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訪談〉

一影像/台灣30年環境變遷記錄者柯金源: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生長於彰化的柯金源,在地體驗到工業化、產業發展對生態的可怖破壞力。他的原生家庭,父親家族務農,由於工廠的廢水汙染,使得農田生產的糧食有著品質的疑慮;母親家族是沿海養殖漁業,1980年代因工業發展需求,要填海造陸,養殖地乃被徵收,遂失去生活空間。於是,環境的受害,也連帶造成弱勢族群更大的痛苦。

堪稱台灣自然生態環境紀錄片代表人物的柯金源,30年來,始終如一地在同一個領域奮戰。他自言沒有倦怠的時間,即使仍舊悲傷、憤怒和無力──包含非但沒有因為報導或紀錄片的探討,改善環境汙染,反倒讓受訪者遭受黑道的攻擊等──他仍舊鏗鏘有勁地表示,自己沒有悲傷的權利,必須將那些情緒轉換成保持前進的力量,直到改變的發生、到來。

柯金源認為,這是他長期性的志業,唯有持續不懈,才能創造台灣將來的可能性。 多年下來,即便有各種挫折與痛苦,但柯金源的絕不停歇,終究累積不少成果,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的關注,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使得對於自然的愛護之心萌芽在社會各個層面。

當「發財」成為長久以來台灣某種奇怪的慣性思維時,柯金源直指核心地說明,一旦環境被破壞,譬如空氣、水遭受汙染,將來我們反而需要花更多的錢去買健康的水與空氣,這是異常荒謬的決定。唯有此刻設下環境的停損點,讓島國的生態慢慢修復,才不會導致慘烈局面在日後發生。對柯金源來說,這是價值觀的選擇,攸關於台灣優質環境的想像與其未來。

柯金源

人稱柯導、柯師傅,現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1962年出生於彰化伸港,1980年代以打工方式購買第一部相機,開始記錄台灣自然景貌,而後任職媒體,主跑政經與社運。1990年,因目睹嘉義東石網寮村因颱風淹水39天卻缺乏媒體關注之慘況,決心專注耕耘環境新聞,並開始參與電子媒體。1993年起在平面媒體撰寫環境議題專欄,前後長達12年,共累積超過30萬字的台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1998年他進入《公視》新聞部服務至今,已累積20多萬張環境紀錄圖像、27部環境紀錄片作品。

紀錄片作品有《來自斷層的消息》(2000)、《烏坵》(2002)、《阿瑪斯》(2003)、《彌猴列傳》(2004)、《記憶珊瑚》(2004)、《天大地大》(2005)、《產房》(2006)、《天堂路》(2007)、《前進南極》(2008)、《夢想巔峰》(2009)、《登峰造極》(2009)、《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2010)、《海岸群像》(2011)、《黑》(2013)、《空襲警報》(2013)、《餘生共游》(2014)、《命水》(2015)、《水戰》(2015)、《海》(2016),《前進》(2017)等。

亦曾發表攝影個展如《意念的表象》(1990)、《再見海洋》(1998)、《海洋台灣》(2000)等,並著有《山美-達娜伊谷的傳奇》(2002)、《台灣水資源脈絡》(2003)、《我們的島》(2006)、《我們的島:台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2018)等書。

1997年起,柯金源入圍與獲得國內外超過100個重要獎項,其中包括個人入圍7次電視金鐘獎、獲頒攝影與非戲劇導演3座金鐘獎,以「動物救援」獲得NPO媒體報導獎電視報導首獎,《獼猴的戰爭與和平》更同時獲得美國CINE金鷹獎、美國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IWFF 2項大獎與9項優異獎。近年代表作為紀錄片《海》,記錄台灣近20幾年來的海洋環境變遷,全片沒有旁白與配樂,以質樸的影像敘事深入海洋。多部作品入圍加拿大、瑞典、印度、新加坡、泰國、中國、西班牙等各國相關影展。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