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悠瑪事故追蹤報導──太魯閣、普悠瑪誤東部10年
【普悠瑪18死事故】如果發生在花東,緊急醫療網接得住嗎?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前往專題

「大量傷患機制啟動約20分鐘後,傷患便一直送來、一直送來。」

宜蘭地區唯一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羅東博愛醫院,擔任此次普悠瑪事故中急救主戰場,第一現場指揮官、急診室主任許智翔接受《報導者》採訪表示,這是他10多年來在宜蘭遇過最大量的緊急傷患,如果發生在緊急醫療資源更缺的花東,「後果不敢想。」

台鐵6423車次普悠瑪列車10月21日下午4點50分,在宜蘭蘇澳附近的新馬車站出軌翻覆,造成18人死亡、190人受傷(含3人自行就醫)、10人命危(數據更新至23日中午) ,是東部線史上列車翻覆最大傷亡,也考驗台灣東部緊急醫療的處理量能。

事故當天在羅東博愛醫院值班的急診室主任許智翔,先從媒體看到宜蘭附近普悠瑪翻覆的消息,緊接著經由消防局確認翻覆6節車廂,「傷患一定超乎想像。」許智翔與院內第一時間評估會有大量傷患湧入,立即啟動大量傷患機制,召集院內醫護清空急診室,設置診療區、急救區,嚴陣以待,共動員包含醫師55位、其他相關醫事人員和行政人員總共278位。

東部僅2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

許智翔說,在院內10多年來雖有碰過火車翻覆、國道5號車禍、梅花湖交通事故,但大量傷患最多20~30人,21日傍晚湧入60~70人的2倍數量,而且發生在週日傍晚醫護人力較少的時刻。「當天一口氣送來2名小朋友,一名陷入昏迷、一名顏面大片撕裂傷(可以對話),那時手上的治療跟判斷停不下來,因為後面還很多人等著醫護,」許智翔說,沒有太多時間難過或驚訝,醫護人員透過檢傷分類將傷者列出優先順序;不少醫護一直急救到隔天凌晨3點才休息,因為一時間太多傷者湧入,X光片、病歷資料必須重新再看過,以免有任何疏漏。

但直到工作暫歇,他才有機會思考:「宜蘭距離台北醫療中心還算近,後送或支援協助或許不是太大問題。」、「如果這事件發生在花蓮或更偏遠的東部其他地方,後果不堪設想。」

發生重大緊急意外事故時,各地區的急救責任醫院擔負重要任務,根據衛福部統計,以東部來說,也只有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和花蓮慈濟2家「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台東則完全沒有,僅有台東馬偕醫院1家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可治療急性腦中風重度級能力。而中度急救責任醫院方面,花東包含馬偕僅3家、宜蘭2家。

相較於西部,高屏地區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有5家、中度15家,南區重度6家、中度14家,中區重度9家、中度17家,北區重度4家、中度12家,台北區重度13家、中度17家(不含宜蘭),可看出東西部急救責任醫院分布差距之大。

東西部急救責任醫院分布對照圖

尤其從花蓮、台東尾端,海岸或縱谷線分別長達約莫250多公里,且近9成醫院都集中在市區,當遭遇重大事故導致大量傷患,尤其是無醫療資源的鄉鎮,除了當地醫院人力等問題,因路途遙遠,嚴重傷患後送更是隱憂。

看到此次普悠瑪出軌意外,其實花東地區的醫師也連帶受到心理衝擊,許多人邊看新聞邊膽顫心驚地想:「如果發生在花東,我們怎麼救?」

花東資深醫師每天都擔心發生大型事故

此次普悠瑪列車翻車地點在宜蘭縣蘇澳鎮境內,同一時間附近的羅東博愛醫院、羅東聖母醫院等院湧入40~50位傷患,分攤急救工作,且翻覆地點距離醫院僅約20分鐘車程,一旦資源、人力不足,北部醫院也能迅速加入。倘若意外發生在距離遠、醫療資源少的如花蓮縣玉里鎮、台東縣成功鎮等,當地醫院如何因應?

「以附近醫院的狀況,沒有能力處理這麼大量的傷患,」玉里慈濟醫院前院長、神經外科醫師張玉麟不假思索地直言,大型事故發生的緊急醫療問題,是他到玉里16年來一直最擔心的。

張玉麟說,撇除花蓮市區和台東市區,台11線偏北地區僅衛福部花蓮醫院豐濱原住民分院、南邊則為衛福部台東醫院成功分院,這兩家醫院醫師人數均為個位數,許多患者還得跑到玉里鎮上就醫;台9線縱谷區則為玉里慈濟醫院及台北榮總玉里分院,台東為關山慈濟醫院,以玉里慈濟醫院來說,全院總共僅8位醫師。

張玉麟平時要求全院醫護都要有急救的能力,若不幸發生重大事故,每位醫護都要是急診人力,而非支援人力。但實際上的狀況是,「除了人力外,醫院場地小,一下子擠進40~50位傷患,恐怕已經擠爆。」

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胡勝川也指出,花蓮和宜蘭或許都還能因應緊急和大量的傷患,但他認為台東較令人擔憂,因為沒有醫學中心,在面對重大事故時,人力、設備都是問題,且傷者的轉送路途也相當遠。

張玉麟對於目前東部地區後送機制,也提出「全花東有多少台救護車可用」的提問。雖然衛福部一再認為在各地區有急救責任醫院的狀況下,可因應重大災難,但張玉麟認為,「理想與現實面會有很大的落差。」

距離是最大的急救障礙。北榮玉里分院急診醫師鄭緯也表示,玉里沒有腦神經外科醫師,過去就曾發生車禍腦外傷患者,緊急送往花蓮慈濟,不料途中病情起了變化急轉直下,只好先轉送往北榮鳳林分院。時間的耽擱、轉送若處理不當,關乎患者的預後,更攸關生命。

建立空中救護系統比蓋醫院急迫
Fill 1
台鐵、醫療、普悠瑪號
北榮醫院蘇澳分院的罹難者臨時認屍區。(攝影/吳逸驊)

台灣急診醫學會創會祕書長高偉峰表示,意外事故發生所造成的大量傷患,除了死亡者外,一般來說輕中度傷者仍居多數,醫院多半可以快速處理這類型患者;而事故中會見到的主動脈破裂,死亡率高達90% ,或胸腔、腹腔出血等傷者,則需要緊急送往醫學中心救治。

高偉峰認為,宜花東的考驗是,雖然現有高速公路可通往宜蘭,但雪隧經常塞車,交通會是較難解決的問題,尤其花東距離遠,因此,空中救援機制是重要的一環。

東部若面臨類似普悠瑪的嚴重事故,要克服醫療資源稀缺,檢傷分類及後送機制是兩項重要關鍵。胡勝川解釋,只要檢傷分類做得好,不管是區域或地區醫院急診,只要依照輕重緩急,先治療較嚴重的傷患,再處理中度、輕度的傷患。此外,對於必須後送的傷者,2小時內可到達的醫院建議仍以救護車後送,超過2小時以上且危急者,可透過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Regional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REOC)調度直升機協助後送。

東部醫療資源少,要設一間創傷急救醫院(例如開胸、開腦、開腹都要專業的醫師、護理人員及設備,像是之前發生的八仙塵爆意外事件,那又是燒燙傷的專業),所需要的人力、設備,必須耗費龐大資金,且平常則為閒置,確實不符合需求;這類型醫院反而應該集中在某一家醫院,一個地區一家已經足夠。

要如何克服東部的問題?台大醫院急診部醫師顏瑞昇認為,到院前分流以及救護直升機很重要。他說,第一現場救護人員就應判別傷者狀況,依照檢傷分類送到適合的醫院去;東部或其他交通不便的地區,則可利用救護直升機後送嚴重傷患,像台北榮總等應該都有起降救護直升機的地方,而意外發生現場只要利用附近國小操場或空曠處起降。

顏瑞昇指出,救護直升機是可以移動的、能夠前往很多地方救援,其所需的常態性團隊及設備十分必要。如美國大城市,也會有救護直升機協助後送至基地醫院治療傷患。

不過,台灣許多醫學中心的停機坪,事實上目前無法使用。位於博愛特區的台大醫院,便是一例。台中童綜合醫院急診部、福爾摩沙救援中心執行長盧立華表示,理論上每家醫院應有直升機起降場域,尤其台大是收治急重症患者的重要醫院,政府應同意台大設置直升機停機坪,平時不能運用,但遭遇重大災難時,應讓其啟動使用。

盧立華說,台灣的救護直升機很多,且是全世界先進的,但多半用在山難、遊艇、漁船等海域搜救或離島後送,而非空中緊急救護。他認為,第一線緊急醫療的直升機救護是必須的,更要建立標準作業流程(SOP),例如在災難發生時,緊急醫療團隊如何迅速集結,透過直升機將醫護送至災難現場、或後送急重症患者,「要建立這樣的體系、問題不大。」

他說,台中童綜合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福部雙和醫院都設有停機坪,即使天候影響不適合在醫院樓頂起降,也可以利用附近體育場等空間。

對此,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則回應,這次普悠瑪翻覆意外事件第一時間已讓多數患者獲得妥善處理;每次意外事故範圍多大無法掌握,若要求每家醫院必須應付多大的量能,確實較不切實際,但衛福部規劃每一縣市都要有急救責任醫院,這些醫院對於湧入的傷患會依據傷者輕重依序收治與治療,基本上都有處理的能力。

至於直升機的運用,薛瑞元說,台灣因天候因素及起降場地問題,直升機受限較多,目前直升機救援的個案,多數以跌落山谷等類型居多,是否運用直升機還要計算起降時間、整備等時間,不一定適用每次的任務,需做全盤評估。

「台灣在救護體系上,一直覺得光靠救護車就足夠,或很多人認為救護車可以到的地方,為何要用直升機?是否太浪費?」盧立華說,直升機、停機坪的建置花費高,反而人員的運作、訓練不需花太多經費,「台灣在整體空中緊急救護體系的觀念必須要徹底改變。」尤以東部從北到南綿延數百公里,在整體轉送或緊急醫療網上,是很好的空中緊急救護示範地區。緊急醫療絕不能存有碰運氣的想法,「平時就要常用、不能怕浪費,」唯有平時使用與訓練,當災難來臨時,不論發生在哪裡,才能在第一時間發揮最大的緊急救護功能。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本文依 CC 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