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贊助
最新
深度專題
國際兩岸
人權司法
政治社會
醫療健康
環境永續
經濟產業
文化生活
教育校園
登入
首頁
我的書籤
選單
文字大小
分享
加入書籤
相關文章
前往專題
歐洲
《報導者》團隊2022年9月至10月前進烏克蘭,重回俄軍佔領過的基輔城郊小村、森林中的軍事基地、布查等地,透過鏡頭、360影片及多媒體網頁,帶讀者見證戰火下的傷痕與重建。
請至此連結,瀏覽本專題。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立即支持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報導者》走進基輔,專訪來自各行各業的烏克蘭國土防衛隊成員,如何動員、應用科技像無人機來協助軍隊;他們提醒,更重要的是人民抵抗的強烈意志與互信的人際網絡。
2023/1/11
「只有烏克蘭人能救烏克蘭人,我們必須要面對這個現實,然後做好準備,包括知識、技能。」烏國的軍隊改革雖有起步,但大象轉身緩慢;同行的烏國民眾,又如何自組「國防共學團」?
面對設備數量、財力、人力都遠超過自己的入侵國,公民團體如何發展出新的軍民夥伴關係,甚至參與軍隊改革?以烏克蘭退役軍人為主力的Come Back Alive(活著回來)基金會,為台灣做出極具參考的示範。
2022/12/27
酒吧與避難的地下社群、博物館從紀念歷史的角色轉為前往前線蒐證俄軍暴行、送難民的火車停下來變臨時屋⋯⋯藉由動態、靜態影像,我們帶你走進基輔,看見一個個因戰爭而被轉化的空間裡,烏克蘭人抵抗與活著的意志。
2022/11/21
經歷8個多月戰事的烏克蘭首都,路、橋、空氣、顏色、人的狀態,都被戰爭改變了;死亡與重生、摧毀與重建荒誕殘忍地彼此競賽著。活著的人們說,他們已不再是戰爭前的自己,而烏克蘭已經不同。
2022/11/8
戰爭中,送行者不只是在有限條件下盡可能安葬亡者,也要撫慰戰爭中的倖存者。布查人開始計畫在屠殺之地上蓋紀念館:不僅是保存悲劇意義的地方,甚至可能是人們能獲得能量與一絲希望的地方⋯⋯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