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投族如何看兩項能源公投?一場年輕世代審議式民主的思辨
在《報導者》與政大創新民主中心合辦的焦點團體與模擬投票中,8名首投族對重啟核四和三接遷離藻礁公投各自寫下同意跟不同意的理由。(攝影/鄭宇辰)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12月18日即將登場的四大公投案中,重啟核四、三接遷離大潭藻礁都牽扯複雜的能源和環境議題,年輕世代將如何看待影響深遠的這兩項能源公投?《報導者》與政治大學創新民主中心合作,從全台各地邀請8名立場不同、但一樣從未投過票的首投族大學生,針對公投議題進行思辨和模擬投票。

在這場以審議式民主方式進行的民主深化實驗中,有人在討論過程中被說服而改變投票意向,有人則在認真思考後決定堅持立場,但相同的是,他們從中感受到民主討論的重要性,更有人對公投的政治動員、投過無數次票的大人們提出了嚴厲的質疑。

「我是花蓮人,我很擔心萬一核四重啟,東部也會變得跟蘭嶼一樣?」 「我對於政府的施工品質有很大的問號⋯⋯我會傾向在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前,應該要先保護藻礁。」 「一開始我覺得環保(保護藻礁)很重要,但我最後移到了不同意⋯⋯因為減碳跟減煤是勢不可擋的大趨勢。」

11月下旬一個晴朗的週末,在台北市公館附近一處氣氛輕鬆的空間裡,許多素未謀面的年輕人聚在一起熱切地討論,一個月後即將舉行的全國公投議題。

12月18日即將進行公投,共有重啟核四、禁止萊豬進口、公投綁大選、三接遷離大潭藻礁4案,其中又以核四和藻礁兩題,因為牽扯能源轉型而更為複雜。

2021年4項公投主文

第17案(重啟核四)

公投主文: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

第18案(禁止萊豬進口)

公投主文: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之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

第19案(公投綁大選)

公投主文:你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半年內,若該期間內遇有全國性選舉時,在符合公民投票法規定之情形下,公民投票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

第20案(三接遷離大潭藻礁)

公投主文:您是否同意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及海域?(即北起觀音溪出海口,南至新屋溪出海口之海岸,及由上述海岸最低潮線往外平行延伸5公里之海域)

《公民投票法》2017年修法,將公投投票年齡從20歲下降至18歲,今年將有約48萬名18、19歲青年有資格首次參與全國性公投。為了了解首投族對於能源議題的看法,以及投票意向是否會因為討論而轉變,《報導者》和政治大學創新民主中心合作,邀請全台北中南東各2名不同區域、生長背景、科系、公共議題參與經驗的總共8名首投族,進行一場能源議題的焦點團體討論。

這場討論是由政大創新國際學院院長、創新民主中心主任杜文苓主持,焦點團體在進入參與者討論前,會先進行議題揭露,介紹公投案背景、相關基本資訊,以及正反雙方的主張跟影響,並開放參與者提問,先討論核四公投、再討論藻礁公投。

Fill 1
每個主題討論完後,主持人會統整並展示所有人的投票理由,讓參與者能再次看到其他人的支持或反對的理由。(攝影/鄭宇辰)
每個主題討論完後,主持人會統整並展示所有人的投票理由,讓參與者能再次看到其他人的支持或反對的理由。(攝影/鄭宇辰)

整個過程並進行三次模擬投票,第一次在參與者剛入場、所有討論進行前;第二次在核四公投討論後;第三次則在藻礁公投討論後。每次投票都會針對兩公投案進行圈選,試圖了解兩案是否會互相影響。最後,則會公布參與者的投票意向是否移動,並請每個人解釋自己投票意向改變或不改變的原因。

對於重啟核四、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公投,8位首投族怎麼說?

經過上述討論、再度投票的程序後,我們發現,這8名原本立場不同的首投族,其中5人前後投票意向一致,3人投票意向有轉變。針對重啟核四公投,最後有1人同意,7人反對;三接遷離公投,最後有5人同意,3人反對。

若將每人前後三次投票變化過程視為一種投票模式,8個人中總共有6種模式。以下將以投票模式分類,並且由第一人稱敘述,表達8名首投族對於核四和藻礁公投的看法。

1. 同意重啟核四、同意三接遷離

莊琇婷(雲林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一年級)

核四 雲林有個六輕,每到秋冬空季,我跟我同學過敏都會很嚴重。所以我支持不會排放空汙的核能,我們雖然已經花了好幾千億在核四卻還卡住不能使用,為何不重啟它?安全技術層面可以向國外學習再提升,台灣應該有能力做到。

藻礁 藻礁是一級保護物種,可以的話不要破壞比較好。天然氣雖然汙染比燃煤少,但也只是應急方案,希望能發展綠能或核能,就不用破壞藻礁又有汙染。

2. 反對重啟核四、反對三接遷離
Fill 1
8名首投族中,有2人同意重啟核四,5人反對重啟,1人原本同意但最後反對重啟。(攝影/鄭宇辰)
8名首投族中,有2人同意重啟核四,5人反對重啟,1人原本同意但最後反對重啟。(攝影/鄭宇辰)

王思婷(花蓮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二年級)

核四 公投只問你要不要重啟,但後續的核廢料處理都沒有完整方案。東部人口密度比六都低,我擔心萬一核四重啟,家鄉會不會跟蘭嶼一樣有核廢料的問題? 正方提到核四如果運轉40年,發電的成本很低,但沒人能保證它能運轉這麼久,搞不好用個一兩年就不能用,成本又更高。

藻礁 投票之前還是很游移,一開始會覺得應該要環保愛地球,但是實際我在閱讀相關公投理由之後,我的看法有改變。三接如果遷離,已經在蓋的大潭第八、第九號機就浪費了。天然氣相對燃煤排碳少,再加上只要三小時就能升降載配合電網調度,是必要的過渡能源。

黃荺庭(台南人、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二年級)

核四 核能有很多未知數,正反雙方對於核四重啟的預算推估差別很大,很難判斷到底要多少成本。國小有聽老師講過,核四停工很多次,零件有安全疑慮,就算正方說現在技術上能做到安全,但心理還是有點顧慮。

藻礁 能源不足需要增加燃煤,燃煤造成更多空汙跟暖化,又會影響更多生態,這樣影響的不只是藻礁。就算是台北港替代方案也是要拉天然氣管線,管線也有影響生態的疑慮。

3. 反對重啟核四、同意三接遷離

陳佳安(新北人、中興大學行銷學系二年級)

核四 非核是大趨勢的走向,正方給的數據跟資料,都沒有明確的說服力。台灣承受不起一點點核災的風險,現在台灣不缺電,核能也才佔台灣全體發電量的1成,2025就要進入沒有核電的時代,為何還要承擔核四的風險?

藻礁 很尷尬的是,三接如果真的遷走了,已經投下的成本,還有大潭電廠的氣要怎麼來?不遷的話,政府真的會按照承諾不浚挖,不破壞到藻礁嗎?各有各的好⋯⋯聽完討論之後,我可能還是會投同意,先同意比較不會反悔(破壞到藻礁),至於外推的方案應該更完整提案一次,才能說服大眾。

陳翊宇(花蓮人、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二年級)

核四 不用核能,能源的碳排放可能會無法降得很快,但核四重啟如果要5到10年,那用核四來解決缺電就不是最好的方法,還不如相信綠能的技術,把時間跟錢拿去發展綠能。

藻礁 藻礁生態是相當珍貴的,再加上我對於政府的施工品質有很大的問號,以生態保護的立場,我會傾向在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前,應該要先保護藻礁。

4. 同意重啟核四、三接遷離由同意變成反對
Fill 1
中央中文系大一生金運程多次提出論點,表達同意重啟核四立場。不過在藻礁公投議題,他最後從同意變成了反對。(攝影/鄭宇辰)
中央中文系大一生金運程多次提出論點,表達同意重啟核四立場。不過在藻礁公投議題,他最後從同意變成了反對。(攝影/鄭宇辰)

金運程(屏東人、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一年級)

核四 核四不是台灣缺不缺電的問題,而是沒有人可以承受地球暖化的風險,核能是準乾淨能源,不會有碳排放,核電符合世代正義。核能使用土地效率遠大於綠能,以風力發電為例,如果要達到一座核四的發電量,全台灣一周的海岸線都必須插滿風機,破壞生態也影響景觀。 反方說核四下方有斷層,但這個S斷層有好幾萬年沒移動過,即便發生海嘯,模擬結果也是衝擊花蓮沿岸而不是貢寮。

藻礁 我有參加藻礁公投連署,還有拉人去連署。不久前我到大潭一日遊,跟當地的小朋友聊過,發現在地人其實沒有很在意藻礁議題。海島國家不了解海洋生態是荒謬的,但既然是這樣,也沒有必要被拿生態來炒作,有點反感。 今天我前兩次原本是投同意,但是我後來選擇不同意。一開始我覺得環保很重要,但我最後移到了不同意,因為國際趨勢畢竟還是重要,減碳跟減煤是勢不可擋的大趨勢。

5. 反對重啟核四、三接遷離由不同意變成廢票、最後同意

陳謹恩(彰化人、台灣大學歷史學系三年級)

核四 20年來,核四成本已經花太多錢,要有停損點。台灣太小,無法承受核災風險。 再生能源看起來可能很沒有效率,但應該要展現對永續能源的決心,把焦點放在新能源研發跟投資,才能讓綠能更好。我是鹿港人,鹿港有很多離岸風機,這或許就是能源解方。

藻礁 我其實有在當民進黨民代的助理,為了這個議題還找資料做過圖。模擬投票的時候心中很多矛盾,我對於三接工程有很多疑慮,但可能還沒擺脫幕僚身分,第一次投票時把這些疑慮壓下來,腦中直接反射民進黨的口號「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就蓋上不同意。 當我看到大家在討論核四議題時非常踴躍,我就想說應該要多思考再去投票,心中對三接疑慮的聲音開始大聲起來,第二次模擬投票決定先蓋在同意跟不同意中間,等藻礁公投討論完後再決定要投什麼。 可能因為我是念歷史的關係,千年藻礁跟十多年的能源轉型比起來,應該是環境更值得守護。再來我對於台灣工程品質也不信任,即便外推也很有可能傷到藻礁,所以最後就投了同意票。

6.重啟核四由同意變成反對、三接遷離由反對變成同意
Fill 1
台藝大電影系大三生魏孝潔(右)多次追問核四和三接的細節,卻發現很多關鍵數據無法從正反雙方論述中得到解答。(攝影/鄭宇辰)
台藝大電影系大三生魏孝潔(右)多次追問核四和三接的細節,卻發現很多關鍵數據無法從正反雙方論述中得到解答。(攝影/鄭宇辰)

魏孝潔(台北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三年級)

核四 太陽能、風力發電都仰賴環境,穩定度不足,不適合人口稠密國家,核四能作為電力調度、穩定供電。台灣之前才經歷兩次全國大停電,至少要等到綠能發展穩定、能夠緊急調度後,才有不談核能的前提。 核廢料的鄰避效應有點被過度放大,核能相對安全的部分也被過度醜化,其實只要有充分的資訊提供跟完善補償機制,是有機會說服居民放置核廢料。很多不同種類的發電廠都有零件老舊的問題,不應該只針對核四廠。所以我在第一次模擬投票投同意票。 態度為什麼轉變?我聽到陳謹恩說要對綠能技術發展保持信心,再加上聽到很多反核方對於政府的質疑,發現正方其實也有很多漏洞沒有辦法說服我。後來想一想,重啟核四操之過急,已經淪為政治論述,法規、配套、安全性都還沒有調整跟釐清,所以第二次投票時就決定改投不同意票。

藻礁 我本來覺得外推方案還不錯,所以第一次投下不同意,但更了解更多資訊後,發現反方漏洞比正方還多,也對政府的說法愈不信任。像外推方案的環差
2021年10月12日,環保署進行了三接外推方案第一次環差專案小組會議,歷經3小時審議後,做出補件再審的結論。若藻礁公投案最後通過、三接遷離大潭海域,經濟部表示,將會尊重民意撤回開發案。
還沒通過,工程不能保證不會影響到藻礁,政府說不蓋三接會缺電,面對核四議題時又說不會缺電,所以不用蓋核四,很矛盾。 政府說不蓋三接會影響減煤期程,但台灣並沒有簽署國際協定,減煤應該沒有強制力。既然如此,應該可以不用考慮過渡能源,直接走向綠能,畢竟終極目標是零碳排,天然氣終究要淘汰。
觀察1:若對議題難以理解,就只剩下政黨動員
Fill 1
為了讓討論順利聚焦,《報導者》在討論前都會介紹公投議題的基礎知識,並開放參與者提問。(攝影/鄭宇辰)
為了讓討論順利聚焦,《報導者》在討論前都會介紹公投議題的基礎知識,並開放參與者提問。(攝影/鄭宇辰)

經過這8位首投族的熱烈討論與激盪,我們發現年輕世代對這兩項能源公投的思考差異。

核四1999年動工至今已22年,比大多數首投族都還老。年輕世代從小就接觸核四存廢議題,對於擁核和反核的論點較為熟悉,形成的立場較不容易改變。此次焦點團體中的核四投票意向,8人中僅有1人改變過立場。

至於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公投,不但背景脈絡獨特,牽扯海洋生態、能源發展、國際減煤期程等議題,議題基本知識進入門檻以及觀點辯證,遠比核四公投還要複雜許多,許多參與者皆表示相當難以進入議題更遑論理解,最後只能直觀地投票,「一開始(藻礁公投議題揭露)說明的時候,真的有被嚇到,我怎麼都不知道,真的是這樣嗎?」魏孝潔說。

公投可以是申論題,公投票卻只能成為是非題,8人中有3人改變藻礁公投的投票意向。一路從投反對票、廢票到同意票的陳謹恩認為,可能因為議題本身太過於龐大且複雜,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深度討論,一般人在難以對話情況下,最後就只剩下政黨動員,「這場公投不像是公投,比較像是對民進黨的不信任投票,既然民進黨四個不同意,那國民黨就選四個同意⋯⋯。」

觀察2:公投正反方多只貶低對方說法,加深公民隔閡

台灣上次全國性公投是2018年,包括以核養綠、同性婚姻等10案。8名參與焦點團體的學生當時雖然只是沒有投票權的國、高中生,有些人就已經很積極參與討論,並且感受到兩次公投截然不同的氛圍。

「同婚議題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邊,但是核四和藻礁離我們太遠,不知道投票的東西長怎樣,就不知道有多重要或有多不重要。」

陳謹恩說,上次公投時,每天都被同婚議題資訊轟炸,這次卻悄然無聲,他覺得很奇怪也覺得很可惜,「不知道為什麼環團的朋友都沒針對這次公投發文?」

魏孝潔則認為,這次公投只看到正反雙方比較多去貶低對方的說法,不是宣揚自己的主張,是「滿畸形的民主型態」。而主流媒體也習慣貼標籤、操作對立,使得選民素質無法提升。

結論:民主深化過程,看見別人才能促進對話和思辨
Fill 1
公投雖然是同意跟不同意的是非題,但民主卻是彼此不斷對話的過程。(攝影/鄭宇辰)
公投雖然是同意跟不同意的是非題,但民主卻是彼此不斷對話的過程。(攝影/鄭宇辰)

這場焦點團體在分別討論核四和藻礁公投後,也請參與者發表對於3小時討論過程的感想。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不論投票意向是否改變,這3小時討論對於了解不同立場相當有幫助,並感受到什麼是「民主對話」。陳家安說,雖然她從頭到尾都是反核四護藻礁,但在過程中「聽到不同立場的人為什麼這樣想,覺得很值得」。

「我很喜歡找反方資料,看能不能推翻自己,」魏孝潔說,自己對話過程中難免有盲點,透過別人的觀點也來說服自己,他很享受這樣的過程。他甚至建議,中選會應該多試試看這樣的焦點團體形式,並維持理性討論,才能真正促進公投對話。

陳謹恩則說,他喜歡這種模擬投票後再來討論議題的感覺,因為大多時候都是沒有討論就去投票,「自己做過一次選擇就知道代表的意義是什麼」,這對於他真的去投公投票時很有幫助。而坐在他旁邊的金運程,雖然每次在核四跟藻礁議題發言上都和他完全相反,但他發現金運程為了闡述擁核主張,除了準備一整疊資料外,也不會因為自認對議題了解,就閉上耳朵拒絕傾聽對方的論述,他對此感到非常敬佩。

也有人提到現行公共議題的困境,陳翊宇說,這次是核四和藻礁,下次不知道又會遇到什麼議題,導致每次都要對新議題討論,「有沒有機會想到更好的方法,或想到都可以滿意的結果,而不是都要拖到公投,才來判斷要做什麼事情?」

主持焦點團體座談的杜文苓認為,台灣能源議題上最大的困境在於平常很少人關注,一旦受到關注時已經是政治攻防的焦點,而失去資訊釐清和爭點分析的空間。政大創新民主中心與《報導者》合作的焦點團體審議討論,便是嘗試在困境中,找出一個可能的程序性解方。

杜文苓在活動中發現到,青年世代(尤其是首投族)對公投的立場和背後因素,與政黨認同的理由不一定一致,更多是依據自己的生活脈絡或對於議題的理解而選擇,仍保有討論的空間及彈性。她也發現,焦點座談參與者突破原本的想像和框架(突破同溫層),願意傾聽(甚至帶有好奇)與自身立場對立者做選擇的原因,並嘗試與之對話。在三輪投票觀察選擇移動的設計中,也發現在資訊揭露和理解不同立場之後,對議題的理解也可能改變,進而轉換投票選擇。

從焦點團體座談來反思這次的公投,杜文苓認為,對個人投票行為而言,可在政治決策前的資訊掌握與審慎思辨,讓投票決定更有論理基礎;對整體而言,唯有在公民社會維持多元看法的相互交流、彼此尊重,才能讓公民投票發揮預期的民主功能,展現真實民意。

Fill 1
經歷3小時的焦點團體討論後,雖然只有少數人改變投票意向,但參與者都同意,在過程中能聽到不同立場,覺得很值得。(攝影/鄭宇辰)
經歷3小時的焦點團體討論後,雖然只有少數人改變投票意向,但參與者都同意,在過程中能聽到不同立場,覺得很值得。(攝影/鄭宇辰)
索引
對於重啟核四、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公投,8位首投族怎麼說?
觀察1:若對議題難以理解,就只剩下政黨動員
觀察2:公投正反方多只貶低對方說法,加深公民隔閡
結論:民主深化過程,看見別人才能促進對話和思辨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