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新聞專題:戰爭與和平

線上讀書會

戰爭是什麼樣子?14個名人推薦給你的小說、漫畫、繪本和詩歌
(插畫/鄭涵文)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文學可以帶領讓我們通往一個更大的世界──不只是更遙遠的地方、更古老的過往,還有更寬廣的心靈。文學也像一顆種籽,每一個人都是一畝田,每部作品落在不同的人心裡,會結出不同的果實、開出不同的花。

我們邀請14位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社會工作者和政府官員等各行各業的人,和大家分享他們喜愛的一本關於「戰爭」的文學作品,大家可以從認識他們的職業、進入他們推薦的書單,由不同人的視野,理解對於戰爭的各種想像和領悟。

小說類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Podcaster敏迪推薦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著,周惠玲譯,時報出版

我目前正用八點檔的方式向台灣人介紹國際大大小小的事,夢想是讓全台灣人都愛上國際新聞。

我想推薦的書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說起來有點八股,但我的人生走到現在,催促我完成許多里程碑的一句話,正是這本書的著名金句:

「當你真心渴望一件事,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這是我國中英文課的課外讀物,至今仍感謝我的老師帶領我進入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

書中的主人翁因緣際會得知他的天命被藏在埃及金字塔下,他即刻從西班牙啟程。旅程中他遭遇許多困難,包含被陌生人騙走所有旅費,以及在綠洲預知的一場戰爭。同時他也遇到許多誘惑,他在沙漠裡遇到他的真愛,也在一間水晶店賺到夠多的錢,足以讓他回到西班牙過上更好的日子。不管是困難還是誘惑,都在阻擋他往他的天命前進。

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

我們曾擁有夢想,想顛覆現狀,但路途太遠、太顛簸,給了我們無數放棄的藉口。牧羊少年的尋夢之旅之所以奇幻,正是因為他不斷遭遇打擊,卻在緣份之人的幫助下,加上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一一克服難關,朝天命前進。旅途過程中他也幫助綠洲預知一場即將到來的戰爭。他冒著犧牲生命的風險,只為警告綠洲的人們災難將臨。或許這也是為何牧羊少年總能得到天地萬物的協助。因為他曾在這宇宙中無私奉獻,宇宙便報以湧泉。所以親愛的年輕人們,勇敢追求天命吧,宇宙總會幫助你的。

《追風箏的孩子》,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推薦
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孩子》,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著,李靜宜譯,木馬文化

我從事醫學研究的工作,希望對人類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提供幫助;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還有另一個特別的職稱,叫做「軍醫」,也擔任過國防醫學院的校長。軍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當國家面臨戰爭的時候,保護軍人的健康與維持他們的戰力。雖然我們都不樂意看到戰爭的爆發,但這是國家賦予軍醫最重要的使命。

我想推薦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小說《追風箏的孩子》。胡賽尼本身是位美國的醫師,小說的背景根源於他年少時在阿富汗成長經歷與後來國家遭蘇聯入侵所醞釀的一段感人故事,他講述了來自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富人區的少年阿米爾(Amir)和他的童年好友──父親僕人哈山(Hassan)之間的故事。

這對小男孩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一起成長、一起遊玩,也分享所有有趣的事物。卻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一件悲慘不堪的事,從此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面對自己當時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之後因戰亂他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始終縈繞不去。看似各自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兩人卻以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阿米爾為了贖罪,再度踏上暌違20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小說的背景涵蓋了複雜的歷史事件,包括阿富汗君主制度被推翻,蘇聯軍事介入,阿富汗難民逃亡以及塔利班政權的崛起等重要事件。這篇小說並未正面描述戰爭帶來的劫難,但是卻深刻的襯托出戰爭背後對人民造成的苦難與對人性造成的傷害。高掛在天空的風箏對許多小男生而言是他們心中追求的夢想,但是這個夢想的背後代表著人性中最簡單也最複雜「愛」的本質。作者由一位醫師的背景面對因戰亂所帶來無奈與困頓的環境下,有勇氣突破原本的框架,藉由對風箏的追尋來表達當我們面對困境時該保有的「勇氣」與「愛」。

《最黑暗的時刻》,大亞電線電纜董事長沈尚弘推薦
最黑暗的時刻
《最黑暗的時刻》,安東尼.麥卡騰(Anthony McCarten)著, 區立遠譯,八旗文化

我是一個企業的領導人,我的工作像是尋路者,要找出什麼道路是正確的方向。同時也要是點燈者、鼓勵者、佈道家、探隊家和啦啦隊,給同事鼓勵和打氣。

我推薦《最黑暗的時刻》這本書。這本書描述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歐洲大陸被納粹德國佔領,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臨危上陣,必須代表英國人民做出影響全球政局的重大決定。初時,英國人並不是大家都想打戰,他就任後馬上要到國會演講,原本備有兩份講稿:和德國展開和談?還是要讓英國站起來抵抗?後來是看到了英國人民透過他們選出的國會議員做出了選擇,民眾選擇迎戰,邱吉爾因此發表了他著名的演說:

「⋯⋯盡我們所有的力量、盡上帝能賜予的一切力量去作戰,為打倒這個在黑暗可悲的人類罪惡史上空前殘酷的暴政而作戰。⋯⋯」

戰爭的發動,往往是獨裁者和強人的意志;但抵擋戰爭,必須靠集體意志,在民主國家,它不是首相或總統可以自己決定,必須由全民做出選擇。英國人民也可以選擇和談、妥協,保住生命財產、未來只要不要亂講話,日子可以繼續過。但為什麼英國人選擇抵抗?他們是選擇守護自由、民主的價值理念,不惜犧牲性命一戰,不願意被希特勒征服後,改變了他們信仰的價值。目前遭受俄羅斯入侵的烏克蘭也是如此,烏克蘭人民同樣做出了為守護價值而戰。

這些是非常痛苦和艱難的選擇,如邱吉爾演講所言:「要奉獻『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眼見人民被迫在失去信仰理念和生命財產之間做出選擇,情何以堪?這就是「最黑暗的時刻」。這本書讓我們思考:戰爭為什麼發生?誰發動了戰爭?為什麼必須要抵抗?要不要選擇抵抗?若不幸有一天,台灣要面對這樣黑暗的時刻,我們又該怎麼做出選擇?

《安妮日記》,「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劉安婷推薦
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著, 呂玉嬋、葉懿慧譯,愛米粒出版

我是一個2歲孩子的媽媽,我的工作是幫忙偏遠學校的小朋友找到好的老師,也讓好的老師可以創造出對社會教育更好的改變。

我想推薦《安妮日記》這本書。談到戰爭,常常讓人覺得好像是很嚴肅的事、離我們生活很遙遠,只會出現在歷史課本上。《安妮日記》特別的是,作者就是一個小孩,她以孩子的眼光,記錄戰爭下,怎麼和家人生活,戰爭又如何對她自己和家人造成了影響。這本書沒有高深的道理,單純就是猶太少女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這個女孩,在自己收到的13歲生日禮物日記本上,寫下二次世界大戰時,她和家人生活的改變。

跟著她每一天的日記,一步步體會,戰爭到底是什麼?而不會只有害怕去觸碰戰爭議題。安妮從她的愛情、學業、進入青春期後身體的變化,以及和家人的互動、對未來的夢想,來呈現戰爭對一個生命的影響。戰爭不是只有恐怖的血腥畫面,影響也不只在炮彈轟炸的當下,是日常生活每一個環節,各方面都遭受影響。

這本書傳達出,即便在戰爭底下,安妮還是保持對未來盼望的真誠,相信人性中善的那一部分,雖然戰爭對她的家庭和個人,都產生劇烈和殘忍的影響,她仍相信這個世界的良善,而不是用報仇和邪惡行為去對抗發動或參與戰爭的人,它讓大家認識戰爭,卻不會變得憤世嫉俗。

這本書對我現在投入社會工作的影響是,不論工作多麽艱難,我都深刻被提醒,比起戰時像安妮、像我的祖父母、像現在烏克蘭的的孩子,能在和平的社會中,投注心力參與打造更美好的社會,是多麽幸運的「奢侈」,而不是「犧牲奉獻」。而即便我現在是成人,我也時時提醒自己,要向安妮學習,即便在苦難中,不要變成渾身是刺的刺蝟,而更要成為持續懷有盼望與溫暖的存在。

戰地文學類
《越南戰記》,日本資深媒體人、作家野島剛推薦
《越南戰記》,開高健著,朝日新聞出版。(圖片來源/朝日新聞出版Twitter)
《越南戰記》,開高健著,朝日新聞出版。(圖片來源/朝日新聞出版Twitter)

我的工作是經常在寫文章,讓大家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我想推薦的是日本小說家開高健的戰地文學作品《越南戰記》,透過這本書,讓大家了解,戰地記者的角色、戰爭的多面性,在戰爭之下,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

我自己也曾是戰地記者,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兩度到戰地進行報導,後來完成《伊拉克戰爭從軍記》這本書。戰地記者採訪工作是受到很多限制的,要確保通訊順暢、要保護自己安全,同時要以外語進行採訪,每一篇戰爭報導裡,都有很多記者的血淚。

開高健本身是小說家,《越南戰記》超越了一般單純的報導,完全沒有美化戰爭。書中有一段深刻的描述,作者目睹美軍將一名北越臥底少年交給南越軍隊處決的過程,當下,他思考自己能做什麼?最後只能做一名「目擊者」。面對道德與現實的拔河,救不了被處決的小孩、也阻止不了軍人,只能目擊、只能用筆寫下來。做為一個記者和小說家,像是一個「無力的人」,他的理想也崩潰了。但是,即使在現場一條命也救不了,身為戰地記者或小說家,還是要報導、還是要寫出來。

戰地記者是英雄嗎?是偉大的嗎?是勇敢的嗎?都不是。他們從來沒有接受過軍事訓練、沒有經歷過戰爭,在許多限制下,盡力完成報導。但戰爭不是可以簡單下判斷,看到對立的敵人就一定是壞人嗎?換一個角度,可能他們又是好人。我們必須以多元視角來看戰爭。

世界很多東西超越自己想像。在網路世界中,很多人以為可以看到所有的事,但虛擬的東西、永遠是虛擬的,很多事不進入現場,你不知道真實世界發生了什麼。戰地記者這個職業就是被世界需要的,通過記者才能讓讀者看得到戰地的現實。

漫畫類
《風之谷》,《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推薦
風之谷
《風之谷》,宮崎駿著,黃慧璘& J.T.comix譯,台灣東販

我的工作有點像是新聞室裡的大廚,把記者們遠赴各處採買回來的菜,煮成一道道貨真價實、健康有益的料理。

宮崎駿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動畫大師,他所創作的《神隱少女》、《龍貓》、《天空之城》等動畫片,是既賣座又獲得高度評價的作品。但是比較為人所忽略的是,宮崎駿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漫畫家,他花了12年連載的《風之谷》,被視為是漫畫史上的傑作,更被選入日本百大漫畫之列。《風之谷》的時代設定是一個戰爭浩劫後的世界,少數的人類因為貪婪與仇恨,想要擴大國家的影響,發動了巨靈兵與類核武的大戰(雖然作品中沒有明確說是核末日)。

那些被嚴重汙染的區域被稱為「腐海」,腐海籠罩地球大半,裡面充滿著有毒的孢子與可怖的蟲類,人類只能居住在少數不受汙染的區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資源極度匱乏,人們為求生存不擇手段,因此,大國欺凌小國、強者宰制弱者的戰爭,成為無法迴避的日常。

日本是人類史上唯一被原子彈攻擊的國家,所以在日本的創作裡,有著大量對於戰爭的描繪。我想是因為日本人有過真實的生命經驗,經歷過對戰爭對原子彈的恐懼與耗劫。《風之谷》的基調是帶著濃濃的反戰精神、人道精神與環保意識,宮崎駿在這場人類咎由自取的災難裡,投射出人性的高貴與美好,主人翁,一位小國公主──娜烏西卡,在強敵覬覦下,揭開「腐海」的真實面貌,她展現勇氣保護所愛的人們,並追求人類和平共存的可能。

《刺客列傳》,音樂製作人黃少雍推薦
刺客列傳
《刺客列傳》,鄭問著,大辣出版

我是一個音樂製作人,與歌手或樂團合作編曲、錄音、混音、演唱會等工作,也有一個專門發行電子音樂的獨立廠牌。

我想推薦鄭問的《刺客列傳》這本漫畫,當年我還是個國小學生,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非常震撼,多年後的現在也買了復刻版本,依然讚嘆不已。全書是根據《史記》編繪的真實故事,收集了春秋戰國著名人物曹沐、豫讓、專諸、聶政和荊軻5位刺客的事蹟。這個作品與其他漫畫最不同的地方是,鄭問用傳統水墨畫的手法來畫漫畫,融合東方水墨與西方油畫,進而造就藝術性非常高的作品。

《刺客列傳》的時代背景是戰禍紛擾以及充滿政治鬥爭的春秋戰國時期,刺客要除掉對方陣營最危險也是最重要的敵人,雖然是用不太光明磊落的行刺,但是表現出的是俠義肝膽與保家衛國的仁心。故事的年代沒有民主自由與平等的思想,統治者若是充滿野心與慾望,人民常常就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透過漫畫的方式更能讓小朋友接觸權力、鬥爭、權謀的影響力,也能了解刺客為了忠誠或是理念所做出的犧牲。

這本書跟一些其他漫畫,讓小時候的我愛上了畫漫畫,或許種下了一些創作的種子,長大後轉換成以音樂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全員玉碎!》,漫畫家阮光民推薦
全員玉碎
《全員玉碎!》,水木茂著,酒吞童子譯,遠足文化

我是一個用畫筆說故事的人。將大家眼睛所看到的事,透過自己轉化後變成故事。

我想推薦的是《全員玉碎》這本漫畫。作者是有「妖怪博士」稱號的已故日本漫畫家水木茂,大家可能更熟悉他改編成電視動畫的《鬼太郎》。但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曾被派至現為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拉包爾島(Rabaul)參戰,當時他所屬的10人小隊中、9人戰死,只有他一人倖免於難、但也失去左手臂。他在以《鬼太郎》作品成名、賺到錢後,一心要畫出這個親身經歷,雖然在創作的過程十分痛苦,但對他而言,若沒有畫出來,似乎就對不起那些死去的同伴。

「玉碎」的意思是「寧為玉碎,不能瓦全」,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下,軍隊領導人為了展現愛國心,執行無意義的殊死戰,拉包爾島根本不在美軍攻佔的計畫中,水木茂所屬的小隊原可以撤退,卻被要求「全員玉碎」送死犧牲,而竟也無人敢抗命。10人小隊在島上飢寒交迫、只能吃野草充飢。二戰時的日本,軍人若受傷返國,位階比戰俘還低,沒有為國捐軀就被社會看不起。男人不上戰場,就像是罪人一樣。

整部作品,前半部以童話式的風格進行,後面以極為寫實的手法呈現戰場上屍體等恐怖畫面,在黑色幽默裡,帶著驚悚和濃濃的悲傷,是希望大家直視戰爭的殘忍,而省思戰爭的可怕和荒唐。

同為漫畫工作的我,更佩服的是水木茂厲害的畫功,在他的時代沒有電腦、甚至也沒有網點(漫畫要透過網點來做出灰色調和各種層次效果),全部都要用沾水筆的筆觸一筆一筆畫出來,畫家就在黑白線條裡,建構起砲火煙硝裡的世界。

繪本類
《歐先生的大提琴》,教育部長潘文忠推薦
2022年3月22日,大提琴家Denys Karachevtsev在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Kharkiv)受戰火摧殘的建築物前演奏巴哈的樂曲。

我是教育部長、也是一位老師,我的工作是服務全國400萬名學校裡的老師跟學生,也和全台灣投入教育工作的夥伴一起努力,希望為大家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讓每一位正在成長路上的朋友,都能一步一步成為自己最喜歡、最自信的模樣。

我想和大家推薦《歐先生的大提琴》這本繪本,故事中描繪的是在戰爭下一位女孩與大提琴家歐先生的故事。女孩與朋友們因為戰爭充滿著不安情緒,也對大人世界的紛爭感到憤怒,被鄰居認為獨來獨往、不合群的大提琴家歐先生,就成了女孩與朋友們捉弄對象。

直到有天,大砲炸毀了救濟車,人們都在哀傷、害怕的同時,歐先生選擇帶著大提琴到廣場中央,用悠揚的琴聲化作溫暖的彩虹,照亮昏黃的街道,撫慰人們在戰爭時期的不安心情,帶給大家勇氣與力量,使人們不再害怕、不再憤怒。此時,小女孩不僅慢慢解開了對歐先生誤會,也對他產生了敬意,同時回憶起爸爸曾經跟她說過,歐先生的大提琴是最好的大提琴,而這把琴,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這本繪本帶著我們思考著,雖然我們生活成長在自由、和平的社會裡,但遠在世界另一端,卻可能有孩子因為戰爭正經歷著艱難、且非常不同人生經歷;另一部分,也提醒著我們需要跨越預設的框架,透過同理,重新去了解周邊熟悉與不熟悉的人們,並進一步延伸到不同族群、國家等更大的社會群體中。故事與書本內想帶給我們的體驗跨越年齡,我自己讀起來也非常有感觸,也希望能給你很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祕密計畫》,兒科醫師、作家黃瑽寧推薦
祕密計畫
《祕密計畫》,喬納.溫特 (Jonah Winter)著,繪者貞娜.溫特(Jeanette Winter),幸佳慧譯,親子天下出版

我是一位忙碌的兒科醫師,除了在醫院幫助生病的小朋友之外,也拍了很多YouTube影片,寫非常多文章和書籍,幫助爸爸媽媽們認識兒童的健康,成為他們育兒路上的朋友。

相信每個班上,都會有一些比較會讀書的學生,他們成績很好,似乎沒有任何考試和作業能夠難倒他們。但今天我要推薦的這本繪本書《祕密計畫》,就是一群成績很好的科學家,差一點毀滅地球的真實故事。

上帝賜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擅長的能力,有些人語文能力強,有些人數學很厲害,也有些人很會運動。若是心地善良的人,會把這些聰明才智運用在好的地方,可以幫助他人,帶給世界愛與溫暖。但冷漠的人,卻濫用天賦,引起紛爭,甚至可能製造出恐怖的戰爭。

《祕密計畫》這本書裡的參與者,都是絕頂聰明的人,但他們所發明出來的武器,卻在4天之內毀了2個城市。戰爭很可怕,可怕的不只是轟炸,而是在戰場上的人無法選擇善良,只能選擇冷漠。

如果我們不喜歡戰爭,希望未來有更多善良的人,那麼我邀請大家,現在就開始關心身邊冷漠的同學,努力成為他們的朋友。因為,這世界上只要少一個冷漠的孩子,就可能減少一個將來發動戰爭的人。這是我的善良祕密計畫,願意跟隨的人,就一起來執行任務吧!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謝煜偉推薦
班雅明先生的神秘行李箱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張蓓瑜著,三民書局

我是一個教「刑法」學的教授,刑法就是一個社會對於犯罪行為的處罰規則,我希望透過法律的研究,讓社會建立信賴的基礎和溝通的管道。

我想要推薦的書,是旅德繪本家張蓓瑜的《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繪本,這是一個關於「逃亡」的故事。如果有一天,當你被迫必須離開家鄉,可能因為戰爭,也可能因為來自於國家權力的迫害時,你會如何自處?你會選擇帶走什麼?什麼是你人生中輕於鴻毛又重於泰山的事物?

這本繪本選擇用輕鬆、詼諧又輕描淡寫的口吻,隱約觸及人類歷史上悲慘的迫害與大屠殺,拼貼與手繪交錯的風格就像是作者對班雅明生平娓娓道來的剪貼簿,而幾幅全版畫面充滿著無比的敘事張力,像是3個納粹士兵左手平舉指著那些有奇特想法的人高聲道:「逮捕他!逮捕他!逮捕他!」後面用素描鉛筆畫出胡亂纏繞的線條,令人思緒高漲又緊繃。但作者呈現的不是戰爭或迫害下的人生悲苦,而是在國家權力底下,每一個看似無比渺小的個人,如班雅明及協助他逃亡的費特可,神情是如何的自若,心靈是如何的強壯。班雅明拖著一卡沉重的行李箱,究竟裡頭裝了什麼東西,也都讓讀者充滿想像。

大家都將自己心目中最看重的事情投射在行李箱裡,也難怪它會無比沉重了!作者最後讓班雅明和他的行李箱最後消失在山間,也留給了我們在歷史洪流中挖掘斷簡殘編與追尋新故事的可能性。如果你是班雅明,又會在行李箱裡裝什麼東西呢?

詩歌類
〈起初他們⋯⋯〉,作家、環境運動志工王南琦推薦
二戰後,〈起初他們⋯⋯〉被全球各地的大屠殺博物館收入館藏或立碑紀念。圖為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牆上的〈起初他們⋯⋯〉詩詞。(圖片來源/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官網)
二戰後,〈起初他們⋯⋯〉被全球各地的大屠殺博物館收入館藏或立碑紀念。圖為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牆上的〈起初他們⋯⋯〉詩詞。(圖片來源/美國大屠殺遇難者紀念館官網)

我的正職是媽媽,兼職是作家、講師與社會運動工作者。我希望透過寫作、演講與各種社會參與,努力為女兒打造一個更好的台灣。

從小,我就是一個很叛逆的小孩,勇於挑戰各種不合理的體制;當了媽媽之後,我面對女兒的成長環境,不管是校園午餐的基改食品,或是高雄的空氣汙染,我都選擇起身對抗,參與主婦聯盟基金會與地球公民基金會兩個公民團體倡議立法,修改政府的制度,最後成功地讓基改食品退出校園,高屏地區開始實施空汙總量管制法。

在最辛苦的時候,我總是想起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的詩〈起初他們⋯⋯〉(First they came...),我也想推薦這首詩給大家:

首先,他們來抓社會主義者,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社會主義者。 然後,他們來抓工會會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 然後,他們來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然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有人可以為我說話了。

這首詩其實是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牧師的懺悔詩,他最初是一名反猶太主義的納粹支持者,最後因為公開反對納粹黨迫害德國教會而被關押在集中營時,他才改變立場。二次大戰結束後,尼莫拉牧師是極少數公開呼籲同胞承擔納粹暴行責任的德國人之一。

〈起初他們⋯⋯〉這首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被全球各地的大屠殺博物館收入館藏或立碑紀念,提醒人們面對極權暴政,沉默不是中立。

在面對社會上各種不公不義,我也常用這首詩提醒自己或跟女兒一起互勉,在高大堅硬的牆與雞蛋之間,希望我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黑色的歌》,導演盧建彰推薦
黑色的歌
《黑色的歌》,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著, 林蔚昀譯,聯合文學

我平常當導演,會拍企業的廣告片,通常拍成社會議題的短片,也寫了一些書,但最主要的時間在做爸爸。喜歡運動和閱讀,這兩樣東西是我的安全閥,讓我在這瘋狂世界,不至於大爆炸。

我想推薦給大家的是我非常喜愛的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出生的她,獲得199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她16歲時經歷過德國入侵波蘭,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1月蘇聯紅軍解放波蘭首都華沙後,又經歷了共產主義的高壓統治。她的詩作曾大量地以戰爭為主題,但在戰後混亂極權統治下,她的詩集《黑色的歌》甚至在準備好後,取消發行出版。直到70年後,才被重新出版,身為作者的她,自己甚至沒有機會看到這本書的排版。

選擇她的作品跟大家分享,因為波蘭就位在烏克蘭隔壁,也是俄羅斯侵襲烏克蘭戰爭中,接受最多難民的國家,而波蘭這國家本身也經歷許多災難,作曲家蕭邦之所以有那麼多偉大作品,也來自於許多祖國的苦痛。辛波絲卡在年輕時對於戰爭的描寫震撼人心,描繪入裡,因為就發生在當下;到了70多歲人生的後段,已是老奶奶的她再次回顧,那些字句,經歷了時間和記憶的洗練後,更像是人類的智慧,在壓迫後發出光亮,照出歷史的黑暗,和戰爭的殘酷可笑。

我很喜歡她的詩,她擅長用簡單平實的字句,從生活裡的行為,反映出生命巨大的哲理。〈關於九月的記憶〉談的是1939年二戰的開始,〈關於一月的記憶〉講的是1945年二戰的結束,而〈結束與開始〉則是在1993年她再度寫下關於戰爭。

我想分享這首〈結束與開始〉,是收錄在由台灣詩人林蔚昀翻譯的《黑色的歌》版本中,值得此刻的我們,輕輕的讀,重重的想:

〈結束與開始〉,1993《黑色的歌》 每場戰爭過後 必須有人打掃 畢竟東西 不會自動歸位 有人必須把瓦礫 推到路邊, 這樣載滿屍體的推車 才能通過。 有人必須辛苦地走過 汙泥灰燼 沙發彈簧 玻璃碎片 還有染血的破布之間 有人必須拖來木柱 用它支撐牆壁 有人必須把窗戶裝上玻璃 把門嵌進門框 這不是很上相, 而且要花許多年。 所有的攝影機 都到別的戰場去了。 橋必須重建, 火車站得蓋新的。 袖子會因為不斷捲起 而破爛不堪。 某個手持掃帚的人 回憶過往。 某個人聆聽 點著他沒有斷掉的頭。 但在他們身邊不遠處 已經開始出現 會對這些事感到無聊的熙攘人群。 偶爾還有人 從灌木叢下挖出 生鏽的論點 揉後把它放到垃圾堆上。 那些知道這裡發生過什麼事的人 必須讓路給 那些知道很少的人 還有那些比知道很少還少的人 最後是那些幾乎什麼都不知道的人。 在把因果 覆蓋起來的草地上, 有人必須躺著 嘴裡叼根草, 望著雲朵發呆。
〈答案在風中飄逝〉,台東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曾世杰推薦
巴布狄倫(Bob Dylan)〈答案在風中飄逝〉(Blowing in the wind)。

我主要工作是幫助大學生成為又專業又開心的國小老師。我喜歡閱讀、說故事,是個環保控。我相信,柔水終成雕刀,量變造成質變。只要我們一起,在很多小小的地方努力,終能改變世界──Together, we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我想推薦的是美國歌手詩人巴布狄倫(Bob Dylan)的一首歌〈答案在風中飄逝〉(Blowing in the wind),這是一首1962年的反戰歌曲,狄倫寫下這首歌時只有21歲,我大學一年級時第一次聽到這首歌,被它的歌詞和旋律感動到要掉下眼淚來。

狄倫出生之前的100年裡,人類自認為有了最輝煌的成就。但狄倫在歌中以一連串的問句質問著,這世界到底怎麼了?人類到底怎麼了?

人類發明了疫苗、抗生素和先進的醫學技術,讓自己愈活愈長。

人類啟用了化石燃料和核能,讓自己擁有移山倒海的力量。

人類沒有翅膀,卻能起飛,跨洋飛行,甚至登陸月球。

人類因此驕傲,以為科技文明的發展,可以解決一切生老病死的問題。但狄倫卻看到:是的,人類發明了了不起的科技,但卻沒有智慧停止戰爭,而且,因為科技的幫忙,殺人更有效率了。死了7,000萬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才結束,韓戰就跟著來了,死了300萬人;韓戰才結束,越南戰爭又來了。狄倫唱這首歌的時候,幾萬個和他一樣年紀的美國年輕人投入越南,幾萬個家庭正盼望他們的孩子平安回來,而狄倫藉著這首歌,提出他的質疑:

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算是個男人? 白鴿要飛過多少片海洋,才能在沙灘上安睡? 炮彈要在天空橫飛多久,才能被永久禁絶? 大山在被完全沖刷至大海前,能挺立多久? 人們在獲得自由之前,還有多少年可以活? 人們啊,你到底能轉頭、裝作視而不見幾次呢? 人到底要抬頭幾次,才能看見晴空藍天呢? 人到底要有多少耳朵,才能聽見別人的哭泣呢? 到底還要犧牲多少性命,人們才會知道已經太多人死去了呢?

狄倫對自己這些問題的回答是:

那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風中飄逝。 那答案在風中飄逝。

這世界上到處都是問題,卻不是每個問題都是有標準答案的。

狄倫自己就是烏克蘭移民到美國的第三代移民,他在201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首歌在《滾石》的「500首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歌曲」排名榜單上排行第14。

誰幫我們完成了這篇文章?

策畫、核稿/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設計/鄭涵文 曾任記者寫很多字,現下更專心畫畫。平生無大志,喜用圖像化繁為簡、嘰嘰喳喳說故事。成就感來自觀者看圖後的會心一笑。

責任編輯/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想看更多深度兒少新聞報導,請至《少年報導者》官網

索引
小說類
戰地文學類
漫畫類
繪本類
詩歌類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