剛。(攝影/楊子磊)
台僑商人蔡文慶(左),與在與那國出生、成長的台灣村建設準備室室長野底剛。(攝影/楊子磊)
隨著台海局勢升溫、自衛隊在與那國持續擴張
日本陸上自衛隊員於2016年正式進駐與那國島,目前島上亦有沿岸監視部隊和軍用的雷達站。2022年9月,與那國町政府也提出了新的「機場港灣整備計畫」,希望延長機場跑道、建造可供軍用的港灣設施。
,地緣政治的「危機」在蔡文慶和野底剛眼裡反是「轉機」:一來與那國出現「反基地」的抗議
早在自衛隊進駐之前,與那國居民對於是否應在島上建設基地就有爭議;進駐之後,亦持續有居民表達反對意見。2022年11月,美軍和自衛隊進行「利劍」聯合軍演,讓輪型甲車首次在與那國島街道上出現,再次引起了地方民眾的不滿與抗議。
,日本政府開始重視,二來蔡文慶也強調,「打仗是打台灣,又不是打沖繩。如果打到與那國這邊來,聯合國、美國不可能不介入。」他們反向思考,覺得這是與那國翻身的最後機會,「這些土地如果台灣人沒有來開發,接下來整個島都會變成基地。」

今年76歲的蔡文慶,他和與那國的緣分,一直都和台海情勢的變動有關。

蔡文慶第一次去與那國,是1996年跟著國民黨的商務考察團一起登島;當時正值香港主權移交中國的前夕,時任總統李登輝擔心97後香港的中轉功能喪失,因此開始積極在沖繩──特別是離台灣最近的石垣島和與那國島──考察投資案,希望說服日方開放沖繩供台灣旅客轉機前往中國。而那年也正值第三次台海危機,中國發動多次飛彈試射和軍演,國民黨在沖繩的考察投資,也有在緊張局勢中拉攏日本政府的意味。只不過後來一切不如預期,黨營企業的沖繩投資計畫最後大多無疾而終。

但時隔近30年後,台海局勢的動盪宛如歷史回聲,再次為沖繩和與那國帶來了危機與契機,也再次把蔡文慶帶回到與那國島。

蔡文慶和野底剛會有這樣的「台灣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在與那國人的集體記憶裡,台灣幾乎就是「繁榮」的代名詞。

「100年前,與那國人都會去台灣買東西回來──對我們來說,台灣就是個大都會,什麼現代化的東西都找得到。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與那國如果離開台灣就發展不起來,這是我們島民的共識。」

在與那國島出生的野底剛,曾在日本最大的電信公司NTT工作;從小便離鄉升學、工作的他,對於坐擁國境利多、卻不斷沒落的家鄉,一直懷著「恨鐵不成鋼」的情緒。早在退休之前,他就經常在報紙上投書,主張將與那國和整個沖繩打造成「小台灣」、「小香港」,作為日本和整個亞洲交流的樞紐和門戶。

看得見中央山脈,與那國曾處台灣經濟圈
Fill 1
與那國島西端的涼亭壁畫描繪出遠望台灣的景色。在與那國島,大概每100公尺就能看到一個關於「台灣」與「花蓮」的符號,密度可能是全日本最高。(攝影/楊子磊)
與那國島西端的涼亭壁畫描繪出遠望台灣的景色。在與那國島,大概每100公尺就能看到一個關於「台灣」與「花蓮」的符號,密度可能是全日本最高。(攝影/楊子磊)

長期研究與那國的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智慧指出,台灣於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之後,不少與那國人便趁地利之便,前往台灣工作、升學,而宜蘭蘇澳和與那國也在頻繁的漁船往來之中,一起成為黑潮上的漁業重鎮,帶動了與那國的經濟發展。由於在台灣工作的與那國人,會將工資寄回家裡,導致台灣貨幣在島上甚至比日本貨幣更為流通,足見與那國島在二戰之前幾乎就是台灣經濟圈的一部分。

二戰結束後,與那國和整個沖繩成了美軍的託管地;新的國界線雖然將台灣和與那國分隔開來,但兩地之間依然存在走私貿易,讓與那國迎來新一波經濟榮景──在全盛時期,小小的與那國島人口甚至曾高達15,000人左右。

由於美軍嚴加取締走私,後來又在1972年將沖繩歸還給日本,於是與那國和台灣的聯繫便逐漸中斷,自此步上了衰退之路。時至今日,若扣掉自衛隊駐軍人數,與那國的島民只剩下不到1,500人,也讓不少與那國人一提到台灣,就會懷念起當年的榮景。

帶著這些與台灣有關的記憶,與那國人近期不斷希望活化「邊境」區位、提升和台灣的往來和連結;儘管台日於1972年斷交,但與那國仍在1982年和花蓮市結為姊妹市,開啟地方官員互訪和學生的交流活動。

但對於蔡文慶和野底剛來說,兩方交流始終存在一個障礙。蔡文慶抱怨道:

「明明台灣就在對面,天氣好的時候,從與那國就能看到台灣的中央山脈,但現在從台灣過來,都要先到那霸轉機,非常不方便。」

好在和台灣直航的訴求,似乎在近期露出了一線曙光。

「台灣夢」的關鍵拼圖:直航為何難以實現?
Fill 1
位於與那國島西側的久部良港,是與那國主要的漁港,也是往來石垣島輪船的停靠點。明年與那國和花蓮市的高速船「試航」,就會在久部良港。(攝影/楊子磊)
位於與那國島西側的久部良港,是與那國主要的漁港,也是往來石垣島輪船的停靠點。明年與那國和花蓮市的高速船「試航」,就會在久部良港。(攝影/楊子磊)

2023年7月4日,立法院長游錫堃搭乘「南北之星」快輪,從宜蘭的蘇澳港直航前往與那國;登島後,游錫堃除了和眾議員西銘恆三郎、島尻安伊子會面之外,當天也陪同日本國會「日華議員懇談會」會長古屋圭司搭船赴台參訪。

游錫堃的來訪似乎想為直航破冰,讓通航出現曙光。不過《報導者》團隊訪問在與那國町役所擔任課長、負責花蓮直航業務的田島忠幸時,他表示「推動直航」是他負責的業務,但他和町役所都是在游錫堃抵達的兩週前,才從日本國會接到指令、得知這個直航行程,而啟航地並非與那國的姊妹市花蓮,而是游錫堃的故鄉宜蘭──換言之,游錫堃的「破冰直航」是中央執行的「國會外交」,和地方政府長期推動的通航沒有直接的關聯。

不過田島忠幸也強調,其實地方層級的直航預算,早在3年前就已經核發下來,只是因為COVID-19疫情才一再延期;目前與那國已和花蓮市敲定,將在2024年3月進行首次高速船的「試航」。

推了近20年的交通船直航,為什麼直到現在都難以實現呢?

推動直航多年的田島忠幸坦言,與那國之所以想推動直航,一開始主要是希望透過貨物流通,來重振島上的經濟,「但與那國沒有太多物產可以輸出台灣,很難只靠台灣單向的貨物輸入,來維持定期航班。」

此外,雖然地方已和中央爭取多年,但與那國的港口至今仍然不在日本《關稅法》開港名單之內,因此沒有海關、移民和檢疫的設施及人員,導致每次外國船隻靠港都需專案申請,再由東邊的石垣島調派人員支援,手續非常麻煩。

「也是因為這樣,明年(2024)3月的『試航』,2個半小時的航程也會全面禁止飲食,避免檢疫方面的問題,」田島忠幸指出。

面對這些困境,町役所目前擬定的策略,就是增加和花蓮市的交流活動,同時讓學生前往花蓮畢業旅行,「基本上就是透過人為的方式,來創造出交通往來的需求,藉此讓中央政府認同定期通航的必要性,將與那國列入開港名單。」

然而長期關注八重山地區
八重山地區由西表島、石垣島、與那國島、波照間島、竹富島和小浜島組成,為日本領土最靠近台灣的地理區。
的日本記者松田良孝卻直指,考量法規、成本等現實因素,即便只是每月一次的定期航班,恐怕都仍難以實現。

松田對《報導者》指出,根據《海上人命安全國際公約》(SOLAS)的規定,國際通航的船隻必須符合一定的安全標準,但能符合這個安全規範的船隻成本較高,以目前兩地來往的交通需求,恐怕難以支撐定期航班。

此外,與那國和台灣一樣,夏有颱風、冬有季風問題,海上航行經常受到天候影響,也會為船班營運帶來很大的變數──事實上,2009年與那國和花蓮第一次發起高速船直航,最後就是因為天候因素而無法成行,最後改以包機代替。

有點諷刺的是,雖然「台灣有事」的話題為與那國帶來了大量關注,也讓地方政府取得了要求中央同意開港通航的籌碼,但緊張的台海情勢和自衛隊擴張,也成了阻礙「直航夢」的矛盾所在。

目前的與那國,除了有2016年進駐的160名陸上自衛隊員和沿岸監視部隊之外,2022年9月也提出了新的「機場港灣整備計畫」,明確以「台灣有事」作為理由,希望延長機場跑道,並建造可供軍用的比川港灣設施。2022年中國圍台軍演時,也曾有5顆飛彈落在與那國附近的經濟海域內,引起日本政府關切。

台灣外交部一位熟悉沖繩事務、但不願具名的官員便坦言,日本中央政府對通航的疑慮,主要就和軍事考量有關:

「之前還沒有自衛隊,(日本中央政府)就已經不願意開放了;現在自衛隊已經進駐與那國,態度當然就會更保守,要放這麼多觀光客進去,也會害怕有間諜。」

長期研究與那國的中研院研究員黃智慧則認為:

「與那國設了雷達站,要觀察從中國東部戰區出入的潛艇,如果民間船隻來來去去,對監測也會造成困擾,這是不能講的原因。」
未竟的「與那國自立展望」計畫

自衛隊進駐與那國的背後,也反映了邊境小島發展經濟的路線之爭。

2003年,與那國島曾面臨「廢町」的威脅,又被要求減少對中央政府的財政依賴,於是在地方財政危機感的推動之下,與那國居民於2004年集結起來,創立了「與那國自立展望策定推進協議會」,並於2005年推出「與那國自立展望」計畫,希望將與那國劃設為「國境交流特區」、要求中央政府特許開港,讓與那國可以和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國家通航。 但這項開放卻始終無法獲得中央首肯。在開港訴求的長期挫敗之下,其他町議員和島民也開始討論起,讓自衛隊進駐、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的可能性。

當時曾參與「自立展望」計畫的小嶺博泉告訴《報導者》:

「雖然不會明講,但大家會支持自衛隊進駐,就是想要賺快錢,期待財政預算變多,也期待軍人帶來的生意。」

在與那國經營牧場、飼養和牛的小嶺博泉,之所以會參與發起「自立展望」計畫,和他的一個夢想有關:他一直都希望打造「與那國牛」的和牛品牌。然而牛隻飼養和與那國的地理特性,卻讓這個夢想一直難以實現。

Fill 1
曾參與「與那國自立展望」計畫的小嶺博泉,也曾是島上的自民黨議員,但因反對自衛隊駐島而與黨部鬧翻,最後返家牧牛、退出政壇。(攝影/楊子磊)
曾參與「與那國自立展望」計畫的小嶺博泉,也曾是島上的自民黨議員,但因反對自衛隊駐島而與黨部鬧翻,最後返家牧牛、退出政壇。(攝影/楊子磊)

一般來說,和牛的飼養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將剛出生的小牛養到10個月大,這個階段結束後,才會將牛隻送往「品牌牧場」,開啟第二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裡,牛隻飼料的比例是天然牧草70%、穀物飼料30%──由於天然牧草適合生長在氣候溫暖的地方,因此與那國非常適合第一個階段的飼養工作。

到了第二個飼養階段,飼養的主要目的是讓牛隻長肉,因此必須調高穀物飼料的比例,然而穀物飼料仰賴進口,因此品牌牛的牧場往往都在大城市、或者有港口的地方,以便節省飼料運輸成本──而這也是與那國難以發展品牌牛的原因。「與那國沒有海關,所以牛吃的穀物飼料,都只能從東京進口、再大老遠運過來,養品牌牛的成本太高,」小嶺博泉解釋。

到了2005年,小嶺博泉在「自立展望」計畫之中,看到改變的契機。

「中國當時剛加入WTO,吸引了國際飼料大廠前去設廠生產。如果與那國可以成為國際港口,我就可以進口中國的便宜飼料,再順便把牛肉賣到中國去,」更令他興奮的是,由於當時中國和台灣之間仍未通航,因此一旦開港,與那國或許也可以成為中轉地,將中國飼料轉運往台灣,重啟與那國昔日的轉口貿易榮景。

帶著這個構想,小嶺博泉後來成為與那國的町議員,並多次前往沖繩和縣廳官員、國會議員進行遊說。

雖然小嶺博泉當時是自民黨籍的町議員,卻成了後來唯一反對自衛隊進駐的町議員。而他之所以反對,並不是因為他討厭自衛隊、也不是為了反戰,而是他認為,與那國自立計畫推出時,就是全體島民最團結、士氣最高昂的時候;沒想到自衛隊一說要來,居民們的想法就變簡單、變懶惰了,覺得只要拿政府的錢就好。

但小嶺博泉更想要的,是「居民一起努力、一起主動追求一個願景的感覺」。

邊境交流之必要,不該限於經濟層面

提及與那國的直航訴求,黃智慧認為雙邊的交流確實有其必要,但不應該只看到經濟層面。

黃智慧指出,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從宮古島、八重山群島、台灣東部一直到菲律賓北部的巴丹群島(Batanes),其實都屬於同一個「東台灣海文化圈」,共享著相似的風俗習慣,見證了跳島交流的文化連結:

「我希望大家可以先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去看與那國和台灣的連結,這樣我們才會意識到,我們在歷史上本來就是交流頻繁的鄰居──在這個基礎之上,就可以去談守望相助,談環境責任和人文深度,而不是只有觀光利益。」

長期研究台灣與沖繩的走私貿易、現為「Didi與那國交流館」的館長小池康仁則指出,與那國過去和台灣往來的歷史,至今依然可以在與那國的習俗、飲食文化中看到蹤跡,「比如與那國人特別喜歡吃香菜,也吃豬肝,這些可能都是受到台灣的影響。」

也是因為這樣,小池康仁認為與其推動經濟交流,倒不如先專注於文化層面的交流,「與那國近年把小學生送到花蓮的原住民部落homestay,就是很好的嘗試。與那國也有文化、語言流失的問題,台灣原住民在這個議題上的努力,就很值得我們交流學習。」

參與反基地運動的與那國居民山田和幸,則對《報導者》表示:

「讓與那國島翻身的機會,絕不是『台灣有事』,而應該是『認識台灣』。」

台海緊張的新聞與自衛隊的軍力擴張,讓島民人心惶惶卻無力他想。山田和幸說,因為與那國維生不易,島上的每個人都要打3、4份工才能維持生計,因此光是面對「台灣有事」的時代考驗,多數人就已陷入很深的無力感,更別提思考突破契機、甚至盤算「台灣村」這樣的發財夢。

Fill 1
參與反基地運動的與那國居民山田和幸。光是2023年,他就曾兩次前往台灣Long Stay。(攝影/楊子磊)
參與反基地運動的與那國居民山田和幸。光是2023年,他就曾兩次前往台灣Long Stay。(攝影/楊子磊)

但島上的焦慮情緒,反而加深了他個人對於台灣的好奇。於是已經退休的他,開始積極閱讀與那國與台灣的交流歷史,為了深入認識台灣,今年6月特地去了一趟台灣旅行,7月更是為了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的演講,特別跑到京都大學參加講座,「直到與台灣人接觸交流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對台灣的理解非常不足。」

山田和幸認為,由於國境政治的限制,與那國與台灣明明近在咫尺,現代的往來卻總是困難重重,而這樣的隔閡,也加深了與那國作為日本「邊陲孤島」的弱勢地位。但如今,與那國好不容易盼到了重新與台灣恢復直航交通的機會,就算只是實驗性的「試航專案」,仍將是足以影響與那國未來的重要機會。

「我很期待明年3月的台灣試航,也非常希望與那國島的年輕人們都能上船,一起走一趟感受台灣的模樣。」

山田和幸認為,直航台灣最重要的成果,是讓更多與那國年輕人留下對台灣的「身體記憶」──只有親身感受到「原來我們與台灣那麼近」,下一代島民才體會擁抱台灣的交流往來,一定是「很棒且理所當然的事」。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