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登入
專題
搜尋
攝影
書籤
多媒體
贊助
議題
訂閱
搜尋
搜尋
書籤
登入
評論
專題
攝影
多媒體
議題
評論
Fill 1
評論
【投書】一場美麗的誤會:台糖上萬公頃造林何去何從?
近日,台糖平地造林因引入太陽光電計畫,引發爭議。但這件事不應淪為發展與護林的二元對立,必須先了解平地造林政策的歷史與現況,作為討論基礎。
2019.12.6
環境
政治政策
農業
經濟
Fill 1
評論
當性侵受害人,被迫改口宣稱「謊報」──她為什麼要說謊?
面對性侵,為何人們總是習慣質疑被害人?任何法律問題,都必然存在誣告或是冤案,但卻只有性侵,會連同受害者遭遇痛苦一事,都受到預先的否定。
2019.12.6
司法
性別平權
性侵
書評
Fill 1
評論
當民粹崛起、狂人當選,7個幫助你面對亡國感的建議
不少國家,近年都瀰漫著強烈的「亡國感」:極化對立、民粹主義、富人參政,面對這樣的未來,國家該如何克服危機?
2019.12.4
政治政策
書摘
Fill 1
文化.藝術
【哲學蟲洞】美國隊長在《復仇者聯盟2》究竟能不能舉起雷神之鎚?
《復仇者聯盟》系列電影中,美國隊長能否舉起雷神之鎚,一直是漫威迷心中的永恆辯論。從哲學角度來看,答案又會是什麼?
2019.11.30
電影
哲學蟲洞
Fill 1
評論
楊惠君/為社會傷口進行深層清創──從精神疾病痛點,看見重生可能
《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出版,不單期望讓人「理解」精神疾病與病家無助,更嘗試開墾出一條在正常與異常間,形塑世界的路。
2019.11.27
醫療
人權
司法
書評
精神疾病
社會福利
Fill 1
評論
【投書】當患者的聲音被遺落在衛生體系外──社群網路,能補強藥害通報嗎?
在台灣,雖然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建立迄今已經超過20年,然而通報機制非常缺乏患者的聲音。藥物不良反應幾乎都是醫療人員對使用藥物患者的報告,而不是患者本身一手的經驗描述。
2019.11.25
醫療
人權
政治政策
社群媒體
藥害
Fill 1
評論
吳念真/看見理解精神疾病的可能:醫療工作者、家屬到病人的40年見證
精神疾病患者的處境,常是已發出信號,但旁人甚至自己,卻沒接收到警訊。當狀況發生,周遭不是驚慌失措,就是胡亂猜測,需要協助的病人,反而被漠視。
2019.11.18
醫療
人權
書評
精神疾病
心理
Fill 1
評論
戰爭的開始,常源於假新聞:有圖沒真相的年代,如何避免被操弄?
假新聞、機器人、草根行銷,當虛假訊息,構成人們日常生活樣貌,藉此製造仇恨、販賣廣告,我們到底該如何避免被操控?
2019.11.12
美國總統大選
科技
川普
德國
假訊息
俄羅斯
書摘
Fill 1
評論
生命療養院:家庭、醫療與社會制度,如何誤判卡塔莉娜的一生
巴西的生命療養院收容各種邊緣群體:毒癮者、精神病患、殘疾者。卡塔莉娜是其中之一。作者在重構她身世之際,發覺她的悲劇,實則為整個社會所導致。
2019.11.11
醫療
人權
精神疾病
書摘
Fill 1
評論
【投書】回應〈13位心理師的聯名陳情書〉:別只給道德糖果──學生輔諮負荷過重的社工師和心理師
台南輔諮中心的狀況其實是所有輔諮中心運作困境的縮影:人力資源不足、分級界線沒有標準,民意、媒體、輿論介入下難用專業說話,作為各界角力下的犧牲者,第一線社工師心理師往往只獲得「道德糖果」安慰…
2019.11.8
教育
政治政策
社工
心理
1
2
3
4
5
6
…
79
page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