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虎視下的島鏈

【圖解】解放軍如何進逼第一島鏈:台海衝突下牽動的美日軍事布局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去年(2022)8月2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國再度宣稱「台灣海峽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解放軍跨越中線的軍事行動成了「新常態」,台海局勢急速升溫。然而中國軍演不只擾台,也威脅日本、菲律賓等國家,並加速推動國際社會合作的新戰略,包括日本自衛隊進行了新的軍事部署,美國則與菲律賓合作新設4個基地,大幅影響美、日、韓等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布局。

對台灣人而言,認識這個海域的變化極度重要。《報導者》採訪團隊深入日本沖繩群島的軍事重地,帶讀者了解距離台灣很近的沖繩諸島正經歷的巨大變動。

我們也透過台灣國防部與日本防衛省的監測資料,視覺化分析一年來共機、共艦的騷擾軌跡,看見「台海新局勢」如何牽動太平洋各國。

每天早上9點,國防部新聞官準時在媒體群組公布過去24小時的共機騷擾路徑,這項由多名新聞官負責的任務已持續超過兩年,不分平假日,幾乎天天更新,因為──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一年間,國防部便監測到近6,000架次共機起飛,其中2,231架次繞行台灣周遭,甚至進入我國的防空識別區。

中國解放軍的騷擾從遠程擦邊球開始,在這兩年內逐漸靠近、飛越海峽中線,目前更將「圍台」列為常態訓練,而且其目標不只台灣,我們的鄰國日本、菲律賓同受其擾。

根據日本防衛省資料,在同一時間段中,自衛隊也監測到56架次共機、63艘不重複型號的共艦靠近日本海域,尤其是同樣位在「第一島鏈」上、緊鄰台灣的琉球群島,以及解放軍進入太平洋的必經路徑「宮古海峽」。

菲律賓海岸巡防隊則和中國海警發生衝突,爭奪南海仁愛暗沙(阿雲津礁)
位於南沙群島東部,為一座長15公里,寬5.6公里的環形島礁,中華民國、菲律賓、越南、中華人民共和國皆聲稱擁有此地主權,我國稱之「仁愛暗沙」,菲律賓稱「阿雲津礁(Ayungin)」,英語則為「Second Thomas Shoal」。 1999年一艘菲律賓的老舊軍艦在此擱淺,菲國藉機派遣少量士兵駐守至今,掌握此礁的實際控制權;而中國經常派遣海軍、海警包圍該廢棄軍艦,兩國更在今年發生海上衝突,中國外交部要求菲律賓拖離軍艦,恢復島礁的「無人」狀態,但菲律賓拒絕至今,雙方僵持不下。
主權,也因而讓美國在另一條太平洋重要航線──台、菲之間的「巴士海峽」──頻頻巡邏。
太平洋對抗,台灣是關鍵:第一島鏈有哪些部署變化?

2022年內,日方派出軍機應對中國解放軍騷擾的次數高達575次,加上俄羅斯等他國騷擾則為778次,其中6成全位於日本本土最南端的九州島、至琉球群島之間,成為日本各離島加強軍事化的主因。

今年10月,美日兩國合辦的年度軍演「不屈之龍」(Resolute Dragon)也將本區域視為戰略重點,並首次將石垣島納入演習範圍。

但面對「第一島鏈」各國部署,中國解放軍並未轉向低調,近一年間的行動反倒更明顯抱持突破「島鏈封鎖」的意圖。

從雲上到海下,解放軍對台灣周遭更趨大膽的侵擾趨勢

再次拉高視野,這條「第一島鏈」北起日本本島、沿地形連接至九州島、琉球群島、台灣,再南伸至菲律賓及東南亞各島嶼。

位於島鏈正中間的台灣,可謂西太平洋上最關鍵的戰略要地。根據9月剛發表的國防部2023年版「國防報告書」資料,台灣不只有軍事上的重要意義,於貿易、民生領域亦同,全球約50%貨輪需經過台灣海峽,台北飛航情報區共有18條國際航線,為連結東南亞與東北亞、北美洲三地的必經空域。

從對馬海峽到宮古海峽的解放軍軌跡:日本為何走向戰略清晰化

解放軍對西南海域的布局,是為阻礙台灣盟友由巴士海峽介入台海。至於對日本海域的侵擾,則凸顯解放軍希望嚇阻台海北方的駐日美軍、日本自衛隊。

日本過去的主要假想敵為俄羅斯與北韓,但綜觀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公布的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起飛」紀錄,自2019年至今,共機對日騷擾數量達2,430次,已占全日本防空區的比例7成。

於是在2022年12月16日,日本完成了本世紀最關鍵的戰略轉向,首相岸田文雄批准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整備計畫等新版「安保三文書」,將中國定為「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性挑戰」。

岸田文雄更指示,以5年期逐步增加國防預算,占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比例將由1.08%逐步調漲至2%,5年總額預估為43兆日圓(約新台幣9.95兆元)。

「不讓台灣有事」能否成為跨國島鏈防衛共識?

「台海區域穩定,其實對日本攸關生死。」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所長郭育仁直言,面對解放軍侵擾第一島鏈,日本的壓力不只來自軍事,更牽涉經濟。他分析,日本以貿易為命脈,8成原物料、9成能源依賴進口,多條商業航道行經台灣海峽,若台海遭中國掌控,日本經濟恐將被中國掐在手中,一旦失去經濟與能源自主,主權也會隨之消退。

郭育仁表示,軍事與經濟兩大壓力迫使日本改變國防政策,並反映在日相岸田文雄近期出席國際場合的發言內容,「幾乎每一次,他都會呼籲歐美協助維持亞太地區和平。」但日本民意普遍反戰,憲法不允許自衛隊主動出擊,更關鍵的是──未承認台灣主權,台日雙方交流存在諸多限制。郭育仁說,「台灣人常對日本保持太多美好幻想」是一大溝通阻力。

如何打破此僵局?郭育仁判斷,台灣應先「丟掉幻想」,主動去理解日本的困境與限制,並在兩國民間極度友善的優勢下,說明台灣有事對日本的長遠影響。他認為,目前已有初步成果,行政部門對台往來愈趨務實、雙邊國會交流、「非官方」會面也持續增加。

此外,日本軍事行動受制美國指揮,台灣國軍及自衛隊私下交流多由美國居中協調,郭育仁認為,「其實日本沒有選擇介入或不介入的自由,」只能追隨美國腳步,在外交辭令上對台模糊,但軍事部署非常清晰,以圍堵中國、協防台海為目標。

國防安全研究院政策分析員陳彥廷也表示,「以前討論『台灣有事』,日方是研擬台海開戰後,他們該如何回應?現在則是以『不讓台灣有事發生』為前提進行規劃。」他相信,未來可以做得更多,中國對抗「第一島鏈」各國的局勢也只會更明朗。

由於西太平洋各國距離近,防空識別區和領海鄰接區多有接壤,目前以「突破島鏈封鎖」為首務的解放軍一旦展開遠洋訓練,勢必行經各國近海,牽動敏感神經。陳彥廷直言,台海衝突不只影響兩岸,從日韓到菲律賓,甚至遠至澳洲,「所有國家都深陷其中,大家其實都在同一條船上」,他強調,沒有任何一國可單獨跳脫此局勢。

附錄:《報導者》團隊如何收集及呈現共軍軌跡資料

本文所使用的解放軍活動軌跡包含「共機」及「共艦」資料,簡要資料收集及處理方法如下:

一、資料收集及概述:

  1. 台灣國防部: • 國防部定時監測解放軍動態,若共機「逾越海峽中線及西南空域」即會提供航跡圖,本文圖像以有航跡資料者為準。 • 由於國防部未例行公布共艦活動軌跡,本文共艦資料皆以日本防衛省資料為準。 • 本文關注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的變化,資料抓取時間為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9月15日,包含共317份活動圖、992條軌跡資料(1份報告可能有數條軌跡)。
  2. 日本防衛省: • 例行公布共艦及共機資料。 • 日方例行公布資料中,還包含俄國機、艦擾日軌跡,本文並未分析俄軍部分,但包含中俄聯合軍演之解放軍資料。 • 資料抓取時間為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共計22份共機資料、99份共艦資料。

二、資料前處理:

台、日官方提供資料皆為JPG圖檔或PDF文件檔,團隊須先將圖檔轉換為地理圖資檔案,以便後續分析。資料處理過程包含以下步驟:

  1. 台灣國防部: • 切除圖片邊界:國防部公布之資料為JPG圖檔、不同日公布之航跡圖長寬大小不一,或比例有些微差異,但由於地圖邊界相同,《報導者》透過影像辨識技術,批量將所有航跡圖切除白邊、並統一長度及寬度,使多張地圖得以疊合。 • 透過地理資訊軟體QGIS進行「空間對位(georeferencing)」,辨識出地圖四個端點的坐標,作為還原軌跡的參考點。 • 參考《天下雜誌》,將所有圖檔匯入繪圖兼介面設計軟體Figma中,在各圖層中逐一人工描繪各段軌跡。 • 標示日期、機型及數量,並批量下載為svg向量圖檔。 • 透過Python,以上述四端點坐標為標準、依照EPSG:3857座標系統(Web Mercator)還原軌跡坐標值,並以EPSG:4326(WGS84)儲存經緯度,以此將多筆svg檔轉換為地理圖資檔;同時,團隊整合該軌跡的日期、機型等屬性資料,以此進行GIS分析。
  2. 日本防衛省: • 取出軌跡地圖:日本防衛省原始提供資料為pdf檔,我們透過Python偵測關鍵字「行動概要」,由此找到地圖軌跡的目標頁面,並儲存為JPG檔,特殊個案則另外人工處理。 • 挑出擁有「相同邊界」的地圖:由於日本幅員廣大,其公布的地圖比例尺不一,涵蓋的邊界範圍也不同,《報導者》先將占一定比例、擁有同樣邊界的資料歸於一類,採用上述台灣處理方法轉換為GeoJSON,並翻譯為中文。 • 客製化空間對位:剩餘之邊界不一的圖檔仍占一定數量,《報導者》則個別以地圖中的經緯線交點,或特定地形點位為參考點,循上述方法將之轉換為GeoJSON。

三、資料呈現:

  1. 將軌跡轉換為GeoJSON地理格式後,團隊即可將之繪製於地圖軟體上,並再以人工方式比對原圖、確保其位置無偏移狀況。
  2. 《報導者》基本上延續原圖標示方法,一條直線可能包含多架共機或多艘共艦。
  3. 日方記錄及公布軌跡時,可能包含最新資料及舊資料(如:同一艘船艦位置變化),《報導者》呈現時僅繪製一次,避免重複。

四、資料限制:

  1. 缺乏台灣海峽船艦軌跡:受限於可取得資料限制,日方公布船艦資料基本上以日本海域、台灣東部海域為主,台灣海峽船艦出沒軌跡未有完整可取用資料集。
  2. 由於軌跡是從官方圖檔復刻而來,各重繪環節都會使資料精準度打折,地圖相對適合從「宏觀」的小比例尺觀之,並不適合過度拉近為大比例尺進行解讀(位置可能會存在誤差)。
資料來源

• 共機、共艦活動軌跡:台灣國防部、日本防衛省

• 島鏈圖資Man, Chun Yin; Palmer, David Alexander (2022). Geo-mapping database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igshare. Collection.

• 防空識別區圖資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aritime Security (CIMSEC) 、台灣國防部

• 領海及鄰接區圖資:Marine Regions

• 地圖底圖:Natural Earth、Mapbox、OpenStreetMap

• 共機及共艦照片:日本防衛省、台灣國防部

• 美軍基地資料集:Michael A Allen, Michael E Flynn and Carla Martinez Machain. 2021. “US global military deployments, 1950–2020”; David Vine, “Lists of U.S. Military Bases Abroad, 1776-2021,” American University Digital Research Archive, 2021 ,經《報導者》整理

索引
太平洋對抗,台灣是關鍵:第一島鏈有哪些部署變化?
從雲上到海下,解放軍對台灣周遭更趨大膽的侵擾趨勢
從對馬海峽到宮古海峽的解放軍軌跡:日本為何走向戰略清晰化
「不讓台灣有事」能否成為跨國島鏈防衛共識?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