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COVID-19第二役

圖文故事

暫放在雲端的畢典紀念
(攝影/鄭宇辰)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一口氣延長到7月12日,對畢業生來說,最後的那一個多月校園記憶,比以往任何在校時刻都還要稀薄,畢業典禮似乎是唯一可以留下些什麼的深刻時機。透過鏡頭,我們有幸參與這場雲端的盛會,「畢業快樂!」

阿里山|翻過整座山頭的畢業禮物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馬雨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馬雨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馬雨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馬雨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馬雨辰)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17
(攝影/馬雨辰)

一一架起的電腦連線設備被擺在空曠的教室,本該是一個大小身影錯落之中的場合,卻似乎被冰冷的科技主宰了一切。疫情爆發以後,畢業典禮的呈現形式不停更動,方案一換再換,經過幾番的討論與嘗試後,嘉義竹崎中興國小的老師們協力完成一個可以讓畢業生一同參與、遠端視訊連線的畢業典禮現場。

「現場電腦要比人多。當了這麼多年的校長,第一次遇到這種形式的畢典,」畢業典禮開始前,中興國小校長這麼說。但視訊的畫面一連上,校長上台致詞時還是鼓舞學生們:「雖然沒有實體的畢典可惜,但這也是最特別的畢典。」

有別於大學校的畢業典禮,位於阿里山的中興國小僅僅只有6位畢業生,鮮少的畢業人數反倒成了這場遠距畢典的溫馨之處,每位畢業生都能在視訊之中簡短分享自己的畢業感言,以及想對師長、同學說的話。而幾位畢業生導師站在電腦後頭,舉起手機替家長、孩子們在螢幕上受獎留下紀念的模樣,也消弭了3C帶來的生硬界線。

另一特別之處,便是畢業典禮之後,校長與主任親送證書與獎品到每位畢業生家中。校長開著滿載畢業獎品的校務用車,逐一到孩子家中送禮;過程中,有畢業生難掩失落的表情,也有畢業生興奮與家人拆算禮物,並與師長合影留念,更有畢業生一早便與媽媽一同盛裝穿上族服,在家中等待師長的到來。

最遙遠的畢業典禮,不能會面的畢業典禮,好像在這座小小的山頭變成一種新的樣貌,在雲靄之中重新連結與人之間的距離。

台大|空蕩蕩禮堂裡的畢業致詞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林彥廷)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林彥廷)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林彥廷)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林彥廷)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林彥廷)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林彥廷)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林彥廷)

教育部要求畢業典禮停止辦理後,台灣大學宣布,原訂6月5日於綜合體育館舉辦的實體畢業典禮取消,學生事務處學生活動中心管理組改於6月26日,在官網首播預錄好的影片內容,今年畢典的致詞貴賓,也等到當天才對外揭曉。各院系小畢典則依照現行指揮中心的防疫規範,採線上方式進行。

今年畢業生代表之一的政治系大四學生林語萱,是少數有機會在校園停課後進入禮堂「實體」致詞的台大學生。入校必須出示證件,戴口罩、量體溫,少了典禮的儀式感,多的是繁瑣的注意事項與防疫守則。只有在攝影機亮起錄影的紅燈時,才能名正言順地摘下口罩,面對這個等待已久的時刻。

對比往年在體育館的規模,今年背板的尺寸小了許多,它仍然撐起了整個活動中心禮堂氣勢。湛藍的天空、翠綠的草皮,高清輸出的總圖椰林大道就在身後;但這個時代的我們,似乎早已習慣無人的風景。望向眼前空無一人的座席,想像滿座的畢業生一同在典禮最後拋起學士帽,對於畢業於COVID-19的世代來說,似乎是一個到不了的風景,只能在腦海中不停地按下重複播放鍵。

林語萱以大學4年間修得的三個人生「學分」、一張「加簽單」為題致詞演講,將「勇氣、彈性、自己」以及「一路陪伴你我的人們」入題,鼓勵所有畢業生在未來的道路上,忠於自己的內心,並引用卡繆(Albert Camus)在《瘟疫》裡的提醒:「惟有甘願在困難的堅實土壤中去生根立足,才能夠獲得果實」,願大家都能在不同的社會土壤中茁壯,一起推動歷史的進程。 根據資料,台大創校近百年,僅在光復後的幾年間停辦畢業典禮,停辦原因已不可考,就連2003年SARS肆虐,學校也只是縮小規模舉辦畢業典禮,這次算是創校近百年以來因疫情首度取消。校方已在官方網站上以「首次線上畢業典禮」設置公告,並以「實踐永續、驅動未來」作為主軸,祝福全體畢業生鵬程萬里,迎向改變,堅定前行。

北醫|居家畢典的儀式感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鄭宇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鄭宇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鄭宇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鄭宇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鄭宇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鄭宇辰)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鄭宇辰)

印象中的畢業典禮是大家齊聚一堂,回顧過往校園生活、畢業生致詞、師長撥穗儀式等,那種現場的氛圍與儀式感,彷彿溫柔地提醒參與者,我們已經準備好要面對人生的下一段旅程。

今年6月從台北醫學大學畢業的陳思妤,說到5月中得知畢業典禮將改成線上時,難掩失望之情,對於這屆畢業生而言,別說好好與同學、老師告別,甚至連一起上課的時光也突然被打斷,「實習與課程一下都改成線上進行,畢業前來不及好好和老師同學道別、拍照就覺得很難過。」但是這樣的心情,在看到別系或別校的線上畢業典禮後,逐漸有了一絲期待,「不知道自己的線上畢典會以什麼形式舉辦。」

從自己布置畢業典禮場地開始,陳思妤架設鏡頭、連接直播網站,換上典雅端莊的白襯衫,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畢業袍,嘴裡還喝著早餐的濃可可,家人在旁協助將直播鏡頭調整到最佳位置。為了搭配統一設定的視訊背景,桌子底下的雜物箱是平穩的增高設備;沙發角度偏低,但再加上三顆抱枕,就是最適切的典禮席位。

熟悉的同學在螢幕上一位位出現了,遠距畢業典禮準時開始,在校生直播致詞、家長們也事先錄好祝福短片播映。到了最重要的撥穗儀式,系主任在遠端先行撥穗,緊接著畫面上近百位學生,同步自行撥穗,並透過螢幕截圖,拍攝全系的大合照;母親放下手邊工作,緊張的在螢幕上找尋熟悉的女兒身影,姊姊衝進房裡拿出準備好的畢業禮物。典禮最後,主持人讓大家打開麥克風,互相說聲畢業快樂;深怕網路沒能將祝福傳送出去,陳思妤反覆喊著,一家人在客廳笑得十分燦爛。

「遠距的畢業典禮仍舊很有儀式感,甚至更添溫馨,在家人的見證下一起完成自己的畢業典禮,這是份難忘的回憶,」嚥下最後一口可可,陳思妤甜蜜地說著。

萬華|一場社區裡的跨齡畢典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唐佐欣)
Fill 1
雲端、畢典
(攝影/唐佐欣)
Fill 1
雲端、畢典
畢業生小伶。(攝影/唐佐欣)
Fill 1
雲端、畢典
左起為小伶、小瑋、小鈺。(攝影/唐佐欣)
Fill 1
雲端、畢典
畢業生小瑋。(攝影/唐佐欣)
Fill 1
雲端、畢典
畢業生小鈺。(攝影/唐佐欣)
Fill 1
雲端、畢典
畢業生小樂。(攝影/唐佐欣)

本土疫情爆發的這段期間,位於台北萬華的台灣社區實踐協會,一邊為社區民眾提供發放物資的服務,一邊也替適逢畢業的青少年們舉行了樸素、溫暖的畢業典禮。

隨著疫情升上三級,為了避免群聚,協會平時提供兒少陪伴、學習的青少年據點隨之關閉,社工們卻也因此擔心,據點關閉後,青少年們一旦缺少了協會為他們撐起的支持空間、以及陪伴照顧的社工,在家中會不會與因疫情減班、待業的家長有更多摩擦?遠距上課會不會遇到困難?或者,獨自在家待得住嗎?

於是,協會除了將原本實體的陪伴,轉為線上的關懷。每週兩天,藉由發放物資與便當的見面機會,與社區民眾、青少年維繫關係,他們詢問家裡需要的物資、協助申請紓困補助、轉譯防疫資訊,也教導青少年使用筆電進行遠距上課等等。

這一天,小伶、小鈺、小瑋、小樂幾位協會關懷的畢業生一起拿著花束合影,也對著社工們的鏡頭發表畢業感言。他們說,解封的第一件事,就是想跟朋友們在據點與公園相聚。

索引
阿里山|翻過整座山頭的畢業禮物
台大|空蕩蕩禮堂裡的畢業致詞
北醫|居家畢典的儀式感
萬華|一場社區裡的跨齡畢典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