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現場【森林芬多精】

吳晟/致農委會、台糖公司:「砍大樹種光電」的三大疑慮
位於屏東縣潮州鎮的平地造林園區。(攝影/余志偉)

文字大小

分享

收藏

從花卉博覽會到溪州公園

我一輩子定居的農鄉,彰化平原最南端,原本也是濁水溪下游輻射狀沙洲,因而名為溪州;介於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1900年代,西螺溪東西二側,修築堤岸,形成濁水溪下游單一河道,水流引導在寬約2公里的河床,不再漫渙,溪州地質才逐漸穩定下來。

溪州鄉緊鄰濁水溪北岸,地形狹長,約13.5公里,有一條水圳,名曰:「莿仔埤圳」,貫穿全鄉,通向海岸,總長約30多公里;是台灣第一條「官設埤圳」,在溪州鄉最東邊的村莊大庄村與榮光村交界處,築水堤、設圳頭,引進濁水溪水流,灌溉沿岸萬頃農田,水源豐沛、源源不絕。

濁水溪上游山壁頁岩、片岩崩解,落入河床,沖刷成砂,引入圳溝、農田,沉積成黑色土壤,含有豐富有機質,十分肥沃,無論種植水稻、蔬菜,或芭樂、番茄等瓜果,品質保證優良。這是溪州鄉得天獨厚的特色。尤其是彰化平原許多鄉鎮已被工業侵占,甚至是嚴重汙染,溪州鄉還能維持純淨,多數務農的鄉親,都懂得珍惜。

近些年溪州鄉又增加一大特色,有一座120多公頃、全國面積最大的平地公園──溪州公園,約為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4.7倍大。

溪州公園分為三大區域,彼此相連,一為花博區,約為21公頃;二為森林區,約50公頃;三為景觀苗木生產專區(簡稱苗木區),約53公頃(扣除公共設施,可租地33公頃)。原本都是台糖所屬農地,每一區各有不同的「歷史」。

花博區設立於2004年,為彰化縣政府舉辦台灣花卉博覽會的會場,園區內繁花繽紛多彩、青青綠樹圍繞草坪,有一處大型生態池,「魚兒水中游、鴨鵝戲綠波」,景緻開闊優美;設置了三座大型展覽館及完備的公共設施。

博覽會結束後,園區轉型為常設性質的花博公園,由彰化縣政府向台糖公司承租、管理。每年春節,舉辦為期半個月到1個月「花在彰化」的展覽活動,熱鬧滾滾;平時做為縣民旅遊、休憩、舒展筋骨多元休閒的園區,我和妻也常帶孫兒來園區遊玩。

花博公園後門,緊鄰森林區。

2004年這一大片森林區,才剛種植小樹苗;2014年已成樹成蔭,彰化縣政府重新規劃,將花博公園、森林區以及森林區不遠處、2012年設立的景觀苗木園區,連接起來,闢建自行車道相通,擴大到120多公頃,取名為備受爭議的「費茲洛公園」,經鄉民抗議,譏諷為「肥豬肉公園」,2016年才正名為「溪州公園」。

當年縣政府選擇花卉博覽會所在地,緊鄰廣闊森林區,造就了今日的溪州公園,早有預想遠見嗎?

一條令鄉親沉醉的芬多精步道
位於溪州森林公園內的芬多精步道。(取自溪州鄉公所)
位於溪州森林公園內的芬多精步道。(取自溪州鄉公所)

森林區只有二項「建設」,其一是從花博區後門,穿越樹林,開闢一條水泥自行車道,中間有分隔島,汽車也可通行;延伸,直達景觀苗木園區。另一項是在樹林中,迂迴環繞,在一排樹與一排樹之間,鋪設寬約180公分及150公分的木棧道,取名為「芬多精步道」,以我平常步伐計算,總長約1,800步,有1,500公尺吧!漫步、徜徉、健走皆適宜。步道延伸出幾處小平台,可歇息、做瑜珈、打太極拳、活絡筋骨。木棧道、木棧平台,皆以不毀損樹木為原則。

每天都有不少鄉親來行走,清晨、傍晚時段人最多;假日更有不少外地鄉親遊客,人流不斷。不過,大家都專注、靜默,各走各的,遇到相識熟人,點頭、笑一笑、揮揮手,打聲招呼,很少停下來開講,更不可能有喧嘩。

我和妻也算是常客。溪州公園花博區入口,距離溪州街道只有數百公尺,苗木區則緊鄰我的村莊。我們通常是去街上採買、去郵局取信寄信,回程順道來走走,繞行芬多精步道兩、三趟,流流汗、舒展身心,不只有運動效果,常浮現某些詩文「神來之筆」的靈感。

森林區分區種植苦楝樹、無患子、光蠟樹、茄苳等落葉、半落葉性台灣原生喬木,鬱鬱蒼蒼,四季景致悄悄變換。

春風輕柔吹拂,喚醒新葉萌發,嫩綠青翠,生機盎然;滿樹細緻花穗爭相綻放,以苦楝樹淡紫、粉紫、深紫色,夢幻而迷離的光,最令人沉醉。

炎炎夏日,樹冠飽滿,開展傘狀繁盛綠葉,遮蔽芬多精步道,清風微微,十分蔭涼;可以發現光蠟樹獨角仙出沒,又有蟬聲鳥鳴嘹亮相伴。

整個園區綠草如茵,瀰漫著芬多精清香氣息。

秋冬季節落葉紛紛,光禿禿枝條,寂寥而蕭瑟之感,略有「歐洲風情」。苦苓子、無患子果實掉落,常見鄉親蹲下身、彎下腰,滿地找尋、撿拾無患子果實,帶回去做天然手工肥皂,總會興起珍惜大自然資源的感動。

對「平原森林」的想望

占地50公頃的溪州公園森林區,其實周邊還散布多處半荒野狀態的小樹林。

溪州鄉親很多人來這裡運動,非常滿意有這麼美好的園區,卻很少人知道這一大片樹林的由來,也不太有興趣去探究。而我恰巧清楚來龍去脈。

2000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新政府提出「綠色矽島」政策,台灣南社社長曾貴海、執行長鄭正煜策劃,邀集台灣環保聯盟、綠色陣線、台灣綠色和平組織、生態保育聯盟、彰化縣綠色協會、台南縣市環保聯盟、高雄市綠色協會、台灣中社、台灣教授協會、台灣筆會等約20多個關注環境的民間團體,以及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發起「台糖國土造林運動」,主要訴求是「闢建台糖萬頃森林」,發表〈「綠色矽島應先將台糖土地收歸國有」的建言〉,要求新政府「綠色矽島」政策,以台糖萬頃平原林方案,具體予以落實:

「台灣若想作『綠色矽島』的平地造林,新政府與台灣人民最大的寄望,應是從擁有5萬4千餘公頃的台糖公司切入,提撥至少3萬公頃闢建都會平原林。此事果然成功,台灣的國民居住空間環境品質大幅提高,國際觀光地位驟然躍升⋯⋯。」
「可惜闢建台糖萬頃平原林企劃案,台糖公司以國產為私產毫無意願釋放利權。台糖公司的主管上司國營會與經濟部,亦無借重台糖廣袤土地綠化國土的導向式思考,因此本文直陳行政院與陳水扁總統。」

我也忝列發起人之一,參與推動、討論,出席多場記者會、座談會。

雖然「國內媒體不少冷漠以對,不禁質疑記者對於建設性議題的認知與支持。」還是有多家平面媒體的社論、新聞,有深入的回應、報導。文學好友周益忠教授有一篇好文「期待平地森林公園」。

我也寫了一篇文章,篇名就是「平原森林」,發表在2001年11月6日、7日《台灣日報》副刊,陳述我的想望:

「台灣天氣越來越燥熱,民眾越依賴冷氣機,大地水源也越來越枯竭;其實平原森林便是效果最佳的大型冷氣機,也是免於土地漠化,最有持續作用的水庫資源。尤其在每個都會區周邊的生態林,可吸納大量二氧化碳等廢氣,空氣品質大大提升。
那麼居家鄰近就有清幽遼闊的平原森林,民眾就近遊憩方便,晨昏午時皆可攜眷伴友來臨,在遊憩中享有沉靜的心靈,無須每逢假日,人群、車輛蜂擁趕往山區,匆忙呼嘯來去,帶給山林非常沉重的負荷。
「這是唯一搶救台灣環境品質、恢復台灣美麗容顏的契機。台糖龐大土地實有遠比一般國營事業營利取向,更為重要、責無旁貸的使命。」

在台灣南社社長曾貴海、執行長鄭正煜的積極奔走,立委曹啟鴻、王麗萍等多方人士協助推動下,經過兩年鍥而不捨的遊說、爭取,要求將台糖休耕蔗園闢建為平原森林,涵養自然土地、保育生態資源,終於獲得台糖董事長吳乃仁善意回應,初步規劃5千公頃土地配合農委會「以森相許」造林計畫。

2002年1月,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推出「平地景觀造林計畫」方案,擬定造林對象、申請方式、補助及獎勵金給付標準等,有一小手冊「以森相許──平地景觀造林參考手冊」,詳細說明。

2002年6月中旬,林務局與某報系合辦「以森相許」系列宣導活動,「深入各鄉鎮推廣平地造林,活動包括針對各縣市政府、鄉鎮公所、各地林管處推廣人員,舉辦15場執行單位說明會;以農民為主要對象,舉辦23場一般農民說明會⋯⋯。」

事實上,以農民為對象的宣導活動,成效顯然不彰。只因「申請對象」有一條件限制:「以集團造林為原則,個人造林面積至少2公頃,且需毗鄰;與其他農民合作造林,須在同一地段且毗鄰達5公頃以上。」

現今農民耕地大都零散化,符合「毗鄰2公頃」條件,又有意願造林的農戶,少之又少。林務局應該是了然於心,「志不在此」吧!

最大「造林戶」,當然是台糖公司。若說「平地景觀造林」方案,是為台糖公司「量身打造」,似乎也不為過。

我不清楚「平地景觀造林」獎勵辦法,是林務局的既定政策,台糖公司去配合、申請;還是台糖公司如何與林務局協調,化主動為被動,「響應」林務局造林計畫,成為最大宗造林戶。

台糖公司規劃的造林範圍,包括台中月眉等農場、嘉義蒜頭鰲鼓、東石農場、花蓮光復大農大富等農場⋯⋯,以及嘉義、雲林各縣市,目前道路兩旁田野看見的大片樹林,包括我們溪州公園森林區及其周邊各處小樹林,都是2002年左右的台糖造林地。

我在2001年11月發表的那篇文章「平原森林」,最末有一小段願景:「茂密林蔭下縱橫穿梭的步道,彷彿就在眼前迤邐開展,經常浮現非常美麗的憧憬。」這正是現今溪州公園森林區一千多公尺「芬多精步道」的景象呀!「憧憬」,終於小小的實現。

「移大樹種小樹」的「罪犯」怎麼來的?
Fill 1
吳晟、農委會、台糖、砍大樹、種光電
位於台糖平地造林區內的樹木。(攝影/余志偉)

早在1991年7月,「為因應社經環境之改變」,農委會就曾推出「獎勵農地造林」政策,「符合改善生態環境、增進農業土地利用效率,及提高國人休閒生活品質等三大方針」。

1996年,因應賀伯颱風災變,「山崩、土石流等災害頻傳,與山林保育、水土保持不彰有密切關係」,林務局推出「全民造林運動」計畫,「號召民眾一起造林,以達國土保安、涵養水源、減少災害」等目標;到2002年7月,林務局再推動「平地景觀造林」獎勵政策,引起不少爭議,遭到知名環保人士強烈質疑、嚴厲抨擊。甚至爆發多起林務局官員貪瀆事件。

2005年8月,媒體大幅報導「全台各地造林弊端叢生」,歸納出「假造林、真詐財」,詐領造林獎金的「九大花招」,許許多多犯行手法,真是花樣百出,牽涉問題甚為複雜。

其中最受詬病、最普遍的一項是:「砍大樹、種小樹」。

這種行徑如何發生?

我以「造林戶」的親身經驗,「見證」造林計畫的施行法令、規定,及行政官僚人員執行上有什麼問題。

先從二則地方新聞說起:

其一:2002年8月14日《聯合報》彰化版地方新聞:「申請平地造林,作家碰釘子;基層農業官員搞不清楚業務。」

這位「作家」就是我;如何碰釘子呢?

2002年7月26日,彰化縣花壇鄉公所禮堂,有一場平地造林宣導會,「以森相許」活動,友人告知我這個訊息,並陪同我去參加。

林務局南投管理處、彰化縣政府農業局等相關人員一一說明,報告後,我舉手發問如何申請。林務局人員詢問我有多少農地面積及地段,確定符合資格,詳細說明申請程序,「由各鄉鎮公所提報,交由各縣市政府審核,各縣市政府再轉呈林務局審核。」

我帶回「以森相許」宣導手冊,備妥土地所有權狀,去溪州鄉公所農業課辦理。

不料農業課無人知曉這項業務;課長從座位上站起來,手一揮回覆說:「沒啦!造林政策成效不彰,早就停辦啦!」

早就停辦?啥?說什麼?

我楞了一下,沉住氣說:「前幾天我剛去參加宣導會呀!」

課長卻重覆大聲強調:「沒啦!早就沒在辦啦!」

報紙明明說:「平地造林宣導會,共有全縣廿六個鄉鎮市公所數十位農業官員出席⋯⋯」;難道溪州鄉公所沒有收到公文、沒派人去參加嗎?

我忍不住生氣,有些動怒:才剛開始推動的政策,你卻一直說停辦了?

幸好有位熟識的資深課員,趕緊打圓場:「課長,既然吳老師都這樣說了,你就打個電話問一下縣政府嘛!」

課長接聽電話後,略帶威脅口氣說:「是有啦!不過規定很嚴格喔,我們每年都會實地去檢查,不能作假⋯⋯。」

我不耐煩、不客氣的截斷他的「說明」,「我比你清楚啦!你們只要負責幫我呈報給縣政府。」

(果然年年按時來檢查、抽測,確實很嚴格;包括2014年,我們申請合格建造一間農舍,30坪面積,不但按比例扣除往後補助款,已領取的,也全部追繳回去。)

其二,2004年3月12日《聯合報》地方記者簡國書報導:「平地造林,吳晟申請通過,兩年來第一位」,「縣府農業局辦理平地景觀造林工作,推廣二年成績掛零,今年打破鴨蛋,有溪州鄉本土作家吳晟一人申請通過。」

就是說,我從2002年8月開始申請,2004年3月才通過,超過一年半漫長時間。期間的「公文往返」,我大都保存下來,一大冊的資料夾。坦白說,若非我鍥而不捨、緊追公文不放,不可能通過。行政官僚的推託,不足為外人道也!

最後一關是現場勘查。

我並非為了「響應」平地造林政策才種樹。2000年,我從教職退休,就規劃在自家田地植樹造林,並和兒子一區一區種植;申請平地造林之時,我們已經種植了三、四分地的桃花心木、烏心石;縣政府勘查人員,自然保育課課長(我屏東農專校友),堅持按照法規,必須「淨空」,拍照存證,才能核准。就是說,已經種植的樹木,不分年歲,必須移植或砍除。

我當然捨不得砍除,只好花了數萬元請園藝工人來移植。我算不算貪圖領取每公頃平均每年8萬元獎勵金(相等於「休耕補助」)、「移大樹種小樹」的「罪犯」?

一刀停止平地造林政策,淪於因噎廢食

「申請平地造林地,必須淨空」這項規定,應該是備受抨擊,「誘發」「砍大樹種小樹」的癥結所在!也可以說是主要「禍源」吧。

當然還有許多犯行及其背景因素,值得探討。

總之,因為造林弊案連連爆發,媒體追蹤報導,「2004年7月,行政院院長親身聽取(知名環保人士)的簡報,終於下達停止這項錯誤政策的指示。」

我要直率提出,這是「因噎廢食」、「本末倒置」,最省事、最不需要花腦筋的「指示」。

其實,一再爆發的造林弊案,主要是發生於1996年推出的「全民造林運動」,很顯然波及2002年才推出的「平地景觀造林」計畫,二者混為一談。

無論是「全民」造林、或是「平地」造林,是「錯誤政策」嗎?因為發生多起「砍大樹種小樹」等弊端,就否定造林政策的原意,而下達停止的「指示」嗎?

尤其是「平地景觀造林」計畫,最大造林戶是台糖公司(佔百分之九十多多),最大面積造林地是台糖荒蕪的蔗田;農民造林戶(如我),少之又少。

回顧2000年,台灣南社等20多個關注環境的民間團體,大力推動、積極奔走將近兩年,催生的造林政策,是「錯誤」的嗎?

錯誤的,是某些施行規定、執行法令呀!

立意再好、再良善的政策,若是執行不當,總會有弊端,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可惜行政院不去認真研究、全面檢討、用心修補執行面的缺失、疏漏,反而一聲令下就停辦,全盤否定當初擬定這項政策的「初衷」;十多年來,平地造林就這樣停滯。

「砍大樹種光電」的疑慮

2019年年底,得知屏東縣萬巒鄉有一大片台糖造林地,預計砍樹200多公頃,改成「光電專區」,也就是要「砍大樹種光電」,以一公頃大約種植2,000棵樹苗計算,因為種太密難免折損,即使育成率8成,至少將砍30多萬棵樹。

我至為關注,密切留意相關報導。萬巒鄉長站出來強烈表達反對。

2020年2月28日,我應邀參加屏東縣政府舉辦的活動,請相識的文化局朋友聯繫、安排,活動結束,帶我們夫婦去萬巒鄉公所和林國順鄉長會面。

林鄉長親自開車載我們到造林地;哇!放眼望去,一大片綿延無盡、鬱鬱蒼蒼的茂密樹林。

我們在路旁停車,一面漫步、林鄉長一面介紹,這是屏東縣185號公路,座落於大武山下,又稱「沿山公路」,最優美的綠色地段之一,最適合發展社區觀光生態旅行,結合養蜂等林農「經濟」、多元休閒活動,潛力無限;林鄉長熱切地描述綠色產業、永續經營的願景。

這麼美好的林區,為什麼會被光電業者看中,台糖公司好像也打算出租、出賣?

林鄉長語氣忍不住激憤,他們的一項理由是,「林相不佳」,沒什麼價值,你看看哪裡長得不好?

有一條水泥路,貫穿林區,我們緩慢開車、「巡視」一周,大部分是我熟悉的台灣原生樹種,樟樹、毛柿、台灣欒樹、茄苳、光蠟樹及桃花心木⋯⋯,十分挺拔高聳、蒼翠,綠蔭盎然。

當然有些小區域,種植阿勃勒等豆科、樹材脆弱植物,確實雜亂,長相不夠好,或有些荒蕪,但只是佔全區很小部分,這可以當做全面砍伐的理由嗎?

從萬巒回來,隔了數日,有位年輕好友安排我和環團出身的洪申瀚立委見面,針對平地造林、砍樹種電,討論了約2、3個小時。我請他務必傳達我的建言:

政府如火如荼開展太陽能綠電,主要是「為降低碳排放、減緩地球暖化危機」,廣大樹林,不正是最有「吸硫固碳」、減緩地球暖化的任務嗎?而今卻要砍除改為光電園區,不是很諷刺嗎?
太陽能光電,固然是國家重要的能源政策,但不能什麼都不顧呀!必須做妥善的規範。再怎麼急迫,也應有起碼的環境意識考量。
數十年來,全台灣「砍大樹做工程」(或假移植真殺樹)的「開發」案,還少嗎?從40多所糖廠、台鐵各站宿舍區、鬱鬱蒼蒼的海岸防風林、保安林,乃至許多公園(如早年消失了的彰化市中山公園、近年新「開闢」的台中市中央公園),以及拓寬道路⋯⋯,名目太多太多了,砍掉的大樹數不勝數啊!
成樹數十年,砍樹數分鐘。而今有這一萬多公頃、20年樹齡的林區,多麼珍貴,正該想辦法好好維護,做長遠規劃,千萬千萬「刀下留樹」。

我不確定洪申瀚立委發揮了多少作用、不確定是林鄉長集結鄉親及環保團體為樹請命、抗爭有效、或是多家媒體監督、議論的影響力、或來自什麼壓力,還是農委會早就有在檢討⋯⋯。

總之,2020年11月底,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答覆立委質詢,保證、承諾,萬巒鄉平地造林,「一棵都不會砍」⋯⋯。多家媒體接著報導:屏東縣萬巒鄉千人抱樹、首例成功擋下台糖砍樹種電。

這當然是好消息,然而,我有三大疑慮,其一、若是沒有人、沒有那麼多人出聲,是否就砍了?其二、陳主委只「保證」不砍萬巒鄉平地造林一棵樹,其他呢?砍不砍?其三、我很懷疑,農委會有權力、有能力管得住經濟部轄下的台糖公司嗎?

寄望台糖實現「一鄉鎮一森林公園」
Fill 1
吳晟、農委會、台糖、砍大樹、種光電
平地造林區除草工程。(攝影/余志偉)

平地造林獎勵政策,20年合約即將到期,之後何去何從?作何規劃?關乎台灣環境品質,影響至大,已有多家媒體關注,討論甚多。我所知有二篇報導,十分全面、深入、精闢;其一、網路媒體《報導者》(2019,12):「平地造林,何去何從」系列;其二、《天下》雜誌700期(2020,06)「與地球和好」專輯:「花了二十年種森林,為何一夕要砍光?」,都很值得參考。

近日,我直接打電話請教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得到的簡單訊息是,基本上朝向繼續補助,正在研擬新方案。我請問他:「包括台糖嗎?」林局長回覆道:沒有啊,要看農委會和台糖公司⋯⋯。

就是說,「政府」(相關單位)尚未想好如何對待台糖萬頃林地。我有無限期待、想望。

平地需要造林嗎?

從1991年的「獎勵農地造林」、1996年的「全民造林運動」、到2002年的「平地景觀造林」計畫,林務局宣導手冊,詳列許許多多功能:

蓄積雨水、涵養水源(減少水旱災危害);節能減碳、淨化空氣(吸塵、防沙、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芬多精);調節氣溫(遮蔭、招風);減緩地球暖化、多樣性生物棲地、復育自然生態、發展林下經濟、休閒農業、提升空間美學、環境品質⋯⋯。這些都是很普通的常識。

平原森林價值說不盡。但有一項較少人討論,就是「減輕山林負擔、減少山區空氣汙染」。

科技文明無論如何改變人的生活方式,親近大自然,是生物的基因、本能,不可能改變;每逢休假日,大批民眾紛紛開車上山,排放大量廢氣瀰漫山林;很多風景名勝區,為了「接待」蜂擁而至的車輛,不斷擴建水泥停車場。

以台大實驗林溪頭林區為例。

南投縣溪頭風景區,是台中市、彰化縣等中部民眾最佳避暑勝地。

彰化縣府補助65歲以上長者搭專車到溪頭休閒,多數鄉鎮都有直達溪頭的公車,班班客滿。

很多退休人員(以退休公教人員居多),每天包遊覽車、小巴士、或共乘一輛轎車,早晨出發到溪頭,行走林道、舒展身心,午餐午休後,傍晚回程。

休假日更是車潮洶湧。

「暑假首週日,溪頭見4公里車龍」;「國三竹山交流道,往溪頭道路,遊覽車一輛接一輛,車陣嚴重回堵」。

「溪頭人潮太多,塞車、汙染、引民怨」;「溪頭風景區端午連假天天塞車,交通打結,衍生噪音、揚塵、空汙等問題,嚴重衝擊居家生活品質,(鹿谷)鄉民不滿情緒沸騰。」

另有一則新聞:「嚴重空汙入侵,溪頭芬多精被轉化為PM2.5」: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調查發現,嚴重空汙不只影響森林林相健康,甚至會讓原本有益健康的芬多精,被轉化為可能危害健康的細懸浮微粒PM2.5」;

「溪頭林區空氣中,有高濃度的有機硝酸鹽微粒,分析是植物排出的揮發性有機物,和交通廢氣的氮氧化物反應產生,顯示空汙量已超過自然環境可吸納程度,且危害自然生態。」

我常在八卦山脈山腳下,通往南投的山路,看到一車緊挨一車、大排長龍、龜速前行的景象,總會再度浮現「一鄉鎮一小溪頭」這句話。

這是賴和基金會董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陳守棟醫師,2000年和我一起參與「闢建台糖萬頃林」運動,多次向我描繪的願景。

簡單說,如果各縣市多幾處寬闊清幽、林木繁茂的森林公園,近似溪頭的縮小版,鄰近民眾幾分鐘路程,就有休閒、呼吸芬多精的好所在,相信會吸引不少年長者「捨遠求近」,免除千里迢迢坐車、開車的奔波,減輕山林負擔。

以彰化縣為例,很難想像,百萬人口、廣大的彰化平原,除了溪州公園,竟然沒有寬闊清幽、林木茂盛的公園,即使彰化市、員林市,原有的公園、公園預定地,早早就被「開發」掉了。

「一鄉鎮一溪頭」,其實就是一鄉鎮一森林公園,只有寄望大地主台糖公司才能實現。

我在一篇報導,看到一位台糖公司歷任數朝的資深「高層」接受訪問,侃侃而談,幾乎都是本位立場、功利取向的思考,其中有一段話,最令我驚訝:

大家都希望最好是一片綠油油,下面不要長草,很乾淨,鋪得很平,可以帶小孩子進去散步,「但換成你家,沒有收入,就是一片地給大家散步踏青,誰可以做這個事情?」

這是什麼思維?台糖公司是「誰家」的?是全民共有的國家資產呀!何況,台糖造林地,總共領了多少獎勵金?多少「租金」?

即使私有地,我家2公頃造林地,一直都是開放式管理,鄰近農民常來泡茶、休憩,不少鄉親常「帶小孩子進去散步」⋯⋯。

台糖公司接收日產10多萬公頃農地,成為超級大地主,陸陸續續零星切割釋放出去,造就了許許多多科學園區、工業區、商業區、公私立大專院校、中學校區、國民住宅區、公家機構、民營企業,乃至大型醫院等等,做出了很大貢獻。

而今僅存4萬公頃左右農地,該為日益惡化的環境品質,有所付出吧!可以為對抗氣候變遷、減緩地球暖化效應而盡力吧。

很多人深切感受到,原本四季分明的美麗寶島,幾乎春秋不見了,只有夏冬二季,而且夏季愈來愈長愈炙熱,氣溫節節飆升,最高溫已逼近40°C,這是很明顯的警訊、提醒,我們最迫切需要的「建設」,就是大片大片樹林呀!

目前台糖公司造林地,依種植面積分布如下:屏東縣(3,000多公頃)、花蓮縣(2,000多公頃)、台南市、嘉義縣、高雄市(各1,000多公頃)、台東縣、雲林縣、台中市(各數百公頃)、彰化縣(100多公頃)、南投縣(20多公頃);集中在南部及東部。

這萬頃林地,與林務局的合約即將到期,何去何從、如何使用,農委會大致上已有評估、規劃,據我的了解,看得出很用心,想要面面俱到;但我還是有不少憂慮,懇切建言:

森林(或者說大片樹林),一定要規劃做什麼「用」嗎?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保留下來,即使成為荒野(只要不被藤蔓攀附、纏繞)、成為百年林木區,自有其重要價值。

當然可以分區做很多經營,我心目中最理想的方案,便是溪州公園模式。但無論什麼規劃,請務必以不砍樹為最高原則。「十年成樹,百年成材」;即使規劃樹材之用,才20年樹齡呀!

我相信農委會陳吉仲主委,一定不會忘記,10年前,我們一起參與反國光石化運動,共同信奉的一句名言:「不是所有可以計算的東西都是重要的;也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可以計算。(編按)
原文為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and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一般認為出自愛因斯坦,但也有考據認為出自社會學家William Bruce Cameron所說
【森林芬多精】專欄介紹

愛樹的詩人,書寫關於樹木的散文,呼籲政府檢討相關政策,讓後代子孫擁有美好森林。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

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堅持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投入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你的支持能幫助《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和我們一起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有你才有報導者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的完成有賴讀者的贊助支持,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

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報導者能夠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

有你才有報導者

這篇文章有賴讀者的贊助完成,我們以非營利模式運作,邀請你加入 3 種支持方案,讓我們能走更長遠的路。

瞭解更多