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報導者》年度照片選集:從自己的土地觀照世界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這世界從不缺少熱鬧的眼睛,這世界並不平靜。看熱鬧的人們常忘了身旁的精彩。大疫閉鎖後的開放流通,人們正重新調整步伐適應更新的運轉節奏。烏克蘭仍在戰火和奮鬥之中,東邊鏡像的台灣被不斷示警,國際視野投以熱度,年輕的民主血液滾動,島上日常內外增壓,人們引頸期待未來的未來。

身旁的精彩仍要挖掘,走進得以目睹,走近然後書寫。世界是高掛在夜空的繁星,我們知悉這個世界,逃脫不了,可我們閱讀和傳頌土地上事,用文字、口說、圖像載明的故事,這是我們要給未來的我們。2022年《報導者》攝影團隊不懈穿梭往返,在他地與現地,在他者與自己,記錄一整年的精彩,用許多個人意志的實踐來凝聚群體意識。

Fill 1
年度照片
2022年7月21日凌晨3點,大批「保全人員」自坤輿掩埋場衝出,對反坤輿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成員、聲援者施暴,警方未能及時阻止。此次衝突震驚全台,當日早上,台中高等行政法院一審宣判苗栗縣政府敗訴,要求苗栗縣政府命坤輿公司停止掩埋場開發行為。27日,苗栗縣長徐耀昌宣布,為了社會和諧,縣府將不再上訴。(攝影/楊子磊)
Fill 1
年度照片
基輔北方140公里處的村子亞希德內(Yahidne),3月初曾被俄軍佔領28天。學校的地下室,成為了監獄,走廊整排坐滿了被關押28天的村民;帶著出不去的準備,他們留下牆上字樣為後人見證。(攝影/楊子磊)
Fill 1
年度照片
2022年3月25日下午,參與反戰遊行的群眾舉著布條向布蘭登堡門移動。(攝影/楊子磊)
Fill 1
年度照片
軸孔珊瑚產卵。(攝影/蘇淮)
Fill 1
年度照片
移師嘉義太保施放的國慶煙火,民眾用手機拍下煙火綻放。(攝影/鄭宇辰)
Fill 1
年度照片
在台北運動酒吧觀看世界盃賽事的民眾,當球員射門入網後現場歡呼。(攝影/蔡耀徵)
Fill 1
年度照片
香港回歸25週年,過往七一遊行的起點維多利亞公園,如今展示著巨型國旗及區旗。(攝影/陳朗熹)
Fill 1
年度照片
2019年11月被中州科大招募來台灣的16位烏干達外籍生,除了一位在2020年已回國之外,全部都轉出中州科大,遠離了血汗學工的生活。除了選擇回國的Grace,大家都將成為正常的國際留學生。(攝影/楊子磊)
Fill 1
年度照片
2022年6月24日,香港。在顯示慶祝主權移交25週年標語的大廈附近,擺放著大量用作維持治安和秩序的鐵馬。(攝影/劉貳龍)
Fill 1
年度照片
8月3日早上,裴洛西(Nancy Pelosi)(中)參訪立法院結束後,與立法委員到會客室露台與媒體揮手致意。(攝影/楊子磊)
Fill 1
年度照片
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選前之夜。(攝影/楊子磊)
Fill 1
年度照片
11月26日下午,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在新生南路總部外舉辦勝選之夜活動,開票後蔣萬安的計票數一路領先,支持者士氣高昂,不斷揮舞國旗、黨旗。晚間7點50分,蔣萬安到場後宣布勝選。(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民眾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選前之夜。(攝影/許𦱀倩)
Fill 1
年度照片
國民黨新北市長候選人侯友宜參加「HOU HOU 做代誌,吼哇厚日子」造勢,板橋第一運動場前廣場。(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國民黨桃園市長候選人張善政選前之夜與太太張琦雅擁抱打氣。(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選前之夜冒著大雨與支持者握手。(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民進黨全代會提名地方首長及議員候選人,當時的桃園市長候選人林智堅出場。(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台北「2022白晝之夜」於10月1日傍晚跨夜登場。在經歷數年的緊張疫情後,今年白晝之夜的各個展覽及表演場地皆可見民眾熱烈參與。(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民進黨全代會提名地方首長及議員候選人,黨旗進場。(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愛國團體在香港文化中心外揮動中國國旗,擺出姿勢拍照留念。(攝影/陳朗熹)
Fill 1
年度照片
11月30日晚間8點,在台灣大學總圖書館前,由學生自主發起燭光悼念會,追悼11月24日在新疆烏魯木齊大火中喪生的民眾,同時聲援在中國各地掀起的白紙革命(A4抗爭),現場低溫飄雨,仍聚集約200多人,其中有不少外籍教師、外籍生面孔,也吸引藏族、維吾爾族、香港民運等支持者聚集。現場由中、港、台學生進行短講,以及民眾發表感言,最後在學生帶領合唱國際歌後於大約9點半結束活動。(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2022年6月4日,香港。一些寫著「支持天安門母親」字樣的電子燭光,被放置在銅鑼灣一個聽筒損壞的電話亭。(攝影/劉貳龍)
Fill 1
年度照片
六四事件屆滿33週年,原佇立在香港大學25年的「恥辱柱」(國殤之柱),去年因「港版國安法」拆除後,華人民主書院透過3D列印技術,在中正紀念堂重建丹麥藝術家高志活作品,盼延續香港精神,不料卻遭一名19歲李姓男子噴黑漆。(攝影/鄭宇辰)
Fill 1
年度照片
在台港人S (化名),26歲,前議員助理。(攝影/高仲明)
Fill 1
年度照片
為紀念西藏自由抗暴63週年,在台藏人團體於3月5日下午發起大遊行。現場更有在台烏克蘭人加入聲援。這場遊行於下午1點左右登場,參與者陸續在捷運忠孝復興站前廣場集合。遊行開始前,現場高唱西藏「國歌」、揮舞象徵西藏獨立的「雪山獅子旗」,並由西藏僧侶帶領參與者傳唱真心祈願文,集體為西藏犧牲者默哀1分鐘。遊行隊伍在途經中國銀行台北分行後,抵達終點台北市政府前松壽廣場公園,在集體合唱「西藏人民起義歌」後落幕。(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27歲的申武松(Olek)是一名在台韓裔烏克蘭人,今年代表烏克蘭,也代表「基輔同志遊行(KyivPride)」組織參與同志大遊行。因為今年基輔同遊活動無法在烏克蘭舉辦,但同遊組織積極參與各國活動,官方旗幟已出現在波蘭首都華沙、丹麥、塞爾維亞等國,目前已至少18個國家,如今更參與亞洲最大的台灣同志大遊行活動。(攝影/王崴漢)
Fill 1
年度照片
烏克蘭志願士兵姚冠均作戰時隨身攜帶保平安的幸運小物:聖經,其內頁的聖母像已沾滿血跡。(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屏東楓港的一家小吃店,電視上播放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逝世的新聞畫面。(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2022年9月17日,香港。市民到金鐘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外向逝世的英女皇獻花致意。(攝影/劉貳龍)
Fill 1
年度照片
台北「2022白晝之夜」於10月1日晚上6點至10月2日清晨6點跨夜登場,今年主題為「士林大戲院」,串連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士林夜市、士林官邸、台北科學藝術園區4大展區。圖為科學教育館從傍晚6點到凌晨12點的「科學大舞廳」節目,現場湧入數千名觀眾,氣氛熱烈宛如巨型電音舞廳。(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下榻的君悅飯店週邊,台北101打上台美友好字樣。(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一名懲教署人員在香港荔枝角收押所哨站內站崗。這裡正在羈押等待審訊人士、判刑後等待分配監獄人士等等。(攝影/陳朗熹)
Fill 1
年度照片
在鐵皮圍欄邊的監視器。(攝影/莊凱程)
Fill 1
年度照片
《思想.再教育》是港籍攝影師傅冠澤以己身在香港生活的經驗作為靈感,運用他多年來所接觸的文化符號和事件組成,呈現他作為一名「香港人」對中國政府的認識。(攝影/傅冠澤)
Fill 1
年度照片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7月8日不幸遇刺身亡,9日起即有不少民眾自發前往台北的日台交流協會獻花,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於7月11日中午12點至下午5點於地下一樓受理社會各界及民眾簽名弔問,此外也在協會大樓前設置悼念留言牆,供民眾書寫對安倍前首相的追思。(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K-pop愛豆(idol),又稱作偶像,一般大眾通常以名人視之,但在粉絲心中,那些唱著既陌生又熟悉的語言、在舞台上閃閃發亮的偶像,照亮他們無數個夜晚。之於粉絲,偶像是信仰、是人生榜樣,在心中的愛火燃燒殆盡前,他們願意投注大量時間追隨。(攝影/王崴漢)
Fill 1
年度照片
Vtuber桃鈴音音粉絲於高雄捷運的站內廣告燈箱前留影。(攝影/楊子磊)
Fill 1
年度照片
為強化全民國防及慶祝九三軍人節,國防部於9月17、18日在桃園馬祖新村文創園區舉行「進擊的迷彩」活動,國軍各單位在場設置T-75手槍模擬射擊、電子生存遊戲體驗、T-91步槍模擬射擊、低絆網攀爬、防爆衣著裝等攤位,吸引許多家長攜帶孩童前來體驗。(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台灣創新公司於日月潭伊達邵碼頭進行的無人機群飛煙火表演。(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9月24日,新北市蘆洲區三民路580號一處鐵皮工廠發生火警,現場10間鐵皮工廠起火燃燒,竄出濃濃黑煙及火舌,燃燒面積約790坪,幸無人員傷亡。新北市蘆洲區於9月至10月間,於仁愛街212巷、三民路、復興路等地點,接連發生5起鐵皮廠房深夜大火,共燒毀近50間、上千坪廠房,引發外界對於新北市長侯友宜2018年當選後所提出,在蘆北推動的「銀河灣計畫」區段徵收有關的都更犯罪懷疑。(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9月18日下午2點44分台東池上發生規模6.8強震,在震度3級的桃園市,公辦民營的八德國民運動中心羽球場的天花板照明掉落砸傷民眾,為此,桃園市新建工程處人員到場關切。(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二二八75週年紀念行動由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與鄭南榕基金會共同發起「228‧0記念行動」,2月22日舉行行前記者會,透過手語詩與靜默繞行表達受難者與家屬「無聲」的無奈,並邀請民眾在二二八當天,一起從歷史場景天馬茶房遊行至行政院。(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中研院聯手國內地球科學專家與工程團隊,在花蓮七星潭啟動米崙斷層鑽井研究計畫。圖為團隊在七星潭沿線布設水平光纖。(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當焚化爐處理量能不足,全台垃圾量又屢創新高,環保清除業者處境艱難,也為垃圾黑市撐出可觀的市場空間。圖為焚化爐內吊車移動貯坑內的垃圾。(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被掩埋上萬噸廢棄物的台糖土地位在一片魚塭旁邊。這片土地因交通便利(在國道8號交流道旁),且位置偏僻成為土尾鎖定的對象。(攝影/林彥廷)
Fill 1
台灣鐵道博物館內開放參觀區域。國家鐵道博物館前身為台鐵台北機廠,博物館籌備處隸屬於文化部,目前尚未開放,進行文物清點、建物修復、研究等工作。(攝影/陳曉威)
台灣鐵道博物館內開放參觀區域。國家鐵道博物館前身為台鐵台北機廠,博物館籌備處隸屬於文化部,目前尚未開放,進行文物清點、建物修復、研究等工作。(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中研院馬國鳳老師團隊,於花蓮七星潭四八高地旁下鑽第一口A井,建制光纖探測設施。圖為等待施作中的鑽井處。(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台灣傳統喪禮中的表演節目。(攝影/袁詩堯)
Fill 1
年度照片
每年有大約1萬名移工在台灣生兒育女,如此龐大的群體,在台灣社會卻宛如隱形。(攝影/楊子磊)
Fill 1
年度照片
大園航空城區段徵收自2021年正式啟動,居住在徵收區域的民眾趕在第一階段搬遷獎勵期限(2022年3月底)以前將原先居住的房舍清空,依傍著機場與濱海道路的幾個村里聚落,即將面對地景的巨大改變。圖為大園竹圍里成功社區內的公園,如今被用作收集場,堆滿傢俱等廢棄物。(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參加2022年台北同志遊行的民眾。(攝影/鄭宇辰)
Fill 1
年度照片
台灣鐵路產業工會在五一發起活動,向普悠瑪罹難者獻上白玫瑰悼念,呼籲蔡總統聽進鐵路人的心聲,讓基層參與安全改革。(攝影/莊凱程)
Fill 1
年度照片
民進黨新北市長候選人林佳龍於11月21日晚間,由立法院長游錫堃及立法委員林淑芬陪同,與三重蘆洲選區市議員候選人,在蘆洲市區進行車隊掃街。(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20年的愛滋感染者Lala。「人生就像佛陀說的,在哪裡修成佛最快?答案是『世界』,這裡有酸甜苦辣,你嘗盡了就會成佛。」(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立法委員林昶佐罷免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萬華聯合診所0096開票所開票。(攝影/鄭宇辰)
Fill 1
年度照片
這是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科研火箭飛行測試,也是科技部「短期科研探空火箭發射場域」啟用後的首次任務。作為全球第一枚可導控的混合式火箭,這標誌著:台灣距離用本土火箭送衛星上太空的目標,又更靠近一步。(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秋天藝術節:跨國共製《寫給滅絕時代》團隊在演員、劇本改編游以德的帶領下,回到兒時所生長的巴陵部落,此地多處為劇本中的故事靈感來源。圖為上巴陵地區巴陵派出所前觀景台出現彩虹。(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從京劇天后到跨界天后,黃宇琳不斷尋求表演的突破和純粹。圖為她正式加入國光劇團後,首次專場中演出《活捉》的彩排片段。(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澳洲大型編制舞作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的作品《群像》(Colossus)4月29日、30日於國家戲劇院登場。與台灣旅美舞蹈藝術家劉奕伶,集結台灣55名舞者,帶來跨國遠端合作的成果。作品探問群體/個體關係,舞作中展現的肢體動作和形成的各種隊形樣貌,呼應自然界更龐大的體系與格局。(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緊急危難發生時,人們往往因情緒而失去對身體的察覺,也忘記彼此擁抱能帶來力量。一對接受《報導者》採訪的父子斯拉瓦(Slava)與亞當(Artem),透過「基輔父子的8點身心操」直播,提醒受過傷的烏克蘭人,彼此擁抱,一起好好活著。(攝影/楊子磊)
Fill 1
年度照片
以2020年第57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夜車」進軍奧斯卡、安妮獎等國際影展的動畫導演謝文明(Joe Hsieh)。(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桃園市自5月2日開始進行6歲到11歲學童莫德納疫苗接種。圖為龜山區自強國小由醫護人員進駐學校,進行國小學童第1劑莫德納接種作業。準備接種疫苗的學童一大早就在老師帶領下,手持家長同意書及疫苗接種卡、健保卡在走廊排隊,進入大禮堂核對資料、基本問診後進行注射。部分學童因為害怕打針,在現場緊張嚎哭,也在老師、志工及醫護人員安撫下完成注射。(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HIV帶原者在生命樹下牽手許願和唱歌。(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出生後確診為罕見疾病AADC患者的淇淇,在201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使用基因療法手術成功治療的AADC患者。當年孩子6歲,今年已經18歲了。此後台灣利用臨床試驗方式,陸續有30名孩童接受治療。(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失智長者在互助家庭照護下生活。(攝影/馬雨辰)
Fill 1
年度照片
中華統一促進黨成員到中國銀行台北分行廣場前慶祝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後因警方二度舉牌警告違反《集會遊行法》後解散。(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西拉雅「收向」儀式。農曆7月29日,入夜後是收向時間,由男人組成趕向魂大隊,在尪祖阿立母法力保護下,拿著砳(kong)跟鏘(kiang)兩個法器,沿部落外圍敲打走一圈,把向魂叫回來關回它原來的空間。圖為參與儀式的男性準備開始祭祀。(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跟著大甲媽祖遶境的信徒晚上在隨遇的廟裡打地舖睡覺。(攝影/馬雨辰)
Fill 1
年度照片
石碇亞杜蘭戒酒村,教室內桌上的聖經內頁。(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人滿為患的小琉球大福漁港。(攝影/馬雨辰)
Fill 1
年度照片
快篩實名制開跑第一天,民眾到板橋江子翠的新民藥局排隊買快篩試劑。(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第五波疫情爆發後,港府高舉「動態清零」原則,檢測呈陽性的全部患者,都理應立即送院進行隔離,阻截傳播鏈,但現實情況是,醫院病房爆滿。2022年2月11日,荃灣沙咀道臨時檢測中心外出現長長人龍。(攝影/陳朗熹)
Fill 1
年度照片
演出超過40週年的百老匯音樂劇《貓》從2月10日起於台北小巨蛋作為台灣巡迴首站,中午演員著裝總彩排現場。圖為第二首採排「搖滾貓:羅騰塔格」。(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捕鰻人林志遠說:「討海人沒有白天 、黑夜,只有潮汐與天候」,他說勤勞向來就會有不錯的收成,有時兩個兒子也會下海幫忙 。(攝影/許震唐 )
Fill 1
年度照片
2022年金鐘獎以「嘉慶君遊台灣」入圍最佳男主角獎的陳亞蘭,最後拿下獎座。(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雞屎回收業者在蛋雞廠處理作業。(攝影/鄭宇辰)
Fill 1
年度照片
淡海新市鎮。(攝影/古佳立)
Fill 1
年度照片
瑠公圳迫遷案,法院執行建物測量,當事人賴碧珍確診在家隔離無法實地參與測量,因而疾呼暫緩測量。(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木蘭聯賽台中藍鯨隊日常練球。(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一眾參與告政府的無家者和社工們在香港深水埗合影。前排從左到右為陳大發、阮少碧、吳隨友;後排從左到右為陳仲賢(社工)、陳志榮、吳衞東(社工)、熊達富、周雄光。(攝影/陳朗熹)
Fill 1
年度照片
國慶典禮的表演者在雨中練習彩排。(攝影/王崴漢)
Fill 1
年度照片
日本京都橘高校於自由廣場與北一女中、曉明女中進行音樂交流,吸引大批民眾圍觀。(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扇形車庫每個週末都吸引不少民眾參觀,百年慶時蒸汽車頭實際在轉盤上運轉更吸引大批人潮,凸顯鐵道動態保存的觀光價值。(攝影/黃世澤)
Fill 1
年度照片
自2007年開始,由當地正砂社區發起的大沙灣文化祭,於每年農曆7月4日舉辦法國公墓的普渡儀式,告慰離鄉背井、客死異鄉的外國英靈。儀式中除了人性化地替外國好兄弟準備家鄉味法國麵包、紅酒、外幣紙鈔等供品之外,會由居民扮演的清法士兵、慈禧太后、劉銘傳與孤拔將軍(Amédée Courbet)等角色,加入祭典科儀,融入了道教「輪迴」的觀念,邀請法師誦經、繞園捻香灑淨,成為一大亮點。(攝影/劉千鈺)
Fill 1
年度照片
南投信義鄉的原住民下工後騎車回家。(攝影/鄭宇辰)
Fill 1
年度照片
一座現居不滿百人的澎湖極西邊小島,花嶼。全島近9成的居民都從事漁業相關工作,家門前處理著剛上岸的小管、臭肚魚,用海水洗滌後,再將魚腥用在菜宅田裡做堆肥,是家家戶戶常見的光景。(攝影/鄭宇辰)
Fill 1
年度照片
二二八事件75週年遊行活動。(攝影/林彥廷)
Fill 1
年度照片
2018年10月21日台鐵6432次普悠瑪列車在新馬站附近脫軌,造成18人死亡215人受傷慘劇,卑南國中赴韓國交流團25人當中5位師生和一名導遊不幸罹難。3年前還是卑南國中學生的李旻瑄,當年在學校這個露台上和同學們反覆練習準備到韓國表演的節目;一場普悠瑪列車事故,讓她的好友永遠離開這世界。(攝影/陳曉威)
Fill 1
年度照片
18歲公民權修憲複決案未過能關,倡議團體成員痛哭擁抱,替彼此打氣安慰。(攝影/許𦱀倩)
Fill 1
年度照片
跟騷案受害者陳小姐。(攝影/余志偉)
Fill 1
年度照片
台南市七股區魚塭種電情況。圖為十一份中排附近。(攝影/林彥廷)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