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eporter LogoThe Reporter Logo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The Reporter LogoThe Reporter Logo
深度 × 開放 × 非營利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

最後更新時間:資料來源:Johns Hopkins CSSE、疾管署

全球各地確診、死亡與疫苗施打劑數(含第2劑)

確診死亡疫苗施打

世紀之疫

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至今已逾億人染疫。2020年交出優異防疫成績的台灣,今年5月社區疫情大爆發,1個月內超過1萬人不幸確診。 維持逾2個月的全國三級警戒後,國內疫情漸獲控制,7月27日正式進入二級警戒,全民正邁入下一階段的抗疫日常。 《報導者》每日更新台灣疫情狀況、最新防疫措施,並依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CSSE)、Our World in Data資訊更新全球病例,與大家一起掌握這場世紀之疫的脈動(詳細每日疫情發展請見大事記)(最後更新時間:2021年9月11日 16:00)

台灣疫情危機

逾萬人染疫,目前疫情漸緩

從發現宜蘭遊藝場、新北某社團個案的5月11日算起,國內截至9月11日本土個案共新增14,464例。 疫情最嚴重的5月17日到30日,曾連續兩週每日新增數皆超過400例(經校正回歸)。這段期間曾出現通報「大塞車」,連續數天單日排除量追不上新增量。 在長達69天的三級警戒後,疫情曲線已從高原期逐步下降,目前單日本土新增數約在10例之內。8月25日則睽違108天,再度出現本土零確診。

雙北成疫情重災區

新北市、台北市此波疫情面臨嚴峻挑戰,5月11日至9月11日分別累積6,891及4,849人確診,兩者約占全國八成。其中,又以台北萬華、新北板橋、中和為最多。 各縣市設立多處社區篩檢站,提供高風險區活動史或接觸史者前去篩檢。 近日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北農)群聚案受矚目,自5月中旬出現第一起案例後,第一市場、第二市場與環南市場陸續爆發群聚,兩個月累計超過200例確診,政府於7月上旬進行大規模PCR核酸檢測及相關人員疫苗施打,目前疫情已受控制。 (延伸閱讀:〈被冷藏的疫情熱區──揭開北農群聚風暴,大到追不了的隱形傳播鏈) 部分縣市也拉警報,6月初苗栗傳出電子廠群聚事件,該縣累積確診人數超過500人,勞動部因此修訂雇主聘僱移工防疫指引,強制規範如移工工作生活區域應分艙分流等措施;屏東6月下旬也發生Delta變異株群聚,截至7月10日累計17人確診,15人為Delta變異株,政府緊急匡列相關接觸者並篩檢,目前疫情未持續擴大。

Delta株境外移入數漸增,本土多為Alpha變異株

近期全球多個國家因Delta變種病毒而迎來新一波疫情。為嚴防Delta病毒, 台灣從7月2日起針對入境篩檢陽性旅客全面做病毒定序。 根據指揮中心統計,7月2日至9月9日共96例境外個案完成定序,其中Delta株最多、達87例。 本土案例則多屬Alpha株,Delta案例部分,6月底屏東群聚案曾有13例、9月機師群聚1例、9月幼兒園群聚12例。

防疫策略重新調整

因應暴增通報量,指揮中心5月22日宣布已將通報流程中的28項填寫項目簡化到8項,縮短作業時間。 檢驗部分,指揮中心提供檢驗單位上限500萬元補助,鼓勵購買自動化高通量PCR設備,以提升效率、減少人員負擔。另外,抗原快篩試劑也開始在各大篩檢站被廣泛使用,以利人員分流,指揮中心也已制定「企業抗原快篩指引」、開放使用「居家用快篩試劑」。 隔離部分,原本確診者一律入院隔離,但因醫療量能緊繃,指揮中心5月25日曾宣布,符合條件的快篩陽性者、或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可採居家隔離,出現嚴重症狀時再後送治療。不過防疫量能改善後,6月8日全國防疫會議再調整作法,快篩陽性者依各縣市狀況,可統一收住在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無症狀或輕症確診者也應儘速收治在這兩類地點。 指揮中心5月26日曾放寬解隔離條件,以提升病床周轉率,對於無症狀或輕症者,只要退燒至少1天且症狀緩解,距離發病日10天以上,不用採檢就可解除隔離、轉為自主健康管理7天;隔離治療個案須外加Ct值30以上條件。不過為圍堵病毒,6月23日指揮中心加嚴規定,所有患者都要做PCR、Ct值30以上才能解隔離,重症患者更要連續2次過關。 檢疫規定也有調整,因應Delta變異株威脅,6月27日起從「重點高風險國」(巴西、印度、英國、祕魯、以色列、印尼、孟加拉;7月18日再增緬甸)入境,須強制公費入住集中檢疫所;其他地區旅客則須自費入住防疫旅館或集檢所,不可居家檢疫7月2日起機場全面啟動入境普篩,旅客檢疫期間須採檢3次,包含入境時採檢PCR,第10~12天進行抗原快篩,12~14天再做一次PCR。

疫苗須儘速補位

疫苗是終結疫情最終武器,去年12月8日英國婦人接種全球第1劑COVID-19疫苗,台灣則從今年3月22日開打。 然而,台灣過去一年防疫表現、全球對AZ疫苗副作用的討論,都影響了民眾施打意願,直到5月疫情大爆發,接種數才顯著爬升。 截至9月1日,國內接種人數已達1,098萬,人口接種率約42.8%,在全球有資料的國家或地區中為中段。一般認為,要達到群體免疫、要至少約6至7成人口接種。 目前接種進入第7輪,符合資格的民眾於9月3日至10日接種AZ疫苗。 目前符合第7輪資格的民眾於9月3日至10日接種AZ疫苗;第8輪接種則將在9月15日至9月23日進行,同樣為AZ疫苗。 (延伸閱讀:〈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

臨床症狀

疾管署公布台灣確診者常見症狀

WHO與25國專家組成的聯合考察團,曾於武漢進行調查,整理9成病患綜合的症狀為:發燒、乾咳、疲倦、肌肉或關節痠痛、喉嚨痛等。 疾管署也針對台灣從本土疫情爆發前,共1,184例確診病患中調查分析,於今年5月14日發布〈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十版〉指出,台灣的確診者年齡中位數31歲,感染初期最多症狀為咳嗽31.8%、發燒26.9%、流鼻水/鼻塞17%、嗅覺異常11.8%和味覺異常8.0%。確診個案中,83%都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11%肺炎、6%重症,死亡率1%。

此波本土病例多在50歲以上,近期青壯年比例提升

疫情從今年5月初在社區爆發後,初期確診者年齡大多落在50歲以上,約三成多是60歲以上的長者,也是重症高危險群。 疫情發展至第九週(7月17日),50歲以上的確診者比例減少,從第二週的64%下降至53%,相反的,20至49歲的青壯年患者,比例則從31%上升至40%,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表示,這是隨疫情發展的可預期現象,未來死亡者平均年齡也將下滑。

60歲以上長者,重症率達38%

雖然青壯年染疫者比例持續提升,但根據指揮中心資料,截至7月20日,60歲以上重症比為38.8%,較整體重症比19.7%高出近乎一倍,尚未出現下降的轉捩點。 因中高齡者病程快速,採檢時輕症若返家快速轉為重症,可能會來不及送醫。疫情高峰期間就傳出有居家隔離者猝逝家中,或確診者病逝於防疫旅館的消息。 5月底,張上淳表示指揮中心專家小組不斷檢討病人安置順序,專家小組參考相關指標,包括高齡者、有潛伏疾病、較困難處理的病人,確診後希望送往醫院;其他沒有高風險因子的確診者,則送往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 為利醫療院所照護重症個案、降低死亡率,指揮中心另於6月21日成立「COVID-19重症個案臨床處置專家諮詢小組」,並將「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及「俯臥通氣治療」,納入COVID-19確診個案公費給付項目。

國內已839人不幸病逝

此波疫情爆發前的5月11日,台灣累積1,210例中,有12例死亡(1%);到了9月11日,累積16,074例中,已不幸有839例死亡個案(5.2%),大多是具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的長者;目前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 台灣5月11日至6月7日共296例不幸死亡,其中35人到院前死亡(11.8%),指揮中心指出「隱形缺氧」(又稱快樂缺氧)最為可能。患者可能外表看似正常,但血氧濃度急速降低,快速從輕症惡化甚至猝逝。對此,雙北6月9日獲配1.5萬台血氧機,供快篩陽性或居家隔離者監測使用。

防疫須知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有何差別?

疾管署目前對於感染風險人員,實施三種追蹤機制。 「居家隔離」和「居家檢疫」實施期間皆必須留在家中(或指定地點),外出、出國、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通通不允許,相關單位也會透過手機實施電子監控。一旦違反相關規定,可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 至於「自主健康管理」,主要適用於已檢驗陰性、且符合解除隔離條件的通報個案,疾管署建議此類人士應盡量避免外出,若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刻通報1922。根據官方公布的注意事項,此類人員禁止聚餐、聚會、陪病,違者可處裁罰。 此外,還有一種尚無罰鍰、限制更低的「自我健康監測」,該詞在2021年4月至5月國內發生「華航諾富特案」時首度出現,提醒與確診者足跡相同者要落實防疫措施。5月本土疫情爆發後,指揮中心表示快篩陰性者適用此類。

全國7月27日起降至二級警戒

指揮中心根據疫情嚴重程度,共將警戒標準分為四級,並有相對應的因應事項。 自5月15日雙北進入第三級警戒、5月19日全國跟進後,官方四次宣布延長,一直維持到7月26日。 疫情漸趨穩定下,指揮中心7月23日宣布,全國自7月27日起調降為二級警戒至8月9日,符合防疫指引的各行業、場所可恢復活動;8月21日再宣布延長至9月6日;9月6日宣布再延長至9月20日。

國際疫情概況

Delta變種病毒株擴散全球

目前世界各地的一波大流行,都與近期Delta株迅速擴散有關,因其傳播力是各種COVID-19病毒株之冠,R0值高達5~8,比Alpha株傳播率高出6成以上,目前科學家認為該變異株可能造成重症率上升,致死率則未有定論。 Delta株最早出現於去年10月,並於今年3月開始廣泛流行,如今已擴及至少122地。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公布抽樣結果顯示,截至8月22日、上傳平台的資料中,Delta株全球占比已達88%。 (延伸閱讀:〈COVID-19病毒變身全解析〉

美國疫情再度升溫

擁有3.3億人口的美國,是全球疫情最嚴重國家之一,迄今累計確診和死亡病例數高居全球之最。截至8月23日,約有3,794萬人染疫,其中62萬人不幸病歿。 去年11月至今年2月是美國疫情最黑暗的時期。1月曾單日新增30萬人確診,6月時隨疫苗接種率攀升疫情一度漸趨緩,然而7月因Delta變種病毒株流行,各州疫情再度升溫,8月20日單日新增約14.5萬例(7日平均值)。 美國官員表示,目前這一波疫情,幾乎全為未打疫苗者染病所致。截至8月22日,美國第一劑疫苗接種率達60.7%(2億142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族群接種率達89.1%。 受疫情影響,各地防疫管制再度回籠,如洛杉磯7月中起恢復室內強制戴口罩。

英國疫情回溫,解封計畫照舊進行

英國近期受Delta變異病毒株影響,疫情再度爆發,8月22日新增3萬多例確診(7日平均值),較前一週的8月15日高13.5%。 今年英國疫情一波三折,於1月到達最高峰(1月8日曾單日新增67,839例確診),4月時隨疫苗施打計畫推展,疫情曾逐漸緩和,但如今又再度擴大。 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6月14日宣布,原定6月21日全面解封的計畫延後至7月19日。至今疫情沒有緩和跡象,但強生表示,由於目前英國疫苗接種率高,能有效降低死亡、重症、住院率,因此7月19日仍按原定計劃進行解封。 120多名科學家7月7日在英國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發表公開信,信中寫道,致死情況雖被削弱,但並未被打破,疫情肆虐之下強行解封,尚未接種疫苗的兒童將首當其衝,呼籲當局撤回解封政策。至7月中旬,該信已超過1,000位學者連署支持。 截至8月21日,英國至少1劑疫苗接種率已經達到70.2%,三分之二的成人已經接種兩劑。

新加坡7月中疫情升溫

人口570萬的新加坡,是全球防疫表現最佳的國家之一。去(2020)年4月曾爆發移工宿舍大型群聚感染事件,曾連續數日單日確診數破千人,但當局針對移工進行大量篩檢、祭出類封城措施、外出戴口罩等規定來控制疫情。 自去年10月起,新加坡疫情保持穩定,但今年5月中也出現一波變種病毒本土疫情,最高單日新增約50人確診,當局於5月16日至6月13日曾實施「高警戒解封第2階段」,限制社交聚會最多2人、盡量居家辦公、禁止內用等。 在擴大採檢、追蹤接觸者、加速疫苗接種等措施下,當地疫情受到控制,6月14日起進入「高警戒解封第3階段」,社交聚會人數放寬至最多5人,大型活動人數則放寬至250人。 7月中,新加坡本土疫情再次爆發,接連爆出KTV夜店群聚感染及裕廊漁港(Jurong Fishery Port)感染群,19日起,每日新增本土案例皆破百,22日起官方再度實施「高警戒解封第2階段」。8月疫情已趨穩,每天新增本土病例維持在10餘例。 新加坡當局於7月初提出與病毒長期共存的計畫,第一步,計劃在今年8月9日前讓66%的人口完整接種疫苗,目前已達標,往後數年也將持續拓展接種計畫;第二步,在提升疫苗涵蓋率後,改變檢測策略,和對待流感一樣,不再著重監測每日新增確診人數,而將重點放在邊境檢測上,另外,亦提出會推出更快的檢測方式,鼓勵民眾自我篩檢。 截至8月22日,新加坡已有約74%的人口完成第二劑疫苗接種,台灣目前將其列為「中低感染風險國家」。

印尼疫情嚴峻,重創醫療體系

印尼今年6月以來疫情急速升溫,推測為5月穆斯林齋戒月結束時人口大量移動,再加上Delta變種病毒的高度傳染力造成,7月單日確診數約5萬,是2020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波爆發。 首都雅加達、西爪哇省(West Java)、中爪哇省(Central Java)等疫情最嚴峻地區出現大量病患,重創醫療體系。印尼政府在7月初宣布雅加達、峇厘島等15個城市封城,包括非必要皆在家工作、關閉百貨公司、只開民生必需商店。 雅加達當局7月19日指出,當地急診室等病床的患者有1900人,另有1400人還在醫院外等;印尼醫師協會(IDI)7月18日也表示,此波疫情已造成545名醫師染疫死亡,儘管當地醫護人員有95%已接種疫苗。 儘管7月底開始,印尼整體感染人數下降,但8月22日仍通報超過1.2萬人確診,疫情在亞洲各國中仍屬嚴峻。根據Our World in Data資料,印尼截至8月24日累計確診數已達400萬人、死亡數累計約12萬人(印尼總人口數約2.7億)。

印度疫情正從失控中降溫

擁有13.9億人口的印度,目前確診人數為全球第二高,達3,244萬人。 印度疫情自今年4月以來急遽升溫,每日確診人數不斷攀升,5月7日單日確診人數曾達41.4萬,是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單日新增最高數字(5月9日之7日移動平均曾達39萬高峰),更出現醫療崩潰的最糟狀況。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指出,2021年初印度疫情曾獲控制,不過當局和公眾也因此鬆懈,許多人在防疫措施不全的情況下參與宗教、選舉等大型群聚活動,這也成為疫情爆發關鍵。 5月中下旬後疫情漸趨緩,至今(8月)單日新增約3萬人。此次印度第二波疫情並沒有如同去年實施全國性封鎖,僅為各邦自行宣布實施;首都新德里在第五度延長封鎖後,5月底開始解封,但醫療量能不足、變種病毒肆虐、疫苗接種率低仍是未來隱憂。 根據Our World in Data資料,截至8月22日止,印度至少一劑疫苗接種率達32.7%,不過完全接種率僅有約9.4%。 (延伸閱讀:〈「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

日本疫情大爆發,擴大實施緊急事態宣言

日本7月以來面對2020年至今的第5波疫情,在Delta病毒侵襲下,這一波爆發的確診者人數前所未有的多,8月下旬單日新增確診人數超過2萬,比今年5月高出3倍。 為避免醫療量能崩潰,日本8月初轉換策略,將病床優先留給重症、或可能重症的高風險患者,不過整體量能仍相當吃緊,部分醫院重症病床全滿。日本醫科大學附設醫院高度急診中心表示,「只要新增確診病例無法減少,這種情況就會一直持續下去」,目前日本致死率約為0.2%(7日平均值),未出現大幅上升的趨勢。 日本疫情延燒時間點恰好與奧運重疊,但首相菅義偉表示,此段時間東京鬧區人潮並未增加,不認為兩者有關。 8月中旬適逢日本的盂蘭盆節連假,官方呼籲民眾儘量避免跨縣市移動或返鄉,截至8月底,確診人數的遽增仍未看到盡頭,官方宣布「緊急事態宣言」實施地區再新增8地,目前已從東京、沖繩持續擴大到21個都府縣。

守護彼此、減少移動

COVID-19迄今已造成全球2.2億人染疫、逾461萬人病逝。病毒超高傳播速度,被認為極可能「流感化」而長期存在。 在台灣,對抗疫情也許是一場持久戰,我們須記取自身與各國血淚教訓,重新調整心態和策略,讓我們為了彼此,減少不必要移動,繼續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共同度過台灣最艱難的時刻。 《報導者》記者將持續在前線,每日記錄關鍵時刻、整理疫情重點,並報導重要真相。

世紀之疫
台灣疫情危機
臨床症狀
防疫須知
國際疫情概況
世紀之疫
台灣疫情危機
臨床症狀
防疫須知
國際疫情概況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每個人都應有獲得專業、正確新聞訊息的權利,因此,免費公開每篇報導給閱聽大眾,是《報導者》身為非營利媒體回應公共性不變的追求。面對全球陷入COVID-19疫情風暴的此時,《報導者》第一時間推出疫情即時脈動網頁,提供讀者掌握疫情變化,進行第一線醫療從業者與疫苗和防疫機構的深度採訪,一探台灣本地抗疫行動;我們也同步深入報導中國、歐洲、美國等國際疫情現場並提供分析視角。這場長期的戰役,《報導者》會持續提供華文讀者第一手深入的報導,但這些報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包括各地的前線記者與攝影、後勤的工程、設計與編輯團隊,倘若沒有讀者的捐款贊助,我們不可能完成。

您的每一筆捐款都將成為我們繼續採訪與調查的動力,《報導者》邀請您以捐款支持我們,繼續為開放、獨立的新聞而努力。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