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訪台旋風

台美關係自1979年來重大進展

裴洛西訪台19小時:中國展開「以經圍政」的報復,美國援台法案延後審議
8月3日傍晚,裴洛西乘車離開景美人權園區前往空軍松指部停機坪,在車上與媒體揮手致意。(攝影/楊子磊)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從2日深夜將近11點抵台,到3日傍晚5點多結束行程,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所率領的訪問團行程滿滿:一早拜會立法院、總統府,午宴後前往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紀念園區,期間也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針對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與半導體供應鏈問題討論。

裴洛西的到訪,無疑提升兩岸之間的緊張,從食品、農產品進口禁令到實彈軍演,中國威嚇不斷,對台灣影響幾何?總統府國際記者會上,如何「解碼」蔡英文總統與裴洛西謹慎的言詞?同時,太平洋另一端、美國參議院突然延期的《2022台灣政策法案》立法辯論,是否發出什麼訊號?

3日中午,總統蔡英文與裴洛西會面後,共同召開國際記者會。蔡英文表示,「裴洛西議長的來訪,對於台灣的民主,帶來很大的士氣與信心鼓舞。我告訴裴洛西議長,我國立場仍是維持『台海現狀』。台灣人民是很務實的,美國眾議院訪台一直是很正常的交流,朋友們互相拜訪都很正常,這也是源自我們好客文化的一部分。正因此,(中國解放軍)大動作軍事演習的反應,根本是毫無必要的。台灣一直很歡迎有建設性的對話,我們也會繼續同相關政府,一同確保區域的安全與和平。」

裴洛西在國際記者會時,則又一次重新介紹並感謝這次隨行同僚與國會官員,以此強調本次訪台「並不只是代表自己」,更是美國國會與政府長期的對台承諾。她以1979年通過的《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為例,一方面重申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與深厚合作,但同時台美之間的互動默契是建立在「尊重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發言基調仍是傳統謹慎。

國際記者會焦點:雙方發言謹慎,但暗示台美貿易協定可能很快發生
Fill 1
裴洛西、訪台、中國、以經圍政、美國、援台法案
裴洛西(左)與蔡英文在總統府召開國際記者會。(照片提供/總統府)

裴洛西重複了自己在立法院與總統府發言的3個來訪主軸:「安全」(Security)、「經濟」(Economy)與「政府治理」(Governance)。安全議題上,裴洛西與蔡英文總統討論了國防局勢與區域穩定;經濟議題上,她則暗示「台美貿易協定可能很快就會發生」;治理議題上,裴洛西則盛讚台灣在COVID-19上的防疫成就,甚至稱台灣為世界防疫楷模。

裴洛西表示,本回亞洲行的交流重點之一,也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發起、5月底開始國際磋商的「印度−太平洋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有關,但有意加入的台灣目前沒被邀請,裴洛西亦略顯尷尬地表示,美台雙方正在討論替代的包裹方案,強調自己是來學習與聆聽台灣的想法,預計很快就能以折衷方式,讓台灣間接或平行地實質參與此國際經貿計畫。

「身為美國第一位擔任國會眾議院議長的女性,能與台灣第一位當上總統的女性會面,我們能有這樣的互動機會真令人頗受感動。」裴洛西表示:「但這次訪台的關鍵,我們的任務還是為了傳達一個明確的訊息:美國會一直與台灣站在一起。」

裴洛西訪台的國際記者會,僅由《中央社》、《彭博社》與《朝日新聞》分別代表台、美、日3國記者代為提問。

首先發言的《中央社》詢問裴洛西:眾議院有機會邀請蔡英文總統前往美國國會演說嗎?之後會有更多美國聯邦高官跟進訪台嗎?中國大陣仗用軍事威脅「迎接」,裴洛西怎麼看?

對於美國高官來台,裴洛西不僅樂觀其成,也強調美國國會議員不分黨派密集訪台,已經成為台美外交的常態,「我希望這已足夠清楚:因為中國雖然用盡辦法,試圖阻止台灣參與國際事務或同特定人士會面,但中國現在應該明白了,大家想訪問台灣、想與台灣交流,就算你再怎麼作梗,也是擋不住的。」

「我其實搞不太懂中國幹嘛氣急敗壞,就因為我是議長嗎?我不太確定這算是哪門子的理由,還是中方事後亂扣的藉口。」裴洛西也趁勢嘲諷了中國的性別不平等:「畢竟上回眾議院有男性議長來訪時,中國可沒抱怨喔!」

但是否以國會名義邀請蔡總統赴美演說?裴洛西的回答則頗為保留,她雖強調「希望可以」,但話鋒一轉地調開話題,表示美國參眾兩院因為疫情,過去3年幾乎無法舉行國會聯席會議,就連每年重大的美國總統國情咨文,也都受限於防疫因素而「很難進行」。

未正面回答是否「補償台灣」因訪台造成的中國報復,但提及晶片法案對台的影響

接續的《彭博社》則尖銳提問,指裴洛西的訪問,已讓台灣經濟淪為中國出氣用的報復受害者。對此,裴洛西或美國是否有準備相應的政策禮物,作為「台灣因你來訪而受害的損失補償」?

但裴洛西並沒有正面回答是否「補償台灣」,只強調美國與台灣本來就有繁榮的經貿互動,她特別推崇甫於美國國會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台灣與國際媒體多簡稱《晶片法案》),並指這將大大幫助台灣製造業在美國投資,而回饋的研發合作也將進一步提升台灣人本來就引以為豪的科技人才培訓,「所以這法案不只關於晶片,而是晶片與科學。」

最後,《朝日新聞》記者則問裴洛西:身為國際知名的人權與民主政策倡議者,你要如何鼓勵現在的中國走向民主化?日本與韓國這些民主鄰國,又該如何行動或聯手,才能嚇阻中國放棄武力犯台的可能性?

「我們來訪是要與台灣交流,不是為了討論中國。」儘管《朝日新聞》的提問,主要是針對中國人權問題與東亞的民主合作問題,但裴洛西在此的反應卻也有些轉彎,她並沒有回答日本與韓國該如何嚇阻中國武力犯台一事,亦沒有回應中國該怎麼民主化。

裴洛西表示,台灣的民主化經驗,足以成為中國、甚至是區域各國的改革模範;儘管在國際仍持續遭遇「民主」與「專制」的選擇之爭,但台灣人的民主故事,特別是「台灣人民自己起身推動政府民主化進程的發展」,更是啟發各國的珍貴經驗。

「台灣人民有勇氣成為更為民主的國家,是亞洲區域的模範。」裴洛西總結:「台灣因此展現的實力與善意,是之於中國更強的對比。」

裴洛西此行也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會談

不斷提到《晶片法案》的裴洛西,3日也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會談,雙方針對美國《晶片法案》與半導體供應鏈問題討論。

在7月31日播出的《CNN》專訪中,劉德音表示:「中國如真入侵台灣,將造成『世界秩序崩壞』,無論是中國、美國、台灣還是國際社會,所有人都將是輸家。」並強調半導體產業是一個精細分工的全球化供應鏈,如果台灣遭遇攻擊就將無可避免地陷入癱瘓。

「沒有任何國家能夠以武力控制台積電。」

美國國會於7月底通過的《晶片法案》,政策預算預計超過2,800億美元,其中520億適用於鼓勵半導體廠商在美國本土設廠的補貼。但此一政策卻有國安競爭條款,未來10年效期內,持續投資或擴大在中國的先進半導體產能者,將被排除在《晶片法案》的美國補貼之外。

截至裴洛西離台為止,美國代表團與台積電方面都沒有說明裴洛西與劉德音的會談內容。但裴洛西一行人將在3日晚間至4日晚間訪問韓國。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說法,在中國投資龐大、遭遇《晶片法案》極大衝擊的韓國半導體兩巨頭──三星與SK海力士──正試圖透過外交管道與美方溝通,希望能在不高調脫鉤中國投資的狀態下,爭取足以慢慢將產能西移至美國的緩衝寬限期。

時機敏感?《台灣政策法案》審議突延期
Fill 1
裴洛西、訪台、中國、以經圍政、美國、援台法案
裴洛西與國會議員訪問團於3日傍晚搭乘專機離境,當天入境韓國訪問。(照片提供/外交部)

就在裴洛西結束訪台的同時,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原本預定於美東時間3日進行《2022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的立法辯論,此一法案被視作自1979年《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上路以來,台美關係迄今最重要的政治進展之一。但3日外交委員會的審議,卻臨時因另一參議院重大投票──表決同意芬蘭與瑞典加入北約案──導致會議撞期,讓《台灣政策法案》的進度被推遲至9月以後。

美國國會每年8月都有「夏季休會」的政治傳統,讓議員們能喘口氣、重整下半年的議程,而今年又適逢11月的國會期中選舉,國會行程更是嚴重超載,大量議案的塞車與延後其實相當常見。但由於裴洛西訪台事件,正讓台海局勢因中國軍事武嚇而格外肅殺,《台灣政策法案》的臨時推遲才顯得敏感。

《2022台灣政策法案》的主要目的,是要更新《台灣關係法》不合時宜的條文限制,並進一步在軍事、外交、貿易、科技與教育發展上,要求並授權美國政府全面提升台灣的實質盟邦地位──其中最引發國際關注的法案內容,即是正式授予台灣作為美國「非北約主要盟邦」(Major non-NATO ally)的戰略地位,並授權在4年內給予台灣45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假若台灣順利升級為非北約主要盟邦,美國對台的軍事技術轉移、交流訓練與軍事合作計畫,都有望大幅鬆綁行政程序並提高與美軍的互動等級,無論在戰略宣示還是軍事實務都是長足進展。

美方也認為擴大對台的外國軍事融資,有助於擴大精密武器的軍售,並加速美軍不斷催促的台灣國防改革。但45億美元並非直接撥給台灣軍購──除了部分將用於美台軍隊交流、戰術訓練等技術協助與人事支出,法案裡也明確指出45億美元的融資條件,還要由美方每年評估台灣的國防預算增加比率、台灣國防改革進度等具體指標成果,才會分階段撥款。

除此之外,《2022台灣政策法案》也修訂了《台灣關係法》中,對美國軍售台灣的「防衛性武器」限制,放寬為應提供台灣足以「積極嚇阻解放軍威脅」的先進武器;同時,法案也要求國務院積極協助台灣實際參與國際事務,在「不恢復對台正式邦交」的前提下,升格美國在台協會(AIT)的官方位階,並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正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審議中的《2022台灣政策法案》,是由美國跨黨派的兩大重量級參議員──民主黨的梅南德茲(Robert Menendez)與共和黨的葛瑞姆(Lindsey Graham)──在6月下旬跨黨派聯手提案。由於梅南德茲就是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而多次訪台、與我國互動密切的葛瑞姆亦是共和黨一級大老,因此儘管3日委員會審議臨時推後,受到美國朝野大力支持的《2022台灣政策法案》,仍有機會搶在11月美國期中選舉前順利過關。

在中共軍演時訪問日本,裴洛西亞洲行的日韓下一站

裴洛西離開台灣後,於3日晚間飛往首爾,並在韓國展開24小時密集訪問。但相較台灣熱烈歡迎的外交高規格,韓方只會由國會議長金振杓出面接待——因為韓國總統尹錫悅目前正在放暑假,並沒有要提前銷假、接待美國眾議院議長。

韓國總統府表示,尹錫悅總統「暑假計畫」早在裴洛西亞洲行之前就已確定,考量到各方狀況,美韓雙方都認為沒有必要干擾尹錫悅休息。但根據韓國保守派大報《中央日報》的說法,首爾外交圈內有不少聲音懷疑尹錫悅是故意迴避裴洛西,以避免觸怒因裴洛西訪台而暴怒的中國政府。報導認為,尹錫悅才上任2個月,民意支持度就因連續醜聞而崩跌至20%,雖然總統夏季休假是前任領導人文在寅留下的政壇習慣,但尹的假期也只是在家中休息、不與裴洛西見面很難說得過去。

裴洛西將在4日中午與金振杓共進午餐後,於當晚飛往日本東京。根據日本內閣對《產經新聞》的說法,裴洛西將在5日早上與首相岸田文雄共進早餐會談──值得關注的是,共軍將於4日開始在台灣四周實施的實彈軍演,也將與日本專屬經濟海域(EEZ)部分重疊,屆時岸田將如何應對訪日的裴洛西與同時發生的共軍武嚇軍演,也讓國際格外重視。

日本政府對媒體表示,岸田文雄與裴洛西的互動,除了美日關係與經濟外,將特別對「台海問題」深入討論。

中國「以經圍政」報復不斷,台灣食品加工業、農漁產品接連遭禁
Fill 1
裴洛西、訪台、中國、以經圍政、美國、援台法案
鳳梨一直是中國農產品「以經圍攻」的指標性作物,2015年、2021年兩度遭中國以農藥與蟲害等理由突襲封殺。(攝影/林彥廷)

中國海關總署在1日晚間頒布「台灣食品進口禁令」,無預警凍結上百家台灣食品廠商與農漁水產品的進口許可,暫停上百家台灣食品進口,包括維格餅家、郭元益、太陽堂等知名業者皆被暫停進口。

3日,中國海關總署再發布「關於暫停台灣地區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輸入大陸的通知」,指出自去年(2021)以來,中國海關多次從台灣輸往中國的柑橘類水果中,檢出有害生物及超標農藥殘留,而今年6月也在冰鮮白帶魚和凍竹莢魚包裝上檢出COVID-19病毒核酸陽性。這使得中國決定自8月3日起暫停台灣地區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輸陸。同時間,中國商務部也宣布,即日起暫停對台出口天然砂。

糕餅公會:去年10月已有跡象,紛紛在上半年調整通路

中華民國糕餅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周子良接受《報導者》專訪時提到,此次中國海關總署官網產品類別「餅乾、糕點、麵包」項目中,台灣糕餅及食品產業有約數十家呈現「暫停進口」狀態。「我們調查公會裡比較熟的10幾家發現,他們上週都還有順利出貨,突然被停止出貨他們也很錯愕、無奈,現在有部分廠商已經停止生產,要等待後續明朗後才會再後續作業。」

但總體來看,除了少數出口中國佔比較高的業者受到較明顯影響外,「整體來說,影響是還好。」以台灣去年出口到中國的糕餅金額為4,4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億元),今年上半年約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已經下降不少。

這是因為去年10月,中國改變了進口食品業規範,因應此變動,業者必須重新登錄註冊才有辦法再出口至中國。在重新登錄註冊的過程中,就有業者反應,資料都正確填寫,但還是被排拒在外。「他們搞不清楚到底哪裡不對,從那時候開始,就有業者意識到應該要轉到別的通路去。」周子良說,公會裡大部分是中小型廠商,上半年業者就積極開拓新的通路,到東南亞、歐洲、美國等。

糕餅業中,有效期限較長的產品,如餅乾、糖果等分散到運程較遠的歐美都沒有太大限制,比較有影響的是效期較短的糕餅產品,「但以公會成員來看,這部分本來的佔比就不高。」

雖然有長遠分散通路的因應作法,但周子良提到:「目前我們無法預估後續如何發展,只能觀望,但大家都希望此事件趕快過去,最好能恢復正常,兩岸維持正常生意往來。」

部份業者認為中國禁止農業品銷中的衝擊較以往小,但白帶魚、文旦影響仍大

曾在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工作、長期關注兩岸農產貿易的焦鈞指出,這次中國禁輸農產品是非常明確的政治報復,不過相較於去年禁止輸入的鳳梨、蓮霧和釋迦,銷中比例高達9成,柑橘類對中國依存度比較沒那麼高,影響有限;水產品則可以冷凍販售,立即性衝擊也較小,未來中國可能還會禁止其他農產,但影響會遞減。像去年3月禁輸台灣鳳梨激起民怨,用同樣邏輯去做影響會愈來愈小。

他認為,現在兩岸關係不如以往了,不用再期待像過去一樣賣農產品給中國,政府要趁此機會調整產業結構,而非只是補助、行銷。「出口不是唯一解方,優先思考進口替代,而不是出口擴張」,有些東西依賴國外進口比例過高,國內可調整部分自行生產;焦鈞也指出,不是只有思考到生產面,還有農業和環境問題、農產品供應鏈問題,農業不能只看product(產品),還有採收、採後處理、加工運輸、冷藏行銷,要健全思考,才不會只想著現在這水果被禁了,之後要賣去哪裡。

此次中國禁止柑橘類、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輸入,農委會估計約影響7~8億產值,其中又以沿近海捕撈的白帶魚產業影響最大──去年白帶魚捕撈量為1萬1,589噸,79%出口,而且全數都是到中國(事實上,近3年來,所有白帶魚出口都是到中國,去年產值就達到2億7,824萬);其他被禁產品,柑橘類包括椪柑、柳橙、柚子、檸檬、葡萄柚、茂谷柑,每年出口量約有6成到中國,產值2億7,800多萬,凍竹莢魚外銷則有5成到中國,產值約6,266萬。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不諱言,「白帶魚影響層面最重」,預計要處理5,500噸白帶魚,目標300公噸轉向其他市場外銷,其餘內銷,透過補助加工、凍儲,鼓勵國人多吃白帶魚。

柑橘類的影響則以柚子最大宗,去年外銷有68%到中國,約4,821噸,雖然只佔國內總生產量6.8%,台南市麻豆區農會總幹事孫敏慈聽聞被禁消息後仍感嘆:「該來的還是來了。」這幾年許多水果紛紛被禁,早有心理準備,已提前分散風險,擴大外銷到日本、新加坡等,但目前麻豆文旦每年約有2.5萬噸產量,1成外銷,輸入中國佔了一半,這次還是會受到影響,未來要開闢更多外銷市場、啟動加工,提升品質降低衝擊。

索引
國際記者會焦點:雙方發言謹慎,但暗示台美貿易協定可能很快發生
時機敏感?《台灣政策法案》審議突延期
中國「以經圍政」報復不斷,台灣食品加工業、農漁產品接連遭禁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